2019年5月21日,華為公司創始人、CEO任正非在深圳華為總部接受媒體採訪。(新華社記者 白瑜 攝)(保存本圖可查看大圖)
■「華為的底氣」告訴我們什麼(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題)
辛識平(辛識平為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的融媒體評論)
一個中國企業,可以有多堅強?最近,華為公司的表現給了國人一個「硬核」的答案。
這段時間,面對美方的蠻橫打壓,面對此起彼伏的「斷供」風波,華為始終表現得處變不驚、淡定從容。這不是故作姿態,因為華為有底氣、有準備,通過未雨綢繆、持續不斷的研發,牢牢掌握了核心技術,所以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越高端,『備胎』越充分」,華為長期打造的創新「備胎」一夜轉正,贏得一片點讚。「備胎」的背後是堅持底線思維,永遠保持一種憂患意識。今天,很多人佩服華為在十多年前就設想會出現「極端情形」的遠見,殊不知,在當時,無論是企業內部還是行業競爭對手中,不乏認為這麼做有點「傻」或者「太浪費」的聲音。所謂「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企業要謀長遠發展,就必須居安思危,對自身的短板要有清醒的認知,切不可被一時、一地、一事上的成功遮蔽了眼睛。如果只顧眼前,缺乏布局未來的自覺和行動,等到「胎壞了」才考慮,恐怕就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這正說明,技術創新是企業的命根子,創新能力的比拼是終極的較量。
創新實力,不僅源自自身的努力,也源自開放的胸懷。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企業從來也不當「獨行俠」,從不排斥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合作夥伴,這符合技術創新的規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創新資源全球流動和配置,閉門造車行不通,包打天下也不現實。文明因交流互鑑而多彩,創新之花也必然要吸收全世界的滋養才能絢麗綻放。包括華為晶片在內的創新成果,始終建立在利用和共享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的基礎之上。從這個角度看,美方大搞保護主義,揮舞霸凌大棒,心態何其扭曲,格局何其狹隘,如此倒行逆施,終將被滾滾向前的時代潮流所淘汰。
創新不是「一個人的戰鬥」,也不是三兩天的奮發,而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只有持續投入基礎研究和教育的優質「火石」,創新引擎才會始終動力澎湃。在華為總部的接待大廳,大屏幕上反覆播放著一個宣傳片,其核心內容就是基礎教育和基礎科研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備胎」能在關鍵時候用得上,是因為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不懈,捨得「砸錢」,更捨得下苦功夫培養人才。
板凳要坐十年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業界紛紛為華為叫好的時候,不妨多一些自照和反思,擯棄功利思維,扎紮實實做好技術創新的必修課。當企業抓創新、抓研發蔚然成風,「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就有了無比深厚的底氣,任它驚濤駭浪,我自閒庭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