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用在教育孩子上最合適不過了。關鍵就在於我們要怎樣去陪伴?
股神巴菲特也從不幹涉子女的志向及生活中的種種,三個兒女沒有一位繼承父親的事業。女兒從事教育事業兼職家庭主婦。
大兒子曾提出輟學開辦農場,當然霍華德中途退學選擇去經營農場,經營農場的費用還是向股神爸爸借的,而且除了償還本金外還要按照銀行利率償還利息。
而小兒子彼得居然也中途退學,而且是從史丹福大學退學,是為了去追求自己的音樂之路。
三個孩子都從事了自己喜歡的職業,而非家庭事業,這得益於巴菲特的教育觀,股神推崇興趣教育。
他自己從小就開始賣飲料做生意,11歲就開始買股票,為接近股神大鱷格雷厄姆,主動給格雷厄姆發郵件,雖然屢遭拒絕但他仍然無視格雷厄姆的拒絕,持續精進並堅持自己要為格雷厄姆工作的決心,最終成功進入格雷厄姆公司。
如果沒有興趣的支撐,沒有對股票的熱情,單憑股神大鱷的吸引力,是沒法達成最終願望的。
就像股神並不會刻意阻止自己的兒子退學一樣,他希望他們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
蒙特梭利說過:教育是從出生開始,是自然而然的過程。成人不是直接教導到孩子,是孩子通過吸收完備環境裡的一切進行自我建構。
可能這就是巴菲特的教育之道,不會刻意去灌輸經營生意或股票之道。而是陪伴孩子自然而然的形成他們的喜好和興趣。
興趣才是激發孩子探索的源動力
我身邊有很多家長,他們對孩子找到興趣這件事情無從下手,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反正市面上很多興趣班,挨個報名學,總有一樣孩子會感興趣。
我不否認這也是一種方式,但是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花有花期所以人也有正常的成長期,不能因為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就開始拔苗助長。
我們都知道所有的摩天大樓都離不開穩固的根基,教育小孩兒也一樣,穩固根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自我構建的認知方式——讀書。
說到讀書讓家長最頭疼的就是怎麼樣讓孩子對書感興趣?我覺得不如改一下,最開始接觸書還是讓孩子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
我記得之前在《奇葩說》中看過一個辯題,該不該告訴家中的孩子童話故事都是騙人的?當時我就覺得這樣一個偽命題還需要辯嗎。
現在在給孩子們的故事書,要麼深植入很多行為習慣,要麼就是拿下世界紀錄的科普書籍,有這麼多選擇為什麼還要選擇在沒有辨別能力的情況下去讀童話。
最近欣寶迷上了一本科普書《骨頭之書》,這本書獲得了動物骨頭的10項世界紀錄。當然孩子的視覺並不會驚訝於這種模糊的世界記錄上,而是書中的插圖。
她可以從書中認識很多動物,還有動物的骨頭架,這就已經可以讓她欣喜不已了。我以為書中的色彩和文字就已經滿足和孩子的興趣及探索欲了。
完全沒有,讓我沒想到的是繪本中將動物們的骨骼做了「壓紋」處理,讓整幅圖不光看起來生動,摸起來順著凸起的骨架更加富於想像。
而這種「凸出」設計,居然是小朋友發現的,當我還沉醉驚嘆於藍鯨的進食量時,小朋友的手指早已在藍鯨身上來來回回的摸個不停。
整本書講完,欣寶摸著骨頭就認出了八成動物,雖然她不知道哪些動物骨架最大、哪些最小、哪些最輕、哪些最薄等等。
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對動物的認知,至少她知道了藍鯨的骨架長什麼樣,非洲草原象的骨頭長什麼樣,還有她喜歡的長頸鹿的骨頭等等等等。
我想有這些就夠了,《骨頭之書》不光是圖片豐富,滿足了小朋友的視覺享受,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我們只顧著欣賞插圖的精美,卻沒注意到「鑲嵌」在精美圖案上不易發現的骨頭。
而這些藏好的美妙技術,卻逃不過小朋友的法眼,能做到滿足小朋友好奇心,並愛不釋手,逢人就想要將書中動物做展示並解說,也可謂是與小朋友興趣相投了。
更令我意外的是,她問我:媽媽為什麼裡面沒有恐龍的骨頭。按照我有限的知識量,只能將這個問題還給小孩兒。
我告訴她,要麼恐龍的骨頭沒有特別之處,要麼就是恐龍只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中,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物種,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作者把恐龍給忘了。
你覺得應該是哪種?欣寶說:不如你給我查查恐龍的骨頭吧。我說:可以啊,有可能的話不如你可以到各個地方的博物館裡去搜集、去驗證。
所以,興趣才是激發孩子探索的源動力。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的興趣,不如從讀書開始,你只需要站在旁邊默默的陪伴她,讓她的興趣之花在心中自我萌芽,豈不是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