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節日的百花園中,農曆正月二十五「天倉日」和「二月二」本是同莖一枝、花開兩朵的並蒂蓮,由於其來源太過久遠,迄今在很多地方已經演變為兩個不同的節慶,成了一個美麗的錯誤。
而在今天的德州市陵城區糜鎮一帶,人們將從「天倉日」到「二月二」這幾天的節期統稱為「打囤」,仍舊保留著幾千年的禮俗風韻和原始內涵,成為當地古老文化的一塊活化石。
打囤迎「春分」
糜鎮的打囤習俗,緣起於當地的觀象曆法文化和古代的「春分」祭祀活動。
據史籍記載,今德州中部為陸終故地,後稱陸鄉。陸終是顓頊帝之後,自父輩起世代任「火正」官,主管觀象授時,被後人敬為「火神」。經考證,在陸終故地的中心陵城區糜鎮一帶,至今有紅土山、箕山、白虎山等十多處觀象臺遺蹟。
打囤節第一天為「天倉日」,也稱「天倉節」或「填倉節」。天倉是指天倉星,包括天倉、天廩、天囷等星官。天倉六星屬婁宿,《史記·律書》說:「婁者,呼萬物且內之也。」婁宿的本義是聚眾專事農業。天廩四星、天囷十三星屬胃宿,《史記·天官書》說:「胃為天倉。」古人以胃喻指倉廩,圓曰囷,方曰倉。婁、胃二宿都隸屬於「西宮白虎」星象。
打囤節最後一天是「二月二」,又叫「龍抬頭」「蒼龍節」「春龍節」等。「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囤流」是最流行的節令。這其中所說的龍是指「東宮蒼龍」星象。
考古發現,6500年前古人已能使用龍、虎等星象準確測定多個「節氣」。「蒼龍」星象每年的首次出現,是在黃昏時的東方地平線上,這是「春分」節氣到來的標誌。而此時,西方的「西宮白虎」星象恰好已經墜下天際。龍、虎二象恰似坐在「蹺蹺板」的兩端,此起彼伏。
據科學推算,公元前第四千紀的中葉,龍、虎二象中的大火星、參(shen)宿正處於春秋二分點上。而在夏曆中,春分也合於仲春二月。當時,大火星與參伐星並為「大辰」,被一同祭祀,禮儀非常隆重。可見,人們送別「白虎」迎接「蒼龍」的春分活動由來已久了,打囤節也正是由此演變而來。
打囤祭「天倉」
過打囤節首先是從祭天倉星開始的。
每逢打囤節「天倉日」的前一天晚上,鄉下的農戶們開始把灶膛裡的柴灰取出,掌燈點蠟,在屋裡院內的空地上畫出圓囤、方倉的樣子,這是第一次打囤叫作「安囤」。
打囤前,比較懂行的老人會在星星亮起的時候,登梯上牆朝西方點頭示意,拜祭天邊的「西宮白虎」星象,叫做「拜參兒門兒」(參宿)。參宿是白虎星象的主宿,被民間譽為「福祿壽三星」,它還是秋、春之間人們在夜裡看時辰早晚的依據。在今天的糜鎮西部,依然有三劉村白虎天文臺遺址與天上參宿三星遙相呼應,另外還有五虎莊、白虎山觀臺古蹟,向世人展示著糜鎮悠久的觀星文化傳統。此時人們祭拜白虎星象,主要是祭拜天倉星官——倉神,這也是過去「星佔」的遺蹟。當初觀星看氣候是預測農業豐歉的方法之一。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說:「胃主倉廩,五穀之府也。佔:明則天下和平,五穀豐稔;不然,反是也。」古人認為這段時間天倉星明亮,將預示著一年生活太平和農業豐收。
打囤節期間,還有「北宮玄武」星象正在南中天,位置顯赫,其中有瓠瓜星和天錢星。瓠瓜星也是主作物豐歉的星官,它如果明亮則當年糧食大收,反映在民間就有將剪紙葫蘆等貼在門窗或氈帽上的習俗;天錢星主錢財,所以民間打囤時有「錢囤」。
打囤時,先從院子裡繪出一個三層的圓形倉囤,並在中間畫個大十字,撒上「五穀」,放一塊瓦片,叫「壓(厭)倉」。在古人的佔卜傳統中,帝王用高級的龜甲卜,其下則用瓦卜、蓍草等。從前,天倉日這天進行佔卜後如果認為吉利,所用的瓦片則成了節日厭當的吉祥物,據說能消除災殃。然後,還要特別在堂屋裡畫一個單層的圓形小囤,放上吹火筒和一些圓形方孔錢,叫「錢囤」,夜間杜絕家人在此走動。待夜幕退去之後,人們爭著早起,焚香燒紙祭「倉神」,請它保佑糧滿倉、錢滿庫,還要放爆竹慶賀,然後開始做第一頓節日美食。有「誰家煙囪先冒煙,誰家高粱先紅尖」的諺語。
打囤與「候氣」
打囤為什麼要使用柴灰呢?這與古人的「候氣之術」有關。
我國先民最初測得的春秋二分、夏冬二至屬於「四氣」。《春秋繁露·五行對》言:「起氣為風。」古人又說「風即氣也。」糜鎮紅土山正東有箕山觀象臺,它的「候氣」歷史始自遠古時代。在天文上箕宿屬風,風就是氣。箕山四峰與測「四氣」的關係非常密切,從它身上也可看到物候曆法過渡到觀象曆法的影子,所以說箕山代表「東宮蒼龍」觀象臺,資格是足夠老的。
除了觀象「候氣」研究時間規律,先人還藉助一些人工儀器提高計時的準確度。據考古發現,用律管候氣的歷史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了。《史記·律書》以律呂對應四時之氣,又以八節之氣應八方之風,配以二十八宿,構成了完整的律歷體系。但是,用律管吹灰的候氣之術久已失傳。
據《北史·信都芳傳》記載,北齊天文學家信都芳曾經重建律管吹灰的古法:「丞相倉曹祖珽謂芳曰:『律管吹灰,術甚微妙,絕來既久,吾思所不至,卿試思之。』芳留意十數日,便報珽云:『吾得之矣,然終須河內葭莩灰』。」他將蘆葦內膜燒成灰,填在律管中,等待交天氣至,相應的律管中的灰便飛出來,從而驗明地氣的變化。另外一些記載還說「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氣至者灰動」「又為輪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測二十四氣」。
總之,當初的天文學家在室內用一圈律管吹灰來測定節氣,與後來百姓們在屋子裡用灰和「吹氣筒」等物件打囤,是十分相像的場景。人們在打囤期間也十分注意颳風的情況,所以有「春分大風夏至雨」的農諺。因此,「候氣之術」應是形成用灰打囤習俗的一大因素。
打囤祭「火神」
到二月二這天清晨,人們趕早起來再次撒灰打囤,從屋裡到屋外形同上回,稱「收囤」。焚香燃紙祭祀「火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至太陽露頭如果沒有大風,就說一句吉語「收囤了」,燃放鞭炮歡慶佳節。
這次打囤的寓意在即將光臨的蒼龍星象中也有反映。其中的天田星,是指導農作活動的主要星官;還有房宿,它象徵的房舍在人間是閉藏之所,自然也包括倉囤。
最有趣的是,家家戶戶院子中三圈同心的大囤,還有中間畫的「十」字。它們寓意著什麼呢?這在糜鎮也能找到出處。
在糜鎮街北3.5裡有一座「紅土山」,它是古代觀象系統的中心。按照古代天文學規律,當初這裡的圜丘是三個疊起的同心圓壇,不僅具有天文意義,也是受封在此的陸終氏祭祀天地日月、分發火種、發布農時的神壇。後來,隨著觀象曆法的發展,專業化的天文觀測開始與世俗社會分離。但是,民間在重大節慶之時可以效仿王權的某些儀式,於是在打囤節到來時,地方上用灰畫出圓壇的形狀,藉以祭拜天地神靈。囤中的那個十字也同樣具有很多天文意義。在《黃帝內經·靈樞》中,不但說了「四方」「四氣」,還提到「春分,震,倉門;秋分,兌,倉果。」將「倉」的意思點明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星象與節氣不再契合,打囤就慢慢演變為與春分各自獨立的節日了。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說:「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打囤成了民俗節日,百姓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社日」與「添囤」
打囤的風俗在各地大同小異,「灰囤」也早已成為共同的吉祥符號。追溯打囤節的漫長曆程會發現,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早已體現在古代天文學中,同時,「萬物崇拜」思想也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
打囤節期間的「社日」是古來著名的。《禮記》上說:二月的元日即初一為春季「社日」,祭祀土地神。據說從前在這一天,主持儀式的官員也要在土地廟前打囤。
打囤寓意縱然很多,但其宗旨是追求萬物的生養,並向以人為本發展。在糜鎮一帶,還有「添囤」的習俗。誰家有新出嫁的姑娘,頭三年娘家人要在正月二十五去「叫閨女」,二月二再送回婆家,這兩天中午婆家要盛情款待,此禮節稱為「添囤」,意思是增添吉祥。娘家父母帶來的禮物很有講究:兩張烙餅分別為囤底和囤蓋,中間是米和籤子饃,那饃據說是用來堵倉囤眼兒的,這些還要用「茅草囤子」盛著,整體就是一座小型倉囤。還有「添囤盼外甥」的說法,說明這一禮儀的目的是祈望姑娘家早添子嗣,期盼新生命的到來!
千百年來,糜鎮張習橋村的「二月二古會」遠近聞名,成為當地打囤節的壓軸戲。發源於此的「蹦鼓舞」已被編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禮記·樂記》中說「震主春分,樂用鼓」,這可謂淵源有自。來到古會上的人們,在鼓樂陣陣、龍舞蹁躚中都是樂淘淘的……
齊寶江 李世英
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德州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德州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鑑於本網發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因作者聯繫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繫,著作權人發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繫,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