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漂在深圳的農民工:帶走的是病老,留下的是繁華

2021-01-08 騰訊網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 培根

40年,對於一個人來說,已經到了不惑之年,而對於一座城市來說,不過是一代人的滄桑變化而已。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正式實施,有4座城市設立了經濟特區,深圳的經濟騰飛就此開始。

40年過去了,深圳,正如它的別稱「鵬城」一樣,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扶搖直上,把同為經濟特區的珠海、汕頭、廈門遠遠的甩在身後,並從2017年開始,GDP就趕超廣州,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的中國第三大經濟城市。

深圳

深圳的發展,除了歸功於改革開放的規劃舉措,還和一類人的辛苦勞作有很大的關係,這類人就是改革開放的時代「人物」——農民工。

40年來,工廠的流水線、工地的建築工、餐館裡的服務員,那些見證這座小漁村成長為一線城市的農民工們,卻從小毛頭熬到知天命。

40年前,這座城市需要他們的勞動力,40年後,底薪、低學歷、低體力的農民工,早已跟不上城市勞動力的需求,深圳是留不下了,那麼他們能去哪?除了病老,又能帶走什麼呢?

農民工

懷揣「通行證」,穿越」邊防線「,來深圳其實並不容易

在很多經典港片中有句經常出現的臺詞「想當年,我遊泳去香港」,在某種程度上,去深圳做農民工也要穿越特區邊防線,這何嘗不是另一種「遊泳」。

在1954年的我國憲法中明確表示,公民享有居住和遷徙的自由,可就算如此,農民流向城市仍被冠上「盲目」二字,「盲流」這個具有歧視性的概念由此產生,在處理和對待上也採取了克服為原則。

而1975年取消「公民有居住和遷徙自由」的舉措,更為將來某一時間段內的特區務工大潮帶來了管理上的難度。

農民工湧入深圳

1980年8月,深圳正式對外開放經濟特區,當時的經濟特區,僅僅佔深圳的一部分而已。面對洶湧而來的外地農民工,特區內的人口管理成為重點工作,為此,在深圳的特區和非特區之間,有一道長長的鐵絲網被建立起來,這道鐵絲網就是管理線。

1985年,這道特區管理線正式驗收交付使用,那些長途跋涉趕往特區的農民工需要帶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邊境地區通行證」和「居民身份證」,才能通過這個有7支部隊日夜戍守的關哨,這關哨也被當地人稱為「二線關」。

看似薄弱的鐵絲網,想要通過其實很難,通行證需要持有人所在的單位、派出所層層審核蓋章,就連審核人的過往歷史都要一併查過才行,鐵絲網隔住的不僅僅是一個「驗明正身」,更是將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隔開了。

「二線關」

人到中年,失業危機和經濟失衡的兩面夾擊

和現在的一線城市「搶人大戰」不同,90年代外地口音的農民工並不受待見,就連買東西也比當地人貴一點,能做的工作也大多是流水線和工地的工人,要不然就是餐廳服務,還有不少成為垃圾王和特殊行業。人多崗位少,有些時候,需要給工頭一點好處費,才能有工作餬口。

就算是找到工作,生活的艱難也不會得到任何的緩解,在7平方的空間裡,上下床位住7、8個人,這都是最常見的居住環境;拖欠工資、出工不給錢、崗位被關係戶頂替,也都時常發生。

但儘管如此,一個月800元左右的深圳,相比一個月連100元都掙不到的家鄉,有再多的苦也是可以咽下的。

1991年,將收容對象定為三證(身份證、暫住證、務工證)不全的流動人員的法規出臺,大街上、工廠宿舍、居民房等地點,隔三岔五就會出現執法人員突擊檢查暫住證,那些三證不全或缺失的人,輕則遣返,重的還有被收容再「教育」的可能。

這個至關重要的暫住證辦理起來也是相當的昂貴,有一位90年代在深圳打工的農民工這樣回憶過,暫住證除了有工作外,還要託關係才能辦理,證件辦理費用也不是明碼標價,有的要將近600塊,差不多是一個月的工資。

這筆費用對於那些在單位工作不滿一年的人來說,是需要自己掏錢的,這還是相對正規的單位,在小作坊裡工作的人,每次查三證的時候,不是躲就是藏,一旦被抓,不是花錢贖人就是遣返勞作。

遣返「三無人員」

2015年,是深圳建立特區經濟的35周年,也就在這一年,當年的邊防「二線關」退出歷史舞臺,森嚴的巡邏線也被改為市民的散步健身步道,可當時幾經周折穿過二線關討生活的農民工們,轉眼間也來到了中年,他們經歷了很多人未能體會的漂泊和苦難,可這一切,並不能讓他們免於中年危機的痛苦。

農民工面對的中年危機大多是經濟問題,五十歲左右的他們,大部分從事的都是流水線操作工、建築工、清潔工等,早就因為常年的體力消耗,失去了體力勞動的優勢,又因為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影響,無法從事腦力勞動。

而人到中年,需要用錢去解決的經濟問題越來越多,掙錢的能力卻越來越低。

相比很多城鎮人口,農民工的家庭重擔是更多更重的。

年輕時,為了家裡蓋房子、耕地買糧、餬口養家,他們是最主要的經濟支柱;

年長了,孩子結婚買房、婚禮花銷,樁樁件件每一樣要花的錢,也都是他們承擔。

而已經五十多歲的他們,不要說工廠工人,就連做個看門的保安,也會因年紀大被嫌棄被拒絕。

流水線上的女工

掙扎半生,得不到也留不下,繁華的意義何在?

曾經一份有關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的報告指出,截止到2015年的數據,50歲以上的農民工數量和比重都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升高,這意味著將有越來越多的高齡、底薪甚至失業的人群出現。

這批人,是改革開放的最早耕耘者,在當時工廠、工地、流水線、街邊等都是他們的身影,因為工作環境的惡劣、防護措施的缺乏、薪資水平低下、保障不到位等一系列的問題,導致這批人,健康方面已經出現嚴重的後遺症,無法像年輕時一樣,從事如此辛苦的勞作;

作為第一代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是被忽略的族群,當時工廠招工不規範,很多根本就不會籤訂合同;

有的人因為意識跟不上,捨不得繳納社會保險,導致現在根本領不到養老保險金。

回想90年代伊始,這一批從家鄉出發的年輕人,來到深圳是為了什麼呢?

無非就是一份可以餬口的工作,可以分擔貧苦老家的重擔。他們是棉紗廠裡的小蓮,三天三夜連軸轉,盯著機器趕出貨;他們是工地裡的阿強,看著瘦弱,可每天幾十趟穿梭在太陽底下,他體力卻總是驚人的好。

40年過去了,棉紗廠裡的阿蓮早就患上了肺病,幹不得車間的流水線了,新時代的工廠,也容不下動不動就要去看病的「蓮姨」;

鋼筋水泥鑄就的高樓大廈早就不見了「強哥」的身影,現代化的建築技術,也不再像以前一樣依賴純體力,變成強叔的人們,就連去做看更保安,都要收拾得年輕一點,否則是要被人嫌棄的。

既然留不下,那乾脆回去,回到親切但依舊貧瘠的老家,可是要面對的問題卻並未因此減少。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有的因為常年外地務工早已荒廢,有的乾脆已經賣給別人了;老人雖然回來了,可孩子們卻依舊留在城市,為自己心中的夢想打拼,年輕時漂泊,老來又成了留守,求一份安定的生活狀態依舊很難。

年輕時掙得錢,早就花在了老家和養育孩子上,其實留給自己老年可用的額度並不多,可病痛卻在這個時候爆發,此類病痛大都有著長期隱患、難治癒、花費高的特徵。

老家的醫療技術自然是比不上深圳的,可就算這樣,手上並不寬裕的存款也承擔不起,和城鎮健全的社會保障不同,很多農民工過著「退而未休」的生活,「我年紀大了,也希望可以有退休金過日子」。

可那些90年代的農民工們,卻因為參保不滿15年,無法領取退休金,可以領退休金的仍在少數,很多人依舊在掙扎過活。

返鄉的農民工

那條象徵著特區經濟開放的「二線關」已經在地圖上消失,可90年代那些無數穿越「二線關」來到深圳打工的人們卻依舊存在,無論是出於懵懂還是無奈,他們對於特區經濟發展的貢獻無可比擬,甚至可以說,他們作為第一代「吃螃蟹」的人,能夠獲得和帶走的,和他們遭受和付出的,並不能成正比。

繁華和病痛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作為這座城市的建設者們,他們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病痛,也應享受這枚「硬幣」所帶來的最直接的價值體現,那就是繁華,更是一場老有所依的人生歸屬。

相關焦點

  • 90年代深圳照片:圖四夫妻多人混住,圖八靚麗的深圳髮廊姑娘
    中國3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下成長的深圳,更是中國經濟發展奇蹟的代表。圖為90年代的深圳已滿是高樓大廈,自80年代深圳建立經濟特區以來,源源不斷的外國商人和華僑前來深圳投資建廠,尋找商機。頃刻間,深圳成為當時投資者的香餑餑。而隨之而來的,道路的小車也一輛輛的增多。如圖90年代的深圳,已經車水馬龍。
  • 70、80、90年代:回不去的時光,帶不走的舊夢
    人生中,很多人和事都是悄然離場的,甚至來不及說聲再見,他們帶走了過去,開啟了回憶。佛山樂園,承載佛山幾代人的童年時光,即將謝幕。它在那裡,我們熟視無睹,它將離去,我們悵然若失。對於70、80、90年代的人來說,童年裡沒有迪士尼,沒有長隆歡樂世界。
  • 95後滬漂故事後續:年輕人,我滬漂23年年薪千萬,40歲才敢結婚
    7、想得真美,年輕時到別人家霍霍,老了溜回去養老。8、你以為大城市的繁華最大的依仗是什麼?本地人嗎?9、沒有這樣一個個打工本地人,我尋思這城市裡都剩下什麼了?10、最最拋棄你的就是你家鄉!別把自己當回事,在你家鄉人眼裡,其實你什麼也不是,除了你隔壁的認識你,誰會注意你?11、建設靠一個人能行嗎?資金,技術,政策哪裡來?
  • 28名農民工的笑容與淚水
    半年工資打水漂28名農民工心慌了2020年11月23日,張某等十幾名農民工來到永壽縣勞動監察大隊反映,幹了半年多的活兒,眼看過年工資卻拿不到。工作人員樊洋詢問情況、做筆錄,並給欠薪公司發出整改通知書,責令一周後支付所欠薪資。七天過去了,工資依舊沒有著落。縣勞動監察大隊將情況通報到縣檢察院。
  • 新生代農民工普遍較「自我」 善於表達喜歡跳槽
    相差十來年,曾萍與李敏代表了兩代農民工不同的思維。李敏除了上班就是上班,而曾萍講究實在,工作之餘不忘在廠際之間進行「比價」,琢磨是否有更好的選擇。  今年年初,國務院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到了「新生代農民工」這個概念,提出要「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也傳遞出中央對這一群體的關切。
  • 評價最高的十部年代劇推薦有哪些 反映70到90年代電視劇介紹
    4、下海(8.1分)  《下海》該劇講述了90年代貧窮讓中國人燃起對富裕不可遏制的渴望,廣東經濟的迅速發展衝擊了內地,也在北方某城陳姓三兄妹家庭中引起軒然大波,向南下海 ——一場驚心動魄的向命運的抗爭在這個普通的家庭裡展開。
  • 95後滬漂故事後續:有人說漂泊者都有艱辛和憧憬 年輕是用來試錯的
    7、想得真美,年輕時到別人家霍霍,老了溜回去養老。8、你以為大城市的繁華最大的依仗是什麼?本地人嗎?9、沒有這樣一個個打工本地人,我尋思這城市裡都剩下什麼了?10、最最拋棄你的就是你家鄉!別把自己當回事,在你家鄉人眼裡,其實你什麼也不是,除了你隔壁的認識你,誰會注意你?11、建設靠一個人能行嗎?資金,技術,政策哪裡來?
  • 80、90年代的歌曲記憶 說說你心中的經典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流行歌曲伴隨著文化的發展獲得了空前的繁榮,留給了幾代人難以磨滅的印象,每當人們回憶起那些年代時,心中都會不由自主的唱起那些伴隨他們成長的歌曲。這些歌曲的誕生和傳唱激發了人們創業的精神,尤其是開始時期的80、90年代的歌聲更是改革開放的音樂記憶,這些流淌在歲月長河裡的旋律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更迭而失去色彩,它們蕩漾在每個人的耳畔,永遠年輕。
  • 三和大神身上,折射出中國幾代農民工的價值取向變遷|專訪
    藉此機會,鳳凰網文化也就他們在深圳出現並聚集,又接連引起更廣泛的社會關注抑或趨同等現象背後反映的問題,採訪了田豐。他也給出了一個社會學研究者的經驗觀察和人文學者的思考,關於代際文化差異、 城市管理模式、經濟社會制度。簡而言之,三和青年作為留守兒童長大,以新一代農民工的身份參與社會之時,面對眾多難以跨越的壁壘和自我尷尬。他們不再受家庭利益驅使,有了更個人化的追求:融入城市。
  • 90年代電視劇《孽債》道盡了當時多少上海知青和雲南棄兒的心酸?
    不知道大夥對90年代一部叫《孽債》的電視劇是否還有印象?該劇是上海電視臺於1994年拍攝的20集電視連續劇,根據作家葉辛的同名小說改編。由葉辛編劇,梁山,夏曉昀導演,黃蜀芹總導演,趙有亮,嚴曉頻,王華英等主演。
  • 漂在古墓的農民工:不敢告訴老婆孩子 有人窮到連鬼都不怕
    「你說,農民工不睡馬路,誰睡馬路呢?」他們中的一些人,原本也睡在福清公主墓旁邊的亭子下。媒體報導後,城管、社區等部門來到墓園巡查,對夜晚留宿的農民工予以勸離。有人把鋪蓋搬到了地鐵站旁邊的公廁下,那裡的房簷伸出來一截,簷下剛好有一圈平地。對無處可睡的人來說,已經是個不錯的棲身之所。農民工搬走後,墓園的長亭下顯得有些冷清。四周的柱子上還留著他們待過的痕跡。
  • 90年代領軍之一不願再提老黃曆 棄杆12載仍善戰
    90年代領軍之一不願再提老黃曆 棄杆12載仍善戰   中國撞球協會官網訊 「那是以前,老黃曆了。」鴻翔集團杯2016CBSA中巡賽海寧斯諾克國際公開賽嘉興分區賽現場,剛剛連勝兩場闖入正賽的老將周俊顯得淡定從容。提及過去的輝煌歷史,周俊謙虛地表示:那已是「過去式」。
  • 這組90年代的凱裡老照片,能勾起你童年的多少回憶?
    下圖90年代末的凱裡大十字,城區的交通要塞,非常的繁華。 下圖90年代的凱裡街道,兩旁綠樹成蔭,環境非常好。
  • 上海七、八、九十年代珍貴的老照片,你還記得嗎?
    ▲80年代的五角場,誰能想到如今的五角場變得如此的繁華了呢?▲原上海市政府大樓▲南京路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開了這麼多年如今還在~▲你認出來這是人民廣場了嗎?▲80年代後期流行一句話「米店比金店多」,但現在,這種米店已經絕跡了!
  • 農民工接個活收360塊,包工頭一分不給還罰90,事後包工頭愣了…
    農民工接個活收360塊,包工頭一分不給還罰90,事後包工頭愣了…農民工老李是一名打牆工,也就是業主搞裝修的時候,因為房間的布局,與自己想要的風格不同,往往需要敲掉部分牆體。這時候就是老李這些打牆工開工幹活的時候了。
  • 陳嘉順:日軍侵略汕頭之前,曾用飛機留下航拍圖
    他提到,早期的汕頭,從18世紀90年代到1900年代的照片都是日本人留下來的。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陳嘉順先說說汕頭的地理範圍。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汕頭跟深圳市一樣,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汕頭在1981年成為中國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但是汕頭的城市歷史其實比深圳要早一些。
  • 那些讓你無法忘懷的90年代復古潮流
    這兩年90年代的復古風回溯,而且在設計師的演繹下,又重新催生了新的活力。那些讓你無法忘懷的90年代復古潮流,有誰能抵擋。這些布蘭妮在16歲創作的歌曲讓她一夜成名,布蘭妮成為了90年代甜美POP的開創者。 其實在布蘭妮的出道MV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流行元素,露出的掛脖、亮片高腰的短款上衣等, 都是90年代的標配。
  • 大齡農民工去哪裡找工作好?專家提出2點建議,農民工都拍手叫好
    作家志農俊關注農民工,也關注老年農民工。在鴻溝中生存農民工大多從事技術含量低的普通工作,主要依靠體力和經驗。隨著年齡的增長,農民工在五六十歲的時候,特別是五六十歲以後,外出找工作非常困難。為什麼老年農民工很難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