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珠寶檢測市場上,彩色寶石的造假、貨不對板的現象層出不窮,水晶、坦桑石市場上,「染色」貓膩升級到了「改色」現象,對於追求天然寶石的收藏愛好者來說,更具有迷惑性。
業內人士提醒市民,天然坦桑石多為淡黃色,天然紫、黃水晶色彩不均勻、飽和度差,色彩豔麗、均勻平整者多經過了技術處理,需要特別當心。
案例
「什麼?這條坦桑石項鍊不是天然的,不會吧,幾千元一條呢?改色的?什麼叫改色?」在廣州東風路某珠寶檢測中心,張小姐如是抱怨。
原來,她國慶節期間在天河區的某商場買了一條3200元的時尚款式項鍊,吊墜原料是坦桑石,被店員告知是天然產品。可偶然一次做檢測時,卻被告之是高溫高壓改色後的產物,雖然沒有染色、合成的產物那麼不靠譜,「改色」過程卻也改變了寶石的物理特性;寶石因此而沒有什麼收藏價值了,材料價值不超過300元。
坦桑石「改色」更豔麗
經過檢測部門指引,記者分別走訪了天河區的零售商場與荔灣區的批發市場。在多家珠寶櫃檯,坦桑石首飾色彩絢麗、款式多樣,被作為商家2013年的「拳頭」產品陳列出來,其中藍色首飾居多,鮮黃色、藍紫色、粉紅色首飾均有出現。
但實際上,記者從廣東省地質科研所了解到,坦桑石中的藍色、藍紫色產品其實非常少,且價格極其昂貴。在香港的珠寶拍賣會上,藍色的坦桑石首飾一旦出現,起拍價都在10萬港元以上。
1萬元人民幣以下能成交的天然坦桑石大多數都是淡黃色或檸檬黃色,少數是飽和度較差的藍色;如果這個價位能出現絢麗的深藍色或藍寶石色首飾,基本可以斷定是「改色」過的非天然產品,即高溫高壓輻射後的產物,顏色更豔麗,透明度更高。
然而,當記者詢問所有商場的相關櫃檯,對於坦桑石是否天然的問題,答案都是非常肯定的。
而與鑽石、翡翠這些價格昂貴的大類相比,政府管理部門、市場監督機構對於坦桑石這樣的「小類」要求並不嚴格;對於商家習慣性的混淆天然、人工概念的問題,市民時常遭遇投訴無門的尷尬。
白水晶 改色黃水晶價格最多漲百倍
無獨有偶,類似的改色現象在低檔寶石中更加常見。「白水晶」改色為「紫水晶」、「茶水晶」,已經成為了業內不成文的規律。
在廣州荔灣區的批發市場上,記者看到,天然白水晶手鍊價格便宜,只有30~80元一串;而紫水晶手鍊的價格卻一般在150~500元每串;而天然黃水晶(包括茶水晶)手鍊的價格則高達1000~3000元每串。但如果把白水晶改色成了黃水晶,有可能價格翻到15~100 倍,如此巨額的「利潤」空間,導致部分不法商家鋌而走險。
另外,網上的「粉紅」水晶手鍊非常熱賣,但實際上,自然界極少有粉紅水晶存在。粉紅水晶的批發、零售價格並不高,一般只有100~600元每串;但每次送檢廣州各家檢測中心的粉紅產品,幾乎無一例外是「改色」或染色後的產物。
祖母綠、碧璽 高檔寶石「改色」現象不多
而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的張世柏博士處了解到,所謂的「改色」,業內俗稱高級寶石美容,是指用加熱、高能粒子或射線輻照等物理方法來改善寶玉石的顏色,相對於傳統的「染色」方法,屬於一種技術升級。「改色現象」主要是改變寶石的色調,但也可以起到改變寶石透明度的作用。
據了解,坦桑石經過改色之後,由原來淡黃色、結晶渾濁的外貌,變成了透明度較高、層次分明、鮮黃明麗的外貌,改觀非常明顯;而如果「改色」之外,再加上多步驟的輻射處理,就可以變成明豔的藍色。
目前從國內市場來看,「改色」手法是2008年之後被寶玉石行業全面使用的技術,主要在水晶、黃玉、鋯石、託帕石、坦桑石等透明度較高的品種加工業使用,間或被紅寶石、藍寶石(側重於小規格產品)領域使用。
碧璽、祖母綠領域中雖存在其他的造假現象,但「改色」現象卻數量稀少。而翡翠、和田玉、黃龍玉的透明度有限,採用「改色」方法的企業也較少。
廣東省金銀珠寶檢測中心的楊燕主任提醒市民,購買寶石之前,應該有一個粗略的了解,對號入座,才不容易受騙。
(責任編輯:王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