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人忽視的一段歷史:伊莉莎白一世致信明萬曆皇帝及中英戰爭
1500年後,世界開始聯繫起來。在那時候,東西兩大巨頭中國的明朝和英國的伊莉莎白時期,曾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秘史。歷史有名的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自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正式成為世界性大國。1596年,也是萬裡二十四年,63歲的伊莉莎白一世給34歲的萬裡寫了一份親筆信,派使者轉交到萬裡皇帝手裡,但在之後,卻發生了一段極不尋常歷史。
那封信,在送往中國的途中,遇到大風暴,葬身於大西洋海底。一直到1978年,這封沉睡了380年之久的信才被人打撈起來。應中國邀請,1986年伊莉莎白二世訪華,帶著遲到了接近四百年的一封信,到這裡,這段歷史才被人所知道,那麼這封心信裡,寫的是什麼內容?
從信中我們可以看到,英國希望展開貿易。女王的言辭懇切,一方面是出於禮節的禮貌,另一面則是對明朝國力的尊重,但是,這封信倒是引起了人們的討論,如果送到明朝,這封信會怎樣萬曆皇帝會如何回應?
事實上,英國人對華貿易的事仍然念念不忘,在這封信沉睡四十年的時候,查理一世再次來華,只不過這次並不如上一次友好。1637年6月,英國船隊達到澳門,此時距明朝滅亡只有七年,接下來中英雙方進行第一次軍事衝突,結果雙方各執一詞,中國人認為英方非法停留,鳴炮示威很正常,英方認為中國有意挑釁,於是發動進攻。
結果,虎門炮臺被攻陷,明軍火炮被英國人當作戰利品帶走,經過明朝官員的交涉,英方最後歸還戰利品。但事情還沒有結束,兩國都很自大,中國一直都是華夷觀,而英國則有實力有底氣。總體來說,英方佔據主動地位,明朝因為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客觀原因,很多事情上力不從心,也就借驢下坡,不了了之。
有趣的是,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取而代之,歷史又進入了新的輪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於1793年派馬格爾尼訪問中國,那時為清朝乾隆時期,信中可見喬治三世的傲慢,極力秀肌肉,字裡行間都是炫耀,乾隆皇帝本就是眼光高的人,見信之後,回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算是拒絕了這件事情。四十幾年後,鴉片戰爭,清朝一敗塗地,之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