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數位化對汽車製造行業的「入侵」,非但沒有在這一領域內令一些富有歷史傳承的車型銘牌蒙塵,反而為後者的歷久彌新提供了養分。
從這一角度看,大眾汽車旗下第八代高爾夫是一個極具典型性的例證。從設計到技術,這款傳奇車型在積極擁抱數位化的同時,充分反映了後者為汽車開發與製造所帶來的全新視角。
深厚的歷史積澱
1974年,大眾高爾夫肩負著為平民階層提供高性能汽車的責任正式登上歷史舞臺。40多年來,「運動」一詞始終流淌在這一車型的血液中。
首代高爾夫憑藉小巧的車身與充足的動力,被看作當時的現代化「國民車」,而在此後各大全球性汽車賽事中,問世於1976年的高爾夫GTI則憑藉出色的戰績,為這一車系的運動基因添加了濃墨重彩的註腳。
1997年,第四代高爾夫被正式引入國內,其憑藉出色的動力、操控與寬敞的空間,逐漸被中國用戶所熟知,並積累了大量忠誠度極高的擁躉。
自2005年起,基於高爾夫進行專業調校與改裝而成的賽事用車在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CRC)的賽場上颳起了一股「高爾夫」旋風。在此後的5年中,高爾夫賽車憑藉其出色的操控性能及動力表現,為一汽-大眾CRC 車隊連續奪得車隊年度總冠軍的榮譽。
2014年,大眾高爾夫在中國迎來了實至名歸的高光時刻——在該年度的CRC武義收官之戰上,一汽-大眾車隊憑藉第七代高爾夫的穩定發揮,最終問鼎國家兩驅組廠商杯冠軍、四驅組廠商杯冠軍以及兩驅組年度車隊冠軍。
「超越了 WRC 級別的頂級戰車」,當時諸多媒體由此對第七代高爾夫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正是這樣一款擁有高性能表現的「平民車」在過去40多年中,創造了近4000萬輛的銷售紀錄,其車主中既有無數普通大眾,也有扎克伯格、貝克漢姆等世界名流。
「這幾乎定義了緊湊級細分市場,並且成為這個細分市場的標杆,」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及大眾品牌執行總監麥德嶽(Michael Mayer)在近期的一次採訪中感嘆道,「可以說並不是很多的車型都可以達到這樣的一個效果,而高爾夫就是。」
創新構成的時間線
在問世至今的46年中,高爾夫車型經歷了八代進化,而每一代車型的更替之中都蘊含著這一車系的另一大基因——創新。
1974年,第一代高爾夫的誕生,用前所未見的兩廂轎車車型有效緩解了當時傳統大排量大尺寸轎車所面臨的能源危機。其設計師喬治亞羅所提出的「摺紙」概念顛覆了此前在汽車設計界流行數十載的圓潤弧線方案,令「掀背」一詞一夜成為最時尚的元素。數據顯示,在截至1976年的兩年內,高爾夫便取得了下線100萬輛的驚人成就。
1983年問世的第二代高爾夫則用其製造流程震驚了世界。在設計之初,這一車型便完全將大型流水線自動組裝工序納入考慮——自動組裝機器人由此出現在生產高爾夫的新廠房裡,這也是此類設備首次被應用於到汽車製造。
1991年,第三代高爾夫帶著橢圓形前大燈、流線型車身等極具時尚感的設計元素橫空出世。而類似前排雙安全氣囊這樣的革命性技術則將緊湊型兩廂車的安全水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2003年被正式引入國內的的第四代高爾夫在經典與創新之間尋找到了平衡。12年防止生鏽的全鍍鋅車身和流線型的外觀結構,令其具備更強的防腐蝕能力和抗扭剛性,面板縫隙極小。也是在此時,與時俱進的設計和高超的製造工藝令高爾夫的品質達到了同級最優水平。
隨後誕生的第五代高爾夫迎來了這一車系歷史上最具革命性的變化。車頭開始採用犀利的銳角設計以及「U」型前臉造型,令動感得到強化。同時新加入的四連杆獨立懸掛,大大提升了整車的操控性和舒適性。而全車雷射焊接技術則讓第五代高爾夫的車身剛性提高了80%以上。在動力方面,1.4TSI 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應用將「小排量大動力」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雙離合變速箱的引入則讓駕駛感受出現了質的飛躍。
自2009年起,大眾汽車開始在第六代高爾夫身上加入了品質感的維度。犀利的線條與稜邊,讓其更具立體感。而高品質內飾材料的使用,輔以精細的做工及優異的裝配工藝,將第六代高爾夫的車內氛圍提升到了兩廂車的頂峰。
2012 年,第七代高爾夫在巴黎車展驚豔亮相,不到一年,一汽-大眾便將其引入國內市場。在尺寸方面,第七代高爾夫再次升級。相比前代車型,新車長度增加了56毫米、軸距增長了59毫米。在動力方面,第七代高爾夫正式引領這一車系全面進入小排量「T時代」。入門級車型配備1.2TSI發動機,而1.4TSI發動機則成為高爾夫7的主流動力選擇。
從第一代到第七代,高爾夫在大眾汽車品牌內部儼然用果敢無畏的創新精神繪製了一條舉世矚目的時間線。
蛻變後的德系味道
在數位化浪潮的影響下,第八代高爾夫更是將大眾汽車品牌的創新推向了新的高度。
受「為現代都市人群打造數位化緊湊型轎車」的理念所驅動,第八代高爾夫對領先智能科技與卓越駕駛體驗進行了有機融合,同時保留了歷代高爾夫所帶有的德系味道。
作為大眾MQB Evo 平臺的首款產品,第八代高爾夫採用全新的電氣架構。更為重要的是,該車型首次搭載CANFD和車載乙太網技術,將總線帶寬從500K提升至2M,通訊速度高達100Mbit/s。
這一變化這也標誌著高爾夫車型全面進入數位化時代。自此,第八代高爾夫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以及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功能將得到全面提升,實現全數位化駕乘體驗以及更加便捷的人機互動。這一代車型因而也被稱作「全新數字高爾夫」(The All-New Digital Golf)。
在設計方面,第八代高爾夫在延續大眾經典兩廂車設計精髓的同時,著力針對「數位化」元素的塑造。新車以歷代車型的經典元素為基調,全面融合數位化時代的設計語言,從虛擬、科幻的未來場景中汲取靈感,通過含蓄且鋒銳的表達方式,散發出充滿能量、
活力四射的極致美感。
其總體設計思想基於情感化(Emotional)、純淨(Pure)和智能化(Intelligent)三大核心要素呈現,力求以更為銳利的姿態,實現更加凌厲、動感且富有生命力的美學特徵。
在對「情感化」的演繹方面,全新數字高爾夫的「鷹眼式」 矩陣 LED 大燈上沿相比前代車型被水平切割,創新採用發光LED 與格柵連為一體,帶來更具張力的感官體驗。而象徵性能的格柵,則以打破常規的布局形式,進一步降低視覺重心,凸顯更強的運動氣息。此類元素疊加,形成能夠「傳遞情緒的前臉」。同時,作為高爾夫經典傳承的符號,更為傾斜的 C 柱設計則彰顯出其輕盈質感。
用純淨化的理念勾勒形與面是第八代高爾夫在設計層面所呈現的另一大特點。全新數字高爾夫側面的「純淨化」理念帶來了更加符合空氣動力學的造型設計,使其風阻係數(Cd值)由0.3降至0.275。上揚並延伸至尾燈的肩線則令整車的視覺效果更顯修長;更為溜背的車頂線條帶來更為動感的視覺享受;而被弱化的側面轉折和稜線,令型面更加完整;上移的尾部折線特徵則將車尾的輪廓修飾得更為立體、深邃。
為智能科技滿足用戶的時代需求,第八代高爾夫用光取代鍍鉻流線,與頭燈 LED 貫穿 更趨向同一水平高度的「地平線」上格柵氛圍燈,使得外形設計更加靈動;被切割後的上輪廓結合多邊形的下輪廓,則傳遞出年輕活力的運動氣質;而像素矩陣式尾燈,更是以前瞻的數位技術彰顯十足的科技魅力。
在數位化與科技智能的加持下,第八代高爾夫無疑將憑藉全新的設計基因、最新駕駛輔助系統品牌-IQ Drive、全數位化駕駛艙、智能化科技及網聯化科技,再次定義行業級別標杆。
醒目的文化符號
除了在行業及所在細分市場上樹立標杆外,大眾高爾夫最重要的一大價值在於,這一誕生工業世界的產品已在文化領域形成一種強大的精神符號。
「從1993年第三代高爾夫誕生至今經歷了這麼多年,可以說每一代高爾夫我都曾經親自駕駛過,第三、四、五、六、七代高爾夫,高爾夫一直都作為我的公用車,希望第八代全新數字高爾夫上市之後,也可以作為我們的公用車。」麥德嶽對這種符號進行了闡釋,「說到高爾夫在歐洲的風靡,可以說高爾夫在歐洲是很多家庭都擁有一個車輛,很多歐洲人都是駕駛高爾夫取得自己的駕照,就相當於捷達對於中國人的意義,很多中國人駕駛捷達取得駕照。」
多元化的車主年齡層及社會身份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種文化符號的力量。「我們前期做了一個深入的調研,高爾夫客戶群實際上從年輕的20幾歲一直到50幾歲都有,你很難用年齡去判斷,另外高爾夫在德國沒有階層的差距,上至總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開,在中國也是這樣的。」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大眾品牌執行總監馬振山說。
他認為,催生此類文化符號的深層原因是高爾夫車型一直以來所具備的產品力。「高爾夫確實是大眾品牌一個明星產品,它擁有這樣一個寶貴資產來繼續支撐大眾品牌的品牌向上和品牌年輕化。」他說。
基於與受眾在文化層面所產生的共鳴,一汽-大眾方面開始嘗試對第八代高爾夫車型進行跨界營銷。上個月,這家汽車製造商舉辦了一場「一汽-大眾全新數字高爾夫X鮑勃·迪倫藝術美學論壇」。
「今天咱們展館拐個彎有個樓梯,記錄著鮑勃·迪倫在連續40年的演唱會,看完實在是太震撼了,79歲還要出歌還要創作,是在挑戰人類的創造力的極限,而這種執著和創新的精神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的震撼,而這和高爾夫是一脈相承的。」馬振山解釋道。
他認為,高爾夫車型歷經46年、八代傳承,依然不倦於謀求創新與突破,其精神內核與鮑勃·迪倫在創作領域的堅持存在可被清晰識別的共性。
「我們希望第八代高爾夫能夠繼續把個性做強,能讓中國新中產階層的消費者都喜歡這款車。」馬振山總結道,「目前來看,疫情以來整個高爾夫的銷量非常穩定,而且很多消費者在第八代高爾夫決策時間非常快,對於這款車從另外一方面驗證了對這款車非常的喜愛,而且知道這款車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和用處。所以我們對第八代高爾夫的未來非常的有信心。」
對於那些對第八代高爾夫心心念念的消費者來說,等待不會太久。
一汽-大眾方面透露,全新數字高爾夫將在9月26日北京車展媒體日上正式亮相。屆時,新車的內飾及預售信息將得到公布。一汽-大眾方面據說還為消費者準備了一個優惠彩蛋,將隨新車的預售價格一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