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市民張元月退休前是一名電氣工程師,卻迷上了天幹地支,他幾乎將所有的業餘時間用在研究天幹地支上,20多年過去了,他寫出了近10萬字的《中華萬年幹支計算手冊》手稿,總結出公曆與幹支、星期的換算公式。套用這些公式,可以輕鬆算出公曆某一天對應的幹支、當天是星期幾等等。「天幹地支是中國的民俗文化,我熱愛它所以傳承它,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它。」張元月說。
因為愛好門外漢迷上天幹地支
張元月今年78歲,說起他的這個愛好,還得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那時候他40多歲。「改革開放初期,市面上的書籍豐富起來,我對中國民俗文化類的書籍特別感興趣,但我發現曆法方面的書很少,我就想,能不能自己摸索一下。」張元月說。
從那以後,張元月便一頭扎進了對於天幹地支的研究,由於資料有限,他就找到近年的日曆,尋找其中的規律。
「那時候,老張的工作挺忙的,下班之後,他坐在書桌前就不起來,有時候寫寫算算直到凌晨一二點才睡。」張元月的老伴陶素明回憶說,張元月很少跟家人講他在做什麼,他寫的東西我們也看不明白。「不過老張菸酒不沾,又不打牌,沒什麼別的愛好,而且不喜歡出去交際,所以我還是支持他幹點喜歡的事情。」陶素明說。
讓家人沒有想到的是,張元月執著於這個愛好長達幾十年。2008年,經過20多年的努力,張元月完成近10萬字的手稿,命名為《中華萬年幹支計算手冊》。
簡單易記他總結出公曆與天幹地支換算公式
日前,記者來到張元月家中看到,這份厚厚的手稿用鐵夾子夾著,從目錄中可以看到其主要內容,包括曆法知識、陰陽五行學說,甲子學,公元前、後日幹支和日星期的計算方法和公元前、後年幹支、月幹支和時辰幹支的計算方法。裡面有相關知識介紹,還有詳細的計算方法及舉例。
張元月介紹說,經過長時間的摸索,他總結出一套公曆與天幹地支的換算公式,這些公式簡單易記,有加減乘除運算能力的人都可使用,能夠算出過去、現在、未來時間跨度上萬年的年幹支、月幹支、日幹支、時辰幹支和星期等。
隨後,張元月現場示範演算,套用公式算出2008年5月12日的日幹支為壬子,當天是星期一,經查詢,該結論正確。
希望出版讓更多人了解這一民俗文化
手稿完成後,張元月曾向幾家出版社投稿,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出版。
2008年底,張元月投稿後,湖南益陽一位氣象專家為他的手稿作序,其中寫道:我國古代很早就用幹支配合成六十花甲子,用來記載和推算時間,創造了幹支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辰的曆法,這是我國古代曆法中的一個重要創造,並形成了獨特的農曆。到農曆辛亥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後,我國宣布使用陽曆即公曆,但農曆仍保持使用,並保留著許多傳統的農曆曆法和習俗,仍廣為大眾喜愛,特別是六十甲子紀時擇事等更廣泛沿用不衰,並成為現今中國曆法的一大特色。然而,對於幹支紀年、紀日、紀時,特別是如何用幹支來推算過去、未來,以及怎樣與公曆相互換算等,不少人仍感到陌生。張元月摸索總結出的年幹支、月幹支、日幹支、時辰幹支、星期的計算與公曆的換算方法,都一一用公式舉例示範演算,易懂易記,也易於便捷操作運算,從中還能知道我國古代不少曆法知識。
最近,張元月完成了對於手稿的修改,準備再向出版社投稿。他說,中國民俗文化需要傳承,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天幹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