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月:苦鑽20多年總結出公曆與天幹地支換算公式

2020-11-23 四川在線

    樂山市民張元月退休前是一名電氣工程師,卻迷上了天幹地支,他幾乎將所有的業餘時間用在研究天幹地支上,20多年過去了,他寫出了近10萬字的《中華萬年幹支計算手冊》手稿,總結出公曆與幹支、星期的換算公式。套用這些公式,可以輕鬆算出公曆某一天對應的幹支、當天是星期幾等等。「天幹地支是中國的民俗文化,我熱愛它所以傳承它,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它。」張元月說。

    因為愛好門外漢迷上天幹地支

    張元月今年78歲,說起他的這個愛好,還得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那時候他40多歲。「改革開放初期,市面上的書籍豐富起來,我對中國民俗文化類的書籍特別感興趣,但我發現曆法方面的書很少,我就想,能不能自己摸索一下。」張元月說。

    從那以後,張元月便一頭扎進了對於天幹地支的研究,由於資料有限,他就找到近年的日曆,尋找其中的規律。

    「那時候,老張的工作挺忙的,下班之後,他坐在書桌前就不起來,有時候寫寫算算直到凌晨一二點才睡。」張元月的老伴陶素明回憶說,張元月很少跟家人講他在做什麼,他寫的東西我們也看不明白。「不過老張菸酒不沾,又不打牌,沒什麼別的愛好,而且不喜歡出去交際,所以我還是支持他幹點喜歡的事情。」陶素明說。

    讓家人沒有想到的是,張元月執著於這個愛好長達幾十年。2008年,經過20多年的努力,張元月完成近10萬字的手稿,命名為《中華萬年幹支計算手冊》。

    簡單易記他總結出公曆與天幹地支換算公式

    日前,記者來到張元月家中看到,這份厚厚的手稿用鐵夾子夾著,從目錄中可以看到其主要內容,包括曆法知識、陰陽五行學說,甲子學,公元前、後日幹支和日星期的計算方法和公元前、後年幹支、月幹支和時辰幹支的計算方法。裡面有相關知識介紹,還有詳細的計算方法及舉例。

    張元月介紹說,經過長時間的摸索,他總結出一套公曆與天幹地支的換算公式,這些公式簡單易記,有加減乘除運算能力的人都可使用,能夠算出過去、現在、未來時間跨度上萬年的年幹支、月幹支、日幹支、時辰幹支和星期等。

    隨後,張元月現場示範演算,套用公式算出2008年5月12日的日幹支為壬子,當天是星期一,經查詢,該結論正確。

    希望出版讓更多人了解這一民俗文化

    手稿完成後,張元月曾向幾家出版社投稿,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出版。

    2008年底,張元月投稿後,湖南益陽一位氣象專家為他的手稿作序,其中寫道:我國古代很早就用幹支配合成六十花甲子,用來記載和推算時間,創造了幹支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辰的曆法,這是我國古代曆法中的一個重要創造,並形成了獨特的農曆。到農曆辛亥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後,我國宣布使用陽曆即公曆,但農曆仍保持使用,並保留著許多傳統的農曆曆法和習俗,仍廣為大眾喜愛,特別是六十甲子紀時擇事等更廣泛沿用不衰,並成為現今中國曆法的一大特色。然而,對於幹支紀年、紀日、紀時,特別是如何用幹支來推算過去、未來,以及怎樣與公曆相互換算等,不少人仍感到陌生。張元月摸索總結出的年幹支、月幹支、日幹支、時辰幹支、星期的計算與公曆的換算方法,都一一用公式舉例示範演算,易懂易記,也易於便捷操作運算,從中還能知道我國古代不少曆法知識。

    最近,張元月完成了對於手稿的修改,準備再向出版社投稿。他說,中國民俗文化需要傳承,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天幹地支。

 

相關焦點

  • 公元紀日與天幹地支的換算
    公元紀日與天幹地支的換算速查幹支紀日法:從已知日期計算幹支紀日的公式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幹支紀年與公曆換算
    此外,由於六十甲子是由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搭配而成,十天幹按順序循環使用。也就是說,在幹支紀年中,同一天幹每十年出現一次,而公元紀年年數採用十進位制。該表二的優點是可以直接用來檢查前述由公元推算幹支的結果中尾數是否正確,當然也可以與地支配合直接用於換算。其依據是,由於地支數目為十二,在六十幹支紀年中地支的循環周期就是十二年。我國古代還有把每個地支分別與某個動物聯繫在一起的習慣,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十二屬相。
  • 天幹地支換算方法
    第一種算法:如何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不同資料算法有所差異,有的給出公式,但本質上是一回事。
  • 公元紀年與天幹地支的換算
    公元紀年與天幹地支的換算 將天幹地支編號如下:天幹: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4 5 6 7 8 9 10 1 2 3地支: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如要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幹中找出相對應。
  • 【南月小站】--- 公曆年份換算成農曆年的換算方法
    公曆年份換算成農曆年的換算方法2015年1月1日-2015年2月3日是農曆甲午年(
  • 公元年份換算天幹地支的方法
    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總稱。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幹支表」。例:  2019年(2019-3)/10餘數是6,所以得對應天幹為己。(2)公元年份-3後除以12,得餘數可得對應地支。例:  2019年(2019-3)/12餘數為0,所以得對應地支為亥。(3)所以得:公元2019年為己亥年。
  • 天幹地支簡述
    =(公曆年份)/10,所得餘數地支=(公曆年份)/12,所得餘數推算:先用2020年的尾數0查表得知天幹為庚,用年份(2020)除以12的餘數為4查表得知地支為子,所以2020年為庚子年。2、查知1993年為癸酉年。推算:先用1993年的尾數3查表得知天幹為癸,再用年份(1993)除以12餘數為1,1為酉。那麼1993年就是癸酉年了。
  • 「天幹地支」是四維宇宙尺度的唯一準繩
    宇宙天理孕幹支關於幹支的起源,一般認為是跟河圖洛書有關,是古代先民根據日月運行規律,總結的一套曆法計時工具。但其實我們深入地看一看,就會發現,幹支甚至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圓融的關係,內含時空統一的表述。幹支何以名如果幹支放在一起說,是分陰陽的,幹為陽,所以叫天幹,也叫天元;支為陰,所以作地支,也叫地元。十天幹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深入詳解-幹支的時間換算
    :①年幹公式:年幹=年份個位數- 3 (適用於任何西元年,個位數小於3,借10)②年支公式:年支=(年份+7)÷12餘數(整除餘0,即餘12=醜)③年支簡化:(西元年末二位數-1)-12*N=年支(適用於20世紀,即1900—1999年)(西元年末二位數+3)-12*N=年支(適用於21世紀,即2000—2099年)
  • 【公元與幹支紀年換算法】
    在閱讀歷史書籍和古典文學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幹支紀年,為了弄清公元年代,現把兩種紀年的轉換方法,介紹如下,供朋友參考。11 0 1 2 3 公元幹支紀年對照是1933
  • 公元紀月與天幹地支的換算
    公元紀月與天幹地支的換算紀月推算推算月幹支,是用農曆計算的。一月是寅月,二月是卯月,三月是辰月,四月是巳月,五月是午月,六月是未月,七月是申月,八月是酉月,九月是戌月,十月是亥月,十一月是子月,十二月是丑月,是固定不變的。
  • 怎樣知道年份的天幹地支
    如何算年份的天幹地支,估計一些網友還是不會算的。(會算的請忽略本文)。如果不是六合彩由香港傳到內地,可能很多人還不會排12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排得很熟練的大叔們估計買地下六合彩都輸了不少錢,天天研究,練出來了……天幹地支相當於樹幹和樹枝,即密不可分,又有主次之分。
  • 2019年黑龍江事業單位備考知識:天幹地支紀年法
    一、基本介紹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天幹地支,取意於樹木的幹和枝,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
  • 仔仔科技論:天文原來是這樣,天幹地支是怎麼算出來的?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仔仔,今天仔仔給大家帶來的是科技小文章,希望大家能喜歡,喜歡的小夥伴別忘了點個關注哦,如果有感興趣的話題也可以在評論下方給小編留言,我們今天就來談談有關曆法的那些事,幹支曆法其實就是一種陽曆,不過天幹與地支的配合最早是鑑於祭日的,所以12地支也有可能跟木星的運動相關!
  • 2020年寧夏事業單位備考知識:天幹地支紀年法
    天幹地支,取意於樹木的幹和枝,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天幹地支紀年法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是先賢們智慧的結晶,時至今日,它並沒有過時,仍然生存於每個中華兒女的內心。   二、歷史淵源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了。
  • 陽曆、陰曆、農曆、公曆,農曆的年月日天幹地支計算
    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陰曆: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積累的一種曆法。
  • 公共基礎知識:天幹地支的算法
    (二)換算方法——如何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不同資料算法有所差異,有的給出公式,但本質上是一回事。這裡介紹一種簡易直觀的算法。首先給每個天幹、地支一個編號,從頭以4開始循序排下去,天幹10後接1,地支12後接1。
  • 農曆天幹地支算法+天幹地支年月日時算法
    G 除以10的餘數是天幹,Z 除以12的餘數是地支。  計算時帶[ ]的數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幹支日。將數值代入計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17    除以10 餘數為 7 ,天幹的第7位是『庚』。
  • 【常識備考】天幹地支紀年法
    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天幹地支紀年;從漢武帝到清末,用皇帝年號加天幹地支紀年;民國初期用民國誕生時間來紀年兼或使用公元紀年,民國以後廣泛採用公元紀年。(一)年幹支推算①年幹公式:(年份-3)÷10看餘數②年支公式:年支=(年份-3)÷12看餘數(整除餘0,即餘12=醜)2015年幹=(2015-3)÷10=餘數2,2=乙,故2015年天幹為乙;2015年支=(2015-3)÷12=餘數6,6=未,故2015年地支為未
  • 一學就會的天幹地支紀年法
    幹支紀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開始,2009年的立春是二月四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後才是己丑年,在此之前應是戊子年。公元紀年的一年以立春為界前後分屬不同的幹支紀年,這一點不熟悉的人容易搞錯,應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