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15歲。
復我:再來召我。
汶(wèn)上: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當時流經齊、魯兩國之間。在汶上,是說要離開魯國到齊國去。
譯文
季氏叫閔子騫任費邑的邑長。閔子騫說:「委婉地替我辭掉了吧!如果再來找我,那我一定要逃到齊國的汶水北岸去了。」
一個人,有可以為之堅持的信念,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季康子在當時政治權力很大,他祭泰山,僭禮樂,逐昭公,屢次顯露出不臣之心。他知道閔子騫是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才,就想召他來為自己效力,所以打算讓他做費邑的邑長。
閔子騫是孔子的弟子,品德高尚,怎麼可能依附僭禮越軌的季康子?所以,他很堅決地謝絕了季康子的好意,並且明確表示:如果再去請他,他就要越過汶水逃到齊國去隱居了。
身處亂世,遇到惡人當政,強硬著頭皮去得罪權臣一定會受到迫害;而容忍妥協,委身屈服同樣也要受害;只有又剛又柔,剛柔相濟,才能應付自如,保存實力。像閔子騫那樣,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這是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
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學會拒絕。一般人礙於面子或有其他顧慮,總是不好意思跟別人說不,以至於自己做著違背心願的事情,痛苦不堪。
如果自己真的不能接受別人的請求,拒絕時言辭要委婉但態度一定要堅定,這樣既不得罪他人又能合理拒絕對方的不情之請。如果自己也不確定接受還是不接受,需要考慮,那拒絕的話就不能說得太肯定,以免自己想接受想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了。
由此可見,拒絕是一門藝術,我們應該針對具體的事情,按照自己的內心想法來選擇拒絕的方式和態度。
名家註解
程顥、程頤:「仲尼之門,能不仕大夫之家者,閔子、曾子數人而已。」
張居正:「以閔子之賢,魯君不能用之以匡公室,而使季氏欲引之以為私人,此魯之所以微而不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