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精品收藏)

2021-01-10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閔子騫(公元前536年—卒年不詳),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列弟子德行科。閔子以孝聞名,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邢疏:此章明閔損之賢也。「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者,費,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畔。聞子騫賢,故欲使之也。「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者,子騫不欲為季氏宰,故語使者曰:善為我作辭說,令不復召我也。「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者,復,重也。言如有重來召我者,則吾必去之在汶水上,欲北如齊也。(皇疏:其邑宰即公山弗擾也,亦賢人也,見季氏惡,故叛也。所以後引雲「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是也。)

「汶上」。邢疏:《地理志》「汶水出泰山萊蕪西南入濟。」在齊南魯北,故曰欲北如齊。四書釋地續:汶水在齊之南魯之北,二國之境以汶分,諸汶水惟此為最大。札樸:水以北為陽,凡言某水上者,皆謂水北。

季氏派人來請閔子騫為費宰,而閔子騫為什麼不擔任費宰呢?

朱子集注引程子曰:「仲尼之門,能不仕大夫之家者,閔子、曾子數人而已。」引謝氏曰:「學者能少知內外之分,皆可以樂道而忘人之勢。況閔子得聖人為之依歸,彼其視季氏不義之富貴,不啻犬彘。又從而臣之,豈其心哉?在聖人則有不然者,蓋居亂邦、見惡人,在聖人則可;自聖人以下,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閔子豈不能早見而豫待之乎?如由也不得其死,求也為季氏附益,夫豈其本心哉?蓋既無先見之知,又無克亂之才故也。然則閔子其賢乎?」

四書大全辨:家語閔子騫為費宰,問政於孔子。在孔子為魯司寇之時,桓子未墜費前宰也。孔子去魯,十有四年而反乎魯,魯不能用孔子。於時季康子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辭而不就者,樂夫子之道,視夫子進退為行藏。蓋辭就兩費宰,相越且十五六年矣。然則復我雲者,明乎前為費宰,今殆不可復也。

黃氏後案:韓詩外傳曰「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季氏為無道,然不亡者,以冉有、季路為宰臣也。仲弓為季氏宰,意在救季氏之失,撥亂而反之正。觀問政及夫子所答可見矣。閔子辭費宰,以季氏為不可救之人,持危扶顛之無術也。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

我取「閔子辭而不就者,樂夫子之道,視夫子進退為行藏」這一觀點。這是閔子騫列於弟子德行科的原因。於孔子弟子當中,也有一些沒有擇良木而棲的弟子,可見就算是自己弟子,孔子也沒有約束他們的選擇,他們也未全都尊重和遵循夫子的理念,這是因為他們都是自由的人,有著自己的獨立主見。這與尊師並不矛盾。學,並不唯師,書,不盡信,當為人之獨立精神。沒有這種獨立,夫子又何以因材施教?都是一堆木頭,又哪需多分種類啊。人就是因為有思想,才需要教育啊。

夫子對閔子騫擔任費宰是什麼態度呢?

《四書改錯》:季氏以南蒯、公山弗擾歷叛此地,與郕郈相唇齒,必得一仁厚者為宰,故使及子騫。及子騫不從,而然後子路以己意使子羔為之。則子騫之使,夫子未必不與聞,非可謂聖門必恥事季氏也。況投鼠當忌器,只借一子騫,而陰唾聖躬,顯垢諸賢,已寒心矣。乃諸賢為宰不能指舉,而明見論語者且有仲弓為季氏宰一人。夫冉牛、顏淵、仲弓、子騫,此德行中人。仲弓與閔子何優何劣,何升何降,而臣事犬彘?予嘗曰:使注論語而不知仲弓之為季宰,是為蔑經。既知仲弓為季宰而故作此言,是謂侮聖。蔑經與侮聖,惟擇處之。遠宗曰:「由求事季氏,不特夫子許之,且欲倚以行道。觀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而夫子以道之將行、道之將廢陰折伯寮,此明明見之論語大文,非偽造僻書也。若季氏再召冉求,則夫子且曰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何嘗以臣事犬彘,失先鑑之知,為冉求恥耶?」

「我」與「吾」。在這章中,「我」與「吾」又同時出現。在論「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時,我提出「此處同時有『我』『吾』,二者在一句,為什麼?我認為子貢會這樣說,並不是他喜歡一下自稱我,一下自稱吾。而有一種可能是,『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這句是他從某處引用來的,原話就是用我字,而當子貢自己說自己時,他又習慣用吾字。」這一觀點,而在理解這一章的我與吾時,我產生一個新的理解:「我用在被動情況下,吾用在主動情況。」用這一理解,則兩章都解釋得通。如欲用「吾」來強調自己的主觀觀點,則用在老師面前,是表達的需要,老師也會理解他突然用此字的意圖,則不會如《論語集釋》所講的「論語答師稱吾,僅見此文,其為訛字無疑」(其意是答師不自稱吾),被認為是對老師不敬。或正是「吾」字太強調自我,故而弟子一般情況下是不在師長、前輩面前使用吾字,古時用吾字猶如我們現在人在任何人面前都自稱「老子」那樣無禮。

相關焦點

  •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15歲。復我:再來召我。汶(wèn)上: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當時流經齊、魯兩國之間。
  •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精品推薦)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今本一章三段,第二段子曰二字集注疑為衍文,竹氏會箋以為,記者兩揭子曰字,分明是各時語,後子曰非衍文。劉氏正義亦云,兩加子曰者,言非一時也。
  • 「收藏」那些年倒背如流的30篇經典文言文,你還能背出嗎?值得收藏!
    有魚焉,其廣數千裡,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 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 ,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 《睽》卦辭、彖辭、象辭釋疑
    故四德不與焉。凡卦孚乾坤之一者。必舉一德以明其用。睽則僅小事吉三字。可見其用之不宜矣。夫睽上下陰陽。不得和協。內外時位。失其主持。似無可用。而彖辭稱小事吉者。何也。則以睽雖二女同居。志不同行。而以說麗乎明。柔上而應剛。是以小事猶佔吉。觀其中互。即可知矣。家人因內外同正。而中互反為未濟。是其中難誠。而行易窮。正難得而變易生也。睽以中互既濟。陰陽得濟。水火相調。是其中自貞。而行可易。象雖戾。而變復常。
  • 習近平: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習近平: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世界讀書日特刊]  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  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一)  2016年1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羅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題為《共同開創中阿關係的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其中引用了《管子》中的一句話:「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這句話的原意,管子是在講君主與臣民關係。
  •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這是專門指「吾與女弗如也」當中的與字。朱子集註:「一,數之始。十,數之終。二者,一之對也。顏子明睿所照,即始而見終;子貢推測而知,因此而識彼。「無所不悅,告往知來」,是其驗矣。與,許也。」論衡問孔篇述文「與汝俱不如也」。後漢書橋玄傳「仲尼稱不如顏淵」,注引論語「賜也何敢望回?子曰:『吾與汝俱不如也』」。瞿氏考異:世說注引鄭玄別傳「馬季長謂盧子斡曰:『吾與汝皆不如也。』」
  • 官、胡兩人只防我進窺武昌,必不防我再奪漢陽
    官文、胡林翼遂疲於奔命,調兵遣將,往還援應,皆不能及,以至武昌附近州縣皆為秀成所復有。會太平將英王陳玉成方由皖北轉戰而西,先後陷潛山、太湖、宿松、黃梅,復轉向西北,當者披靡,直趨湖北。又陷英山、羅田、麻城,傳檄黃陂、孝感,勢如破竹。李續賓、李續宜、李孟群等皆為所敗,縱橫千裡,以次底定。李秀成聽得,謂諸將道:「英王可兒,壯國家聲勢不少。吾規復武昌,此其時矣。」先令入打聽清軍情形。
  • 什麼是「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仲由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仲由為人伉直魯莽,敢於對孔子提出批評,勇於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仲由為人果烈剛直,且多才藝,事親至孝,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