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習近平: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世界讀書日特刊]

  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

  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一)

  2016年1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羅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題為《共同開創中阿關係的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其中引用了《管子》中的一句話:「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這句話的原意,管子是在講君主與臣民關係。一位德善之行名揚四海的聖君,民眾會在未見其人時就倍感親切、願投奔歸附;一位令天下都久久不忘其德的國君,天下人便可歸心於他。

  這句話的原意,管子是在講君主與臣民關係。一位德善之行名揚四海的聖君,民眾會在未見其人時就倍感親切、願投奔歸附;一位令天下都久久不忘其德的國君,天下人便可歸心於他。

  「未之見而親焉」,是一種氣場相投、理念認同,才能僅憑聲望便有神交之感,故此「可以往矣」,磁場的吸引會令相逢相交的緣分最終開啟;

  「久而不忘焉」,是一種精神相契、情感相惜,才能深以為然地經久不忘、同心不離,故而「可以來矣」,同道中人的相擁是殊途同歸的必然。

  所以,這句古語的使用範圍,不僅限於君臣德行的感召,也可用於國際相交的情景,更可用於人際關係的形容。

  而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我們更可以在書籍的範疇裡再次重溫這句話。

  (二)

  真正的經典書籍,一定是有著未見而聲名遠揚、久讀而念念不忘的內在力量。因為所謂「經典」,就是已經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固化為時代坐標的、傳承著精神高度的典籍,這樣的書籍,是每一代人都不能繞過的人類智慧的巔峰作品,也是每一個讀書人都不該錯過的最有價值的權威典範。

  真正的經典書籍,一定是有著未見而聲名遠揚、久讀而念念不忘的內在力量。因為所謂「經典」,就是已經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固化為時代坐標的、傳承著精神高度的典籍,這樣的書籍,是每一代人都不能繞過的人類智慧的巔峰作品,也是每一個讀書人都不該錯過的最有價值的權威典範。

  真正的經典書籍,一定是有著未見而聲名遠揚、久讀而念念不忘的內在力量。因為所謂「經典」,就是已經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固化為時代坐標的、傳承著精神高度的典籍,這樣的書籍,是每一代人都不能繞過的人類智慧的巔峰作品,也是每一個讀書人都不該錯過的最有價值的權威典範。

  真正的好書,就如同是一個在社會上頗具名望又在私下裡諄諄善誘的良友。就像清代金纓所著《格言聯璧》裡說:「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而法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也說:「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這些名言的意思,都是指書籍的「未之見而親焉」,它們本身的優質就有一種感召力,讓一代代人都心嚮往之、不可不讀,在閱讀之後又並非只有一面之緣、而是會久讀不厭,「久而不忘焉」,一遍遍地重讀卻都能授人以驚喜、遺人以餘香。

  初讀如老友重逢,再讀必每有新得。

  (三)

  與好書的相交過程,也如同是與好友的相知過程。優秀的人,正是令人先有好感、相處更甚,投契的朋友,也是令人一見如舊、久處更喜。

  《菜根譚·應酬》裡就感嘆說:「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可見,人往往容易保持初遇時的表面得體,卻難以維持日常裡的深層可愛。就像所有感慨「知音少,弦斷無人聽」的寂寞夜歸人,容易有呼朋喚友的短時熱鬧,卻難以有心心相印的長久契合。

  能將惠人惠己之德一以貫之的人,就像是《詩經·淇奧》裡形容最好的君子典範,使人感到「有匪君子,終不可諼(xuān)兮」,在初聞之時就倍感心折,在長處之下更不忘其德。

  每個人其實都是自我發展的過程,「每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保持新鮮的自我、進行新知的開發、堅持新我的提升,才可以在與人與己相處之時,不陳舊、不落後、不老套、不腐朽。使人「傾蓋如故」是一種或德高望重或鍾靈毓秀的強大能力,使人「宛如初識」更是一種能不斷煥發生命活力的自新意識。

  「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這句話之於人,就是,既有乍交之歡,又能久處不厭。

  乍交之歡也好,久處不厭也罷,「腹有詩書氣自華」絕對是一種令人見識非凡、氣度不凡的自我提升的優異途徑。只有當多讀書、讀好書的功效化入生命,才能成就一個人在氣質上、在口碑上、在內涵上、在性情上的「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正如同習近平主席說,「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世界讀書日,希望讀書可以成為我們每個人、乃至我們整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從而,積少成多、積水成淵,使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成為一個讓世界人民仰慕嚮往、讓國際邦交長處益善的中國。(文/曹雅欣)

相關焦點

  • 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精品收藏)
    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閔子騫(公元前536年—卒年不詳),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列弟子德行科。閔子以孝聞名,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邢疏:此章明閔損之賢也。「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者,費,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畔。聞子騫賢,故欲使之也。
  • 《易經參詳》繫辭釋義第六篇廣矣大矣
    《易經參詳》繫辭釋義第六篇廣矣大矣易智原創2019年3月廣矣大矣《易經》所包涵的學問,非常廣闊,無所不包。世界上一切的學問,不管是哲學、宗教、各門學科都在它的範圍裡邊。所以廣矣大矣,非常非常之偉大。【原文】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精品推薦)
    言吾已不能見世有聖人,若得見有君子之行,則亦可矣,言世亦無此也。然君子之稱,上通聖人,下至片善。今此上雲不見聖,下雲得見君子,則知此之君子,賢人以下也。又引王弼云:此為聖人與君子異也。然德足君物,皆稱君子,亦有德者之通稱也。邢疏:此章疾世無明君也。「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者,聖人謂上聖之人,若堯、舜、禹、湯也。君子謂行善無怠之君也。
  • 《易傳》之繫辭傳全文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 蓄力一紀,可以遠矣
    十二年又被稱為「一紀」,《國語·晉語四》曰:蓄力一紀,可以遠矣。同臣環保經過十二年的成長,也從當年那個青澀的少年逐漸走向成熟,今後將向著更遠的目標不懈前進!
  • 淺析《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深意
    據說清代大詩人王士禎7歲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就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四句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四句到底有什麼深意?1、立足全詩,了解具體含義「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四句詩出自《詩經》中的《採薇》,這是一首寫給戰爭時期軍人的詩,他們既要保家衛國,常年在外徵戰,又非常思念自己的親人。
  • 九九重陽:惜往矣!你是否想起自己的「山東」兄弟
    九九重陽:惜往矣!你是否想起自己的「山東」兄弟關於重陽節,唐代詩人王維寫了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首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逢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如果孫楊成名之初能夠持續獲得指導和幫助,如今之事或許能夠避免。  今年以來,孫楊就像肥皂劇裡的男主角,不斷地領銜著新劇情,身份也在「問題男孩」和「金牌選手」中反覆變換。而這次,其青春陽光的形象,終是被自己廉價地揮霍了,著實令人惋惜。
  • 《易經》之門——《泰》
    安固於大,「君主之慎」,「君主之神」矣。惟王者能通於大矣。《泰》卦,通也。一統天下,是其通也。《卦辭》:《泰》。小往大來,吉亨。「小往大來」者,去私立公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矣。「小」謂「小人之道」;小人喻於私利。「大」謂君子之道。君子喻於公義。往,消也。來,長也。吉,宜也。亨,至達也。
  • 和昌光谷跑出光谷速度 蓄力一紀可以遠矣
    和昌光谷跑出光谷速度 蓄力一紀可以遠矣時間:2020-09-10 11:12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和昌光谷跑出光谷速度,蓄力一紀,可以遠矣 如今的光谷,每一個時代,大武漢都有鮮明的產業地標;在新時代,武漢新的產業地標就在光谷;未來中國實現科技強國夢想的寄託就在武漢,武漢和昌光谷就在光谷
  • 「史之為用,大矣哉」
    劉知幾認為史家的責任就是要把歷史上大惡大善之人記載下來,或警誡後人,或樹立榜樣,「夫人之生也,有賢不肖焉。若乃其惡可以誡世,其善可以示後,而死之日名無得而聞焉,是誰之過軟?蓋史官之責也」。「惡可以誡世」、「善可以示後」,道出了古代史家著史關乎人生修養的意圖,也顯示了中國傳統史學在人生修養方面有著豐厚的積累。
  • 易經之門——《坤》
    《乾》之元亨,是天無不覆,時無不達;『人君』之元亨。《坤》之元亨,是地無不載,地無不順;承天而時行之元亨,是「人臣」之元亨。「君子有攸往」者,君子有大業也。「先迷後得主」者,先行者迷而失道,後動者順而得常也。「利西南得朋」者,事畢功成,有利於民,可以得眾也。東北喪朋者,大業之始,民不識也,大不習也,因而喪朋。
  •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15歲。復我:再來召我。汶(wèn)上: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當時流經齊、魯兩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