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世界讀書日特刊]
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
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一)
2016年1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羅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題為《共同開創中阿關係的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其中引用了《管子》中的一句話:「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這句話的原意,管子是在講君主與臣民關係。一位德善之行名揚四海的聖君,民眾會在未見其人時就倍感親切、願投奔歸附;一位令天下都久久不忘其德的國君,天下人便可歸心於他。
這句話的原意,管子是在講君主與臣民關係。一位德善之行名揚四海的聖君,民眾會在未見其人時就倍感親切、願投奔歸附;一位令天下都久久不忘其德的國君,天下人便可歸心於他。
「未之見而親焉」,是一種氣場相投、理念認同,才能僅憑聲望便有神交之感,故此「可以往矣」,磁場的吸引會令相逢相交的緣分最終開啟;
「久而不忘焉」,是一種精神相契、情感相惜,才能深以為然地經久不忘、同心不離,故而「可以來矣」,同道中人的相擁是殊途同歸的必然。
所以,這句古語的使用範圍,不僅限於君臣德行的感召,也可用於國際相交的情景,更可用於人際關係的形容。
而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我們更可以在書籍的範疇裡再次重溫這句話。
(二)
真正的經典書籍,一定是有著未見而聲名遠揚、久讀而念念不忘的內在力量。因為所謂「經典」,就是已經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固化為時代坐標的、傳承著精神高度的典籍,這樣的書籍,是每一代人都不能繞過的人類智慧的巔峰作品,也是每一個讀書人都不該錯過的最有價值的權威典範。
真正的經典書籍,一定是有著未見而聲名遠揚、久讀而念念不忘的內在力量。因為所謂「經典」,就是已經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固化為時代坐標的、傳承著精神高度的典籍,這樣的書籍,是每一代人都不能繞過的人類智慧的巔峰作品,也是每一個讀書人都不該錯過的最有價值的權威典範。
真正的經典書籍,一定是有著未見而聲名遠揚、久讀而念念不忘的內在力量。因為所謂「經典」,就是已經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固化為時代坐標的、傳承著精神高度的典籍,這樣的書籍,是每一代人都不能繞過的人類智慧的巔峰作品,也是每一個讀書人都不該錯過的最有價值的權威典範。
真正的好書,就如同是一個在社會上頗具名望又在私下裡諄諄善誘的良友。就像清代金纓所著《格言聯璧》裡說:「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而法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也說:「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這些名言的意思,都是指書籍的「未之見而親焉」,它們本身的優質就有一種感召力,讓一代代人都心嚮往之、不可不讀,在閱讀之後又並非只有一面之緣、而是會久讀不厭,「久而不忘焉」,一遍遍地重讀卻都能授人以驚喜、遺人以餘香。
初讀如老友重逢,再讀必每有新得。
(三)
與好書的相交過程,也如同是與好友的相知過程。優秀的人,正是令人先有好感、相處更甚,投契的朋友,也是令人一見如舊、久處更喜。
《菜根譚·應酬》裡就感嘆說:「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可見,人往往容易保持初遇時的表面得體,卻難以維持日常裡的深層可愛。就像所有感慨「知音少,弦斷無人聽」的寂寞夜歸人,容易有呼朋喚友的短時熱鬧,卻難以有心心相印的長久契合。
能將惠人惠己之德一以貫之的人,就像是《詩經·淇奧》裡形容最好的君子典範,使人感到「有匪君子,終不可諼(xuān)兮」,在初聞之時就倍感心折,在長處之下更不忘其德。
每個人其實都是自我發展的過程,「每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保持新鮮的自我、進行新知的開發、堅持新我的提升,才可以在與人與己相處之時,不陳舊、不落後、不老套、不腐朽。使人「傾蓋如故」是一種或德高望重或鍾靈毓秀的強大能力,使人「宛如初識」更是一種能不斷煥發生命活力的自新意識。
「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這句話之於人,就是,既有乍交之歡,又能久處不厭。
乍交之歡也好,久處不厭也罷,「腹有詩書氣自華」絕對是一種令人見識非凡、氣度不凡的自我提升的優異途徑。只有當多讀書、讀好書的功效化入生命,才能成就一個人在氣質上、在口碑上、在內涵上、在性情上的「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正如同習近平主席說,「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世界讀書日,希望讀書可以成為我們每個人、乃至我們整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從而,積少成多、積水成淵,使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成為一個讓世界人民仰慕嚮往、讓國際邦交長處益善的中國。(文/曹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