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惜往矣!你是否想起自己的「山東」兄弟
關於重陽節,唐代詩人王維寫了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詩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首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逢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關於重陽節,歌手陳少華唱了一首《九月九的酒》。
「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1995年,陳少華憑藉著這首歌曲獲得了中國音樂電視大賽銀獎。
今天是九九重陽節。重陽節的由來和文化,你知道多少呢。
《易經》中,「6」為陰數,「9」為陽數。
古人將9看作是吉祥、長久的數字。
9月9日,日月並陽,兩9相重,就是重陽,也叫重九。
今日清晨,臺灣中華海峽兩岸周易科學交流協會理事長、易經教授黃來鎰先生,在向「源易緣」分享的《角度淺釋「九九」之意》一文中,指出:習俗,農曆九月九日曰:「重陽」,古人賦予「重陽節」,自古級為重視,今之亦然。
黃來鎰先生說,復以「九」、「久」同音,寓意「長命百歲」,藉而成為祝福長者之語也。
古代以農立國,陰陽調和之氣,天候適宜,農作物豐收,故予特別重視並慶賀之。
《易經·繫辭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在《易經》64卦中,一卦有六爻,陰爻稱「六」,陽爻稱「九」。
在重陽節,除了盡孝心、傳孝道外,還有許多特別的習俗。
比如,重陽節登高「辭青」。
《易經》認為,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登高以避邪氣。
「重陽」是在霜降後、即將冬藏時具有儀式感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之說。
魏國大將鍾會在《菊花賦》中,曾把菊花稱作是「神仙食」。
所以,在重陽節就有賞菊、食菊的習俗。
大詩人蘇軾,一生就堅持食用菊花,春食菊苗,夏食菊葉,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民間還有句諺語:「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
重陽節有地方「吃辣蘿蔔湯」。
在山東菏澤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
而山東棗莊的滕州出嫁不到3年的女兒,忌諱回娘家過節,這源於「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九月九日重陽節,可以登高、可以賞花、可以飲酒、可以作樂……
當然,還可以重溫並回憶下,那些曾經的「山東」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