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攤面積真的取消有哪些影響?這個成語故事或許可以概括

2021-01-09 懶貓看房

這兩天樓市中最火的一件事莫過於傳出的關於住建部取消公攤面積銷售的意見稿了,這樣一個文件讓很多早就在期待取消公攤面積的朋友可是非常開心。同時,對於這次取消公攤面積的意見到底有沒有可能降低房價,或者降低大家買房的壓力也是沒少被人們討論。然而,不管這個意見到底有沒有可能實現,即使真的實現了取消公攤面積,對於大家來說其實也就是一個成語故事而已。

取消公攤面積或許只是一個誤讀

對於住建部那句話,不少朋友應該都看到過,那就是住宅建築應以套內使用面積進行交易。從本質上來說,這句話說的只是住宅建築的交易方式改變,而且也沒有明確交易雙方到底是誰?可能是開發商和購房人也可能是建築商和開發商,畢竟這個開發商和建築商不一定是一家的。

其次,就算交易對象是開發商和購房人,但是也只是說了改變交易方式,並沒有說要取消公攤面積,無非就是公攤面積不再計算進去而已。只是誰又能夠保證,原本屬於公攤面積的那一分錢不會通過其他的方式被計算呢?

關於這次的意見,或許可以用一個成語故事解讀

在大家小時候都應該聽說過很多成語故事吧,其中一個成語故事叫做朝三暮四。這個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話說在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人,因為猴子太多了,所以決定減少對猴子提供果實。最開始對猴子們說早上給三個晚上給四顆,但是猴子們很不滿意,於是他就改成了早上四顆和晚上三顆,猴子一看早上變多了也就認同了,這就是朝三暮四故事。

當然了,這裡我們不是說大家是猴子,而是說就算這次的意見最終得到了實施,也不過是將以往的交易方式進行了一些改變,我們最終的買房成本並不會出現什麼明顯的變化,開發商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變相實現這項收入的。所以,對於這一次的意見,我們只需要當做是一種是交易方式的改變而已。

不過,要說完全沒有好處也是不對的。至少對於未來買房的朋友來說,不用再為公攤面積而糾結。並且,對於以建築面積作為計費標準的物業費還是能夠省一些錢。至少如果真的實施了,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少交一些物業費了。

最後,假設未來這份意見文件得到了全面實施,對於那些已經買了房的朋友來說其實也沒有多大關係了,因為開發商肯定不會把之前收了的錢再退回來的。而且,我們不能排除,一旦全面取消公攤面積,各種與公攤面積有關的收費項目不會存在提高收費的可能。畢竟這憑空少了幾十平方的錢,那麼多戶人家累計起來還是非常多的。

因此,對於這樣的一份文件大家並不需要過於期待,最好的結果就是朝三暮四總量不變,差一點的話就是買房時候錢少了,但是後續的錢卻有可能多了。

相關焦點

  • 房子公攤面積,是「哪個王八羔子」定下來的政策 ?
    不過「公攤」這個概念是非常有利於政府,房地產商,物業公司的,除了業主打落牙齒和血吞,倒了血黴外,簡直可以說是完美。一、有效的降低了「房價」歐美一般都是按「室內面積」來計算房價,比方說美帝某個住宅樓的某套房的「室內面積」有一百平方,房價折合成RMB是一百萬,那麼單位房價就是一萬元/平方。
  • 建築面積和得房率是什麼意思?房率多少比較合適呢?
    在買房的時候,銷售人員跟你說的房子的面積其實是建築面積,而實際套內建築面積是要用建築面積減去公攤面積的。因此就有了得房率的概念。那麼得房率多少比較合適呢?1、建築面積指的是建築物外牆(柱)勒腳以上各層外圍水平投影面積之和,包括陽臺、挑廊、地下室、室外樓梯等。
  • 多層洋房和高層之間,差別不只是公攤
    購房者很多時候對於這些產品的概念是模糊的,對於總樓層不同涉及到的戶型和樓層平面的不同也並不是非常了解,更多的映像是公攤的區別。一般情況下,總樓層越多的樓棟,其戶型公攤就越高。總高30層左右的高層住宅,公攤在27%左右;總高在12層左右的小高層洋房,公攤在17%上下;多層洋房一般總高在6層以下,公攤7%左右。
  • 【安居·知乎】買房的各種面積 你真的都弄清楚了嗎?
    買房時,各種建築面積、套內面積、使用面積和公攤面積,讓人傻傻分不清。這些面積具體都是指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聯? 另外,有網友反饋:在看房過程中,房子的建築面積是107平米,套內面積是122平米。這是因為開發商贈送的面積比較多,有些開發商贈送露臺、一間房等,所以會使得實際可以使用的面積變大。寫入購房合同中的是建築面積,贈送的面積一般寫進補充協議裡面。另外,內保溫會減少商品房的使用面積,因為其是在外牆結構的內部加做保溫層。
  • 什麼是串學成語?小學成語故事,串學成語——亡羊補牢
    什麼是串學成語呢?所謂串學成語就是通過一個成語的學習,我們串聯出其他的幾個成語。亡羊補牢我們來讀讀這個成語故事:在古時候,有個人養了幾隻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隻羊。原來,羊圈破了一個窟窿,狼在晚上鑽進窟窿裡把羊叼走了。
  • 影響一生的一條成語
    他最後說,今天我們走出校門,只有極少數同學有機會升入高一級學校,大部分同學要回到農村,開始新的生活,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我給大家送一條四個字的成語「揚長避短」。你們離開學校要深刻領悟這條成語,按照成語的含義去編織生活,一定會走出精彩的人生!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 成語也可以很有趣,真的有趣!
    首先定義:成語是東亞特有的語言形式,存在於在漢語、日本語、朝鮮語、越南語等語言中,它是一個固定短語,表達了一個固定的語意,常帶有歷史故事及哲學意義。  今天所說的成語主要是一些最高級,比如最大的/最高的/等等  開始正文:   最strong的人:虎背熊腰 都這樣了,還不是最壯的人嗎?
  • 對青少年十分有幫助又有趣的成語故事,多讀讀總沒錯的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幾個簡單的成語故事,我們都知道,如果拿到了一篇文章,如果其中的句子裡用了很多恰當的成語,那可是非常加分的,改卷老師也可能會覺得你這篇文章比較優秀。不僅在一些尋常的考試中,即使是平時的談話中,如果你能夠蹦出幾個成語出來,也會顯得你很有文化是吧?
  • 阿衰:寫成語金老師笑噴,暴躁大臉妹在線撕試卷,可惜是阿衰的!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據說關注我的小可愛們都更美更帥了呢!
  • 成語故事: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概要一隻河蚌張開蚌殼,露出白白的蚌肉,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yù)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鷸鳥用盡力氣,怎麼也拔不出嘴來。
  •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背後究竟是個什麼故事?並非行為不檢
    很多男人,都曾面臨過一個千古難題:如果我和你媽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如果下次,再有人這樣問你,你可以反問她,如果我和你爹只能活一個,你選誰?「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大約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人盡可夫的本意便是,丈夫死了再找個帶把的就是了,但父親卻只有一個,所以該幫父親還是丈夫,你懂了嗎?
  • 熊出沒裡的成語故事,趙琳虎口拔牙,大馬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熊出沒》裡面有很多情節,如果聯想一下的話,其實是很多都跟成語有關係的,不知道是不是編劇想趁機讓小朋友們觀看影片的時候,順便學一下成語呢。本文就盤點了《熊出沒》裡面五個這樣的成語故事,希望帶領各位讀者體驗一下《熊出沒》裡面別樣的樂趣。
  • 有些人的故事,講著講著就成了成語
    許多成語都有故事,比如咱們熟悉的掩耳盜鈴、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那麼《史記》是「怒髮衝冠」是最早出處嗎?
  • 成語故事:談虎色變
    成語釋義 【成語】談虎色變【近義詞】聞風喪膽 杯弓蛇影【反義詞】面不改色 泰然自若 成語典故 北宋時,有兩位非常著名的理學家,他們是兄弟二人,哥哥叫程顥、弟弟叫程頤。
  • 成語「五子登科」都聽過,背後故事卻鮮有人知,為人父母不妨一看
    或許這就是西方人對於人生的定義,只不過在我看來,這段定義太過於狹隘。生命的全部應該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而另一方面則是對過去文明的傳承。人們常說,浩浩中華,上下五千年,太多值得我們挖掘的過去。我們常用"博大精深"這四個字來概括這一段源遠流長,不曾失去過的中華文明,而每一段對於過往的傳承,背後都有一個漸已褪去顏色的故事。
  • 成語故事:一丘之貉
    如果他能聽忠臣的建議,或許國家能一直保持到現在呢!從古今的君王真像是一個小土山上的貉一樣,都差不多呀!」 故事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惲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發憤忘食,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這個成語形容勤奮好學,忘我工作。相關成語:發憤忘餐 廢寢忘食 好吃懶做 委靡不振 遊手好閒2. 百步穿楊 [bǎi bù chuān yáng]基本釋義: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出處:《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羽)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
  • 風馬牛不相及,這個俗語背後有什麼典故?演繹著怎樣的故事
    風馬牛不相及,這個俗語背後有什麼典故?演繹著怎樣的故事文/有知識的小麗麗 圖/網絡導語:風馬牛不相及,這個俗語背後有什麼典故?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因為這些成語和俗語,不僅表面看起來非常容易理解,而且了解到背後都會發現他們多多少少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在支持。看文章的大家之前可能也已經了解過,給大家介紹了不少關於成語或者是俗語的故事,這一向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因為希望大家在看故事的過程之中也能得到一些不一樣的知識,充實自己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