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並將「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設為星標
每天早 07 : 45 按時送達
魔幻的2020年已經過去了,我們終於迎來了新的一年。站在2021年的開頭,本文作者對2020年進行了總結,盤點了2020年的8個趨勢熱點、預測了2021年的3個洞察以及為什麼新經濟公司要做長期主義者,希望讀後對你有所啟發。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全文共 8639 字,閱讀需要 18 分鐘
—————— BEGIN ——————
充滿期待的2021年已拉開序幕,我決定為2020這一年中值得思考和回味的事情做個總結。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說:如果你不覺得去年的你是個蠢貨的話,說明你進步慢了。
2020年的新經濟領域,究竟經歷了哪些有價值的改變和進化?在我的記憶碎片中,瞬間湧現了下面8個趨勢熱點:
「後浪」崛起;明星網紅化;新國貨;宅經濟;社群賣場;下沉市場;網紅算法化;CEO帶貨。
再將上述8個碎片關聯起來,清晰呈現了3個行業洞察:
「去中心化」是大勢所趨;品效合一是必然選擇;「網紅」職業化,「職業」網紅化
收集碎片,遵循規律,知行合一,我們漸漸踩準了時代趨勢。
沒有預約,時代的機遇也不用刻意安排。
2020年的8個趨勢熱點
有人用一句話回顧2020年:「我們無數次凝視深淵,也無數次被深淵凝視。」我們何曾想過,某些時間買個口罩那麼難,回一趟家那麼難,電影院開個門那麼難,奧運會開個幕那麼難……
哪怕挑戰多多,2020年的新經濟熱點和亮點仍是層出不窮。
1. 趨勢熱點之:「後浪」崛起
2020年是一個重要時間窗口,95後、00後的年輕世代,即「後浪」們,正在形成新的流量中心。
你在抖音、B站、快手上看到的,儘是一些諸如「爺青回」、「有內味了」、「AWSL」、「真香」這類新詞,類似李子柒、朱一旦、華農兄弟這些網絡紅人,不斷創造很多新的、有趣的東西掀起了「後浪」們的熱情。
「後浪」們眼中的有趣,是隨心、隨喜的。
比如,華農兄弟在院子裡宰殺動物,一隻公雞無意中路過,進入了視頻畫面,觀眾們一看,像是來送終的,於是「送終雞」的彈幕流行起來(跟韓國演員宋仲基的名字發音一樣),成為華農兄弟走紅的一個標配。
農村生活的平淡無奇,可以在「後浪」粉絲的篩選、反饋之下,成為一個一個傳播力甚廣的網紅標籤。
任何可以調侃的素材,刺激笑點的瞬間,在「後浪」們眼裡,都可以作為話題,作為一種小眾愛好,凝聚粉絲,積聚流量。他們時刻想知道,這世界上還有哪些未知的生活方式。
流量向哪裡遷移,商業也隨之發生變革:
流量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誕生了亞馬遜、淘寶和京東商城;流量從PC端轉移到移動端,由於移動端可以隨時在線、隨處定位,誕生了美團、餓了麼和滴滴;流量從四面八方向網紅、意見領袖身上轉移,B站、完美日記逐漸成為焦點。
2. 趨勢熱點之:明星網紅化
2020年,很多一線網紅逐漸「明星化」,部分一線網紅「帶貨」流量遠超過一線明星,有淘寶主播、有脫口秀主播活躍於熱播綜藝,受關注度都不輸影視明星。
很多影視明星在疫情之前就遭遇「失業潮」了,他們不斷尋求新的出路,比如主動進入直播電商領域,商業效果反而不敵那些一線網紅,於是出現了「明星失業、網紅補位」的聲音。
影視明星是否真的被草根網紅打敗?
這不是重點。
明星主動進入電商直播間給消費品牌「帶貨」,已經不是新聞了。
明星帶貨和網紅帶貨的消費邏輯大不相同:網紅帶貨就是物美價廉,高性價比,鄰家女孩真誠推薦;明星帶貨則撬動了粉絲們的「養成心態」,粉絲要支持偶像(愛豆)成長。
直播帶貨的最大商業阻力,大概就是「人紅貨不紅」了。很多影視明星的粉絲量特別大,也積極嘗試直播帶貨,但翻車的情況不少。影視明星往往太過表現自己,搶走了觀眾本該對產品(品牌)的注意力。
這就像演員和推銷員的區別:一個推銷員可以成為很棒的演員,可是演員不一定能成為很棒的推銷員——因為推銷員要同時做到讓人鼓掌叫好,讓人願意掏錢買單;演員就不擅長做後一點,這就是隔行如隔山。
重點是:讓產品成為關注焦點,而不是賣東西的人本身成為關注焦點。
3. 趨勢熱點之:新國貨爆發
在2020年天貓「雙11」成交過億的品牌裡,有16個是入駐天貓不到3年,其中大部分是新國貨品牌;同時,諸如大白兔奶糖、回力運動鞋、謝馥春、百雀羚、馬應龍這等祖母級品牌,也正在經歷一輪復甦。
按照《彭博商業周刊》的觀點,這背後的最大推手就是95後、00後新世代消費者——因為從2019年開始,95後和00後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費群體,這個趨勢會一直持續到2030年。
95後、00後是中國「正常」一代的開始,他們沒有物質匱乏的記憶,也不缺機遇,所以,不用顧慮這顧慮那,而摺疊自己、迎合別人,屈就周圍環境。
他們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好自己。
95後、00後是「去中心化」的一代,他們眼中已經沒有大眾品牌、國民偶像了,他們接受信息的來源主要是社交網絡、網紅社群,他們買東西、看東西,幾乎都會給自己打標籤,將自己與芸芸眾生區別開。
「後浪」們對品牌認同度普遍降低,不是品牌變得不重要了,而是品牌觸達「後浪」消費者的路徑不同以往了。
現今,在年輕消費者的購物「決策鏈」中,從興趣激發(即「種草」),到研究比價,到下單購買,最後到分享裂變,處於中心位置的,是社交APP和社交網紅。絕大多數的「後浪」消費者在進入銷售渠道前已經做好了購買決定,在美妝和3C數碼品類,這種趨勢尤其明顯。
過去,品牌公司那種廣告轟炸+明星代言的常規做法,依然可以奏效,但是效費比已經大大不如從前了。
在這個變化中,娛樂圈也大受衝擊,已經不可能再打造類似「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那樣的全民偶像。相反,網紅主播、網紅博主、網紅UP主們更加契合「後浪」們的胃口。
4. 趨勢熱點之:宅經濟效應明顯
「宅經濟」是2020年一個熱詞,新聞媒體談了很多。「後浪」們的孤樂主義持續升級,宅起來,線上解決一切問題。
2017年,美團外賣服務了1.3億單身「孤宅」人群;2018年,國內的遊戲總用戶數達到6.26億,其中「孤宅」用戶貢獻了一大半銷售額;2019年,天貓「雙11」最受歡迎的進口商品,不是嬰兒奶粉,不是高科技產品,而是進口貓糧;2020年,網紅新經濟迎來引爆式增長,遊戲主播、網紅博主UP主開始成為一種成熟職業,諸如導購、教師甚至菜農等360行紛紛「網紅化」。
「後浪」們普遍有一種「孤樂主義」心態,與其在人群中委曲求全,寧願選擇自己宅起來。
阿里研究院的數據顯示,95後、00後人群當中,一個人看電影的比例高達54%,一個人叫外賣比例達到了33%……
所以,阿里電商系統開始推一人食、一人租、一人旅行、一人火鍋以及迷你小家電、自助唱吧等等。這是一種「單人的樂活模式」,更是一種新的商業布局。
這個商業生態包括:
遠程辦公(阿里釘釘、騰訊文檔、華為雲WeLink)網購電商(京東、淘寶天貓、拼多多)社交社區(微信、陌陌、西五街、小紅書)資訊服務(頭條、百度、騰訊新聞)外賣生活(美團、餓了麼、58同城)娛樂視頻(抖音、快手、優酷)網路遊戲(騰訊遊戲、網易遊戲)在線教育(學而思、新東方、簡書)金融理財(螞蟻金服、東方財富)等等……
這個商業生態更是包括眾多頭部、腰部和精緻的納米紅人,以及背後的7億粉絲群體,構成了線上最具人氣的商業流量中心。
當城市越來越大、新經濟生態越來越成熟、人際交往越來越虛擬的時候,「孤獨的城市動物」正在催化各種商業創新。
5. 趨勢熱點之:社群賣場興起
2020年,網紅導購已經成為零售行業的重要武器。網紅導購最關注的,是社區團購,就是圍繞一個線下社區,以近距離社交為起點,來發起團購。
每一個導購員就是一個帶貨網紅,早上在社群裡推「超划算的爆款產品」用於鞏固鐵粉,晚上發布打折信息,定時發問候紅包(現金+菜品折扣)用於培養用戶習慣。
一位叫香帥的金融課網紅教師,講過一位「皮皮媽媽」,特別能幹,她與附近幾個小區的團長合作,沒有依靠任何平臺,利用微信群建立了近千人規模的「團購合作社」——他們幾個團長,本身有超市採購、機場免稅店、糧油食品企業的工作背景,有很多供應鏈資源,可以與廠商直接對接。
他們每周組織團購5次左右,商品品類覆蓋蔬菜、水果、肉蛋奶,甚至是羽絨服、化妝品、奢侈品包包。
傳統零售的接觸用戶過程,是漏鬥型的一級一級篩選用戶,先要廣泛搜羅用戶,然後從眾多用戶裡進行精準定位,找到並影響目標用戶,從目標用戶裡篩選潛在用戶,再找到普通用戶,最終獲得忠誠用戶。
社群零售的接觸用戶過程,是寶塔型的一級一級影響用戶,要先去找到忠誠用戶,通過忠誠用戶去找到並影響普通用戶,通過普通用戶再去影響潛在用戶,最終向廣泛的目標用戶擴大影響。
傳統零售是「越篩選越小眾」,社群賣場是「越影響越大眾」。
6. 趨勢熱點之:深挖下沉市場生態
過去,很多創業者總是講「工匠精神」,要精工細料、要死磕細節。但這是要成本的,產品貴到了一定程度,你的市場很難走出北上廣深,商業的可複製性也沒有了。比如,30元一杯的星巴克是無法下沉到小縣城、小鄉鎮的。
如果你有打江山的那個霹靂手段,將效率做到感人,將價格壓到骨頭,從一線都市到六線縣城鄉鎮,你都有辦法搞定,讓現存的、潛在的對手都怕你,那就算你厲害。
看看中國地圖,查查政府官方網站,可以清楚看到未來消費市場新的增長引擎,主要來自於國內2856個「縣」、41658個「鄉鎮」、662238個「村」,他們沒有高房價或高租金的困擾,可支配收入並不低。
甚至有人直言,藏在縣城的萬億生意,尚未被充分發掘。
現在的下沉市場越來越好,一個賣大雞排的本土品牌,門店數量已經超過麥當勞,一個做刨冰起家的本土品牌,門店數量也超過了星巴克。
我看,突破下沉市場的核心方法論就一句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拉客賣貨。這個巨人就是當今中國強大的數字商圈生態。
有人認為,騰訊、阿里巴巴、滴滴、美團都在做一件事,就是「線上商圈基礎設施建設」,它們在各自的領域裡「鋪路」和「修橋」,而且這個「線上商圈」是沒有城鄉界限的。
現今,想要開創一個新消費品牌,包括產品的研發設計、製造、物流、營銷等環節,都會出現專業化的服務商。你只需要專注洞察、連接及服務好用戶,將用戶或者消費者變成粉絲,集中精力做品牌就好了。
哪怕你身處遙遠的深山、疆域的邊緣、城市的角落,只要你懂需求、會表達、能溝通,就可以打造個人IP,直連消費品牌,除了網紅主播可以帶貨,可能一篇好文章、一張好圖片甚至一曲好音樂,都可以賦能品牌,都可以帶貨。
很多農村小哥、小鎮青年、偏遠地區的民宿業者,靠短視頻帶貨賺錢,或是打農家樂廣告招徠遊客,已經非常普遍了。
7. 趨勢熱點之:網紅算法化
2020年9月,《人物》雜誌刊登了一篇熱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近幾年來外賣平臺通過算法系統壓縮送餐時間,建立了一套「超時罰款」規則,使得騎手的工作難度越來越大,甚至越來越危險。
送餐小哥活在了算法裡,壓力很大;而網絡紅人可能也不輕鬆,網紅要怎麼當,算法來告訴你。
2020年,幾乎所有網際網路平臺都拋棄了按照純時間線排布內容的算法,改用打亂時間線的智能算法推薦(最保守的微信公眾號也邁出了這一步)。
比如:B站首頁默認就是推薦模塊,哪怕用戶訂閱列表裡的所有UP主全停止更新了,也不影響消費者(粉絲)獲取源源不斷的感興趣內容。
比如:抖音的分發機制也變得更加務實,網紅創作的內容投餵給算法,算法再分發給用戶,用戶不會在乎哪個網紅創作的,用戶只在乎自己的口味。
創業者們一定要知道:內容消費,就是當我們刷抖音、微博、微信看到內容的時候,這些消費是目前為止網際網路裡面最大的消費,而這些內容的源頭是網紅博主、主播、UP主。最終靠什麼發掘其中的商業價值?
答案是:算法。
Google的商業算法,很好理解,就是用戶在搜尋引擎裡搜過內衣,好的,網頁打開之時,就會看到很多內衣的消費選擇。
Facebook的商業算法,就是另外一種套路,用戶可能曾在社交平臺上對一個汽車產品點讚,但他的個人頁面上,可能會出現完全沒什麼關係的度假村內容,因為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知道你是誰,就必然需要什麼。
網紅新經濟時代的算法策略,將網紅和場景當作「廣告位+新貨架」。你看到的那些網紅,本質上是一個個算法。 你透過直播互動的數據沉澱,清楚知道用戶(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在一種生活方式的背景下,用戶想要什麼,就很清楚了。
網紅為什麼會變成算法?
在一個時間段內,哪一個產品最好賣?哪一個定價最好賣?哪一些臺詞最好賣?哪一些包裝最好賣?同時,如何應對直播用戶的問答?怎樣的問題需要怎樣的臺詞、演示細節進行匹配?如何持續改良行為模式,提高直播效率?……
這些都是靠背後動態沉澱的大量數據,進行矯正、優化的。如何駕馭這些數據,靠的就是一套好的算法。「一線網紅們」的一言一行、一個眼神,都是基於直播間人氣、銷售轉化等等數據指標,進行算法矯正的。所以,「一線網紅們」就是一個一個人格化的算法。
Google、Facebook以及網紅新經濟時代的商業算法,決定了用戶最終會看到什麼內容。
Google的推薦系統,基於用戶搜索行為,包括搜索的歷史記錄等等;Facebook獲取的,是用戶的社交信息,像是居住地、性別、職業,還有用戶在平臺上的點讚、留言;網紅直播模式獲取的,是基於網紅、粉絲互動呈現的生活方式數據。
搜索商業算法,瞄準你想要什麼;社交商業算法,瞄準你是誰,然後一定會需要什麼;網紅商業算法,瞄準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自然需要什麼。
8. 趨勢熱點之:CEO帶貨潮
2020年的消費市場,典型特徵就是「看人下單」,每一個內容帳號的背後,每一個網紅主播、博主、UP主的背後,都是一個細分消費市場。
「後浪」消費群體主要透過社交分享,實現了基於人與人之間信任關係的購買。淘寶的直播帶貨,快手的達人賣土特產,小紅書的大V種草,西五街的新品測評,以及拼多多的熟人推薦,都是看人下單(而非看品牌下單)的邏輯。
CEO們(甚至很多政府官員)紛紛走上一線,親自進直播間賣貨,不一定是要拿到多少銷售額,更重要是,贏得需求洞察上的話語權、產業鏈上的主導權、公司命運的主宰權。
需求洞察方面,近年快速崛起的喜茶、完美日記,幾乎都是CEO直接主管內容團隊,每天都在網上跟消費者接觸,沉澱了更多源於用戶的意見,這就有了在需求洞察上的話語權。
尤其是那些年輕創業者,因為預算有限,會選擇低成本、網紅化的品牌推廣,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網紅(意見領袖),把流量導向產品銷售,經過多次轉發、傳播,這些網紅CEO不僅給企業省下巨大的廣告開支,也讓年輕消費者覺著他們和自己貼得更近了。
這個商業效果,是不能用帶貨金額來計算的。
產業鏈話語權方面,很多網紅主播直接繞過了品牌,讓廠家直接供貨,李子柒、薇婭是這樣;也有一些網紅主播甚至直接繞過廠家,自己做供應鏈。
多年以前,比爾·蓋茨曾經表示:「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可是,現在已經不是B2C了,而是直接繞過商家,從供應商那裡買東西,甚至自己做供應鏈。網紅直播帶貨給電商運營效率,帶來了革命性的升級。
組織動員方面,CEO親自直播賣貨,也是要贏得公司命運的主宰權。
這給人一個清楚信號,「老闆都直播帶貨了,這麼拼,你為何不積極跟上?」
這不僅是一種廣告效果,更是一種「全員營銷」的動員能量。
總體看來,CEO主動直播帶貨,主動參與內容創作、與粉絲(消費者)對話,這種迅速收集消費需求、匯攏資金、按需生產、分發商品的模式,效率遠高於傳統電商。
可以預期,未來網紅直播帶貨將會成為新消費品牌的新常態,而CEO直播帶貨也將成為給公司「立人設」的一種靈活方式。
面向2021年的三大洞察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紐斯林·福爾哈德說過: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收集到足夠數量的碎片,並努力積累到這些碎片之間的關聯性。」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直言:「經驗是華為最大的浪費。」不要輕易放過一段經歷和經驗,如果能夠從每一段經歷和經驗中沉澱一點未來可能用得上的思考,積累下來就是大智慧。
2020年的趨勢熱點當中,可以呈現三大洞察:
1. 流量「去中心化」是大勢所趨
去年疫情期間,物流受阻,電商平臺的效率發揮不出來,「社區團購」進來補位;孩子上學的節奏受影響,網紅教師(和助理們)可以一對一進行輔導;公司難以集體辦公了,小團隊一個個可以自行組織工作任務,即「去中心的自組織」……
新經濟領域的「去中心化」,十幾年來是一以貫之的。
十幾年前的網紅,主要是傳統媒體(營造出格事件)催化走紅的;後來,有了博客、視頻網站,你要走紅還得靠平臺的編輯優先推薦;有了社交媒體,諸如Papi醬、雪梨等人,靠生活調性走紅;現今,大量網紅主播承接了短視頻和直播興起的勢能,比如李子柒、手工耿、李雪琴,主要靠優質內容走紅。
網紅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呈現方式,除了網紅、意見領袖之外,某個物品、某個品牌、某個地方、某樣美食、某一首歌,甚至某個虛擬形象都可以成為網紅主體,進而與粉絲建立起穩定關係,促進了消費變現。
什麼叫「去中心化」?
我舉兩個例子:
過去,村裡就你家有一部固定電話,好的,你家很快成了村裡與外界聯繫的中心節點;現在,人人有一部智慧型手機,人人都成了信息節點,那個連接效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那麼,最有價值的就是那個掌握大家聯繫方式的人。
你上視頻網站下載電影,你要下載的那個電影,並不是存在視頻網站的伺服器(中心平臺)上,而是存在無數人的電腦上。
視頻網站只是維護了一張列表,上面記錄著:誰的電腦上有哪部電影,當你的電腦要下載一部電影時,會自動查一下這張列表。那麼,最有價值的就是那個掌握大家資源列表的人。
據克勞銳《2020年中國紅人發展年報》顯示:綜合了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淘寶直播數據發現,2020年粉絲量大於1萬的網紅數量已經達到了900萬+,而這些網紅日均產出內容數量達到了3750萬+。
2. 品效合一是企業的必然選擇
過去的品牌公司會有一個基本考量:營銷推廣、品牌運營是兩個維度的,(營銷)追求銷售效果or(品牌)追求企業調性?預算該怎麼投,怎麼平衡這個比例?長期以來,是非常傷腦筋的。
2020年則是實現品效合一的關鍵一年,其中的重要變量就是網紅。網紅就是把「粉絲」還原成「消費者」的那個物種,品牌則千方百計找到最合適的網紅幫忙。
為什麼網紅商業(網紅廣告+直播電商)可以促使品效合一的加速到來?背後有兩個核心邏輯:
1)效果革命
網紅增進了交易效率的空前提高,過去,從產品到消費者,要經過多層渠道商、經銷商,到零售店,最後被消費者看見,決定會不會買,這是一個很長的決策鏈條。
過去的交易方式,付款需要輸入密碼,網銀需要用 U 盾來支付,現在這些步驟都省略了,刷個臉就行了,甚至可以免密支付。
現在,從產品到消費者,只需要一個直播間,只經過一層物流。除了消費鏈條大幅縮短,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連通效率大大提高了。
如今所有的直播帶貨,從帶寬、運算、支付、成交,到最後的朋友圈發文炫耀,一個人從決策到購買的鏈路縮短到3分鐘之內——這是中國網際網路歷史上完全沒有過的。
2)品牌革命
網紅作為現今最重要的內容生產者,是廣告位+新貨架的完美合體。本質上,一切的表達都是文案,一切的產出都是創意,一切的產品和品牌都是內容,一切的內容都是廣告。
近幾年來,消費品牌紛紛藉助網紅流量,給自身品牌進行「人格化」賦能,要使消費者不僅僅將品牌當作一個僵化的標籤,而是一個可交流、有溫度的人格IP。
商業的本質就是消費者的注意力在哪裡,產品就在哪裡。聰明的品牌越來越清楚,能支持自己走得更遠的其實是粉絲,而不是哪個標籤或者LOGO。
3. 「網紅」職業化,「職業」網紅化
2020年,是網紅職業化、職業網紅化的重要一年。
無論你是什麼學歷、什麼出身、什麼背景、你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你都可以把自己擺在網絡平臺上,被所有人看見。比如有很多五星級酒店大廚,因為有一門烹飪的手藝,通過短視頻教會更多人做家常菜。
也有很多優秀的老師,把黑板搬到了網上,做更廣泛的知識普及;還有醫生、化妝師、心理學家、裝修工人等等,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專業經驗,獲得很多人的喜愛。
網紅的「準入門檻」確實不高,只要你有手機,註冊一個帳號,就可以開始發視頻,開直播。
但還有一個事實是:步入社會之後,我們說一個行業,一份工作的「門檻」高低,不僅體現在「準入門檻」,更在於職業化。
什麼是職業化?
不是在工作技能上有多高超,而是你學會把自己的生活人格和職業人格分開。在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時候,扮演合適的角色。
任何人把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都可能成為焦點。但是,能不能長久在裡面待下去,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背後仍需要有專業化的技術(數據、算法)引導。前面講過,算法可以教你怎麼做好網紅?
算法之外,更重要是你要用自己的本心與這個世界碰撞。
你隨意的一個感受瞬間,分享一首曲子,或者發一條微博、朋友圈、小紅書、抖音,都在向身邊的人傳達著你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能被人忽略,可能被人厭煩,也許,也許,你也會被人喜歡,被人關注,被人模仿。只要你是認真的,世界上總有一直喜歡你的人。
那些一直喜歡你的人,就是你的價值觀同盟,你也可以成為他們的品味代言人,這也是網紅的核心本質。人人都有機會成為網紅,無疑你也可以,流量和效果不用花錢買,你的口碑和影響力會自然擴散,成為你的私域流量。
給自己的觀點找到知音,讓自己的(內容)產品遇見懂你的人,這是「網紅」職業化+「職業」網紅化的內在本質。
—————— / END / ——————
▼ 喜歡請分享&收藏,滿意點個讚,最後點「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