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曼享智匯】「中國與世界」大講堂精彩繼續,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曼享匯發起人傅瀟霄女士致開場歡迎詞,邀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香港大學首席教授徐國琦先生做客曼大中國中心,帶來『Sports and the Idea of China』《體育運動與「中國性」》這一非常具有思辨性的話題,回顧百年滄桑巨變 -- 從清朝、民國到新中國三種不同政體尋夢奧運之旅,以及分享「寒門子弟」到「哈佛博士」的勵志人生故事。現場掌聲雷動,交流氣氛熱烈。
曼徹斯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致辭
徐教授的分享,主要圍繞著三個方面展開:包括傳統遊戲在內的體育運動在表達和影響中國和「中國性」的觀念方面是否起著一定的作用?古代中共,現代中國與當代中國在體育方面的態度是否有根本差異?體育運動是否會定義中國和「中國性」的未來理念?
徐國琦教授在曼大中國中心做主題演講
徐教授通過大量史料圖片,向觀眾們展示了例如太極、圍棋、氣功、武術、馬球等諸多體育運動,在宋朝之前的古代中國就已深受歡迎,並且這些體育運動對構建「中國性」的概念有著源遠流長的聯繫。另據考古研究顯示,沉迷馬球的中國古代貴婦將驢作為陪葬品,說明古代女性熱衷體育運動的現象相當常見。
宋代之前,古代中國及國人本身都相當有創造力,甚至對體育的貢獻和操練領先全球。體育在這裡的概念,指對心靈和身體的培養。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在這一時期的文化、經濟、商業甚至技術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先進國家之一。宋朝至1895年以後,中國逐漸喪失了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和話語權,甚至對體育的興趣也逐漸消極,並最終成為長時間內各國眼中的「東亞病夫」,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幾個世紀以來的制度化科舉制度和女性纏足現象。
當現代奧林匹克之火在希臘重新燃起,南開校長張伯苓提出了體育史上著名的「奧運三問」:「試問中國何時能派代表赴萬國運動大會?何時能於萬國運動大會時獨得錦標?又何時能使萬國運動大會舉行於中土?」(什麼時候中國能派出一位成績優秀的運動員去奧運會?什麼時候中國人能在奧運賽場上獨得錦標?什麼時候中國能邀請世界各國到中國來舉行奧運會?)繼1932年劉長春第一次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到1984年許海峰在洛杉磯奧運會獲得第一枚金牌,再到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以及即將舉辦的2020年冬季奧運會,國人對這「三問考題」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圓桌討論環節由雷屏女士作為嘉賓主持,中國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精力管理專家Rick Xu以及徐國琦教授共同參與。徐教授的睿智與淵博,嘉賓們有趣的延伸解讀,讓現場觀眾印象深刻,並激發起大家參與討論的興趣。國際教育專家Mark Upton先生前不久訪問了曼大中國中心並分享了教育領導力行業洞察 -- 《教育成功的秘訣》。這次,他作為觀眾全神貫注地聽完了徐國琦教授的分享,並就「如何看到中國擅長個人競技而不是團體比賽?體育運動是否能促進團隊的溝通與合作?」等問題與徐教授和嘉賓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從左到右:雷屏女士、「徐老師」、徐國琦教授、傅瀟霄女士
本次「中國與世界」大講堂是在曼大中國中心十月喬遷新址後,迎來的首場現場互動+在線直播的高端對話活動,累計在線觀看人數已超過1300人。正如中心主任傅瀟霄女士所提到的,【曼享智匯】「中國與世界」大講堂的初衷,是為了通過高端對話和論壇,探討當前中國國際外交形式,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加強民間外交,拓展行業精英們的國際視野,提升人文素養,促進中外人民的友好交流和相互了解,為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努力前行。
「曼享智匯」欄目將繼續立足中國,對話世界,邀請享譽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匯聚中外智慧之光,期望為大眾帶來「中國與世界」的知識盛宴。
(文中評述僅代表徐國琦教授個人觀點。)
現場觀眾合影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