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書友問我,是不是那些寫行、草書的所謂「大師」大多是沒有什麼書法基礎,其作品純粹是信筆塗鴉而成?我覺得問這樣的問題,是沒有真正掌握書法的基礎常識和理論素養,能寫出一手漂亮的行、草書作品,應該有一定的書法功底。一個成名的書法家,除了他的書法筆畫和結體能達到爐火純青之外,還與他控筆書寫的流暢度、用墨的技巧有很大關係。行、草書與篆、隸、楷書在控鋒用墨方面有很大區別。要想寫出好的行、草書作品,必須具備如下書寫技巧。
第一、正確把握「高山墜石」和「筆斷意連」的用筆區別
楷書和隸書的筆畫,尤其是點畫,如高山墜石,字體是一筆一畫堆砌起來的。書寫過程中,寫完一個筆畫可以停頓下來,但是行、草書不一樣,它如同彩練飛舞、浪花飛濺,筆畫的連接似斷實連,似連實斷。所以,書寫行、草書的時候,對筆鋒的控制尤為講究。
篆、隸、楷書,在書寫它們的整個字體過程中,對毛筆的調鋒相對比較自由,當我們在書寫過程中,對聚鋒鋪毫不滿意時,可以提起筆離開紙面,在墨硯邊上對筆鋒進行重新調整,整理出我們熟悉掌握的筆鋒,然後繼續書寫,這種調整鋒毫的方法,書法界的行家也稱之為「紙外調鋒」。而行、草書的書寫,由於筆畫的「筆斷意連」,需要一氣呵成,所以書寫速度較快,不能輕易停頓下來,要在完成一系列的筆畫書寫之後,方可停筆整鋒。所以,行、草書的控鋒比篆、隸、楷書的控鋒要求更高。
第二、行、草書的書寫要講究氣韻貫通
由於行、草書在書寫過程當中,筆畫是「筆斷意連」,所以筆畫與筆畫之間,其氣勢和韻律是融會貫通的,就如同我們唱歌一樣,一開口之後,就要按照音律的抑揚頓挫一路唱下去,有低音有高音。行、草書的書寫也是如此,書寫整個篇幅,如氣勢磅礴的江河,跌宕起伏,一瀉千裡。
正是因為書寫過程需要一氣呵成,所以行、草書在書寫時的調鋒與篆、隸、楷有很大區別。由於行、草書有筆意的順延連接,其氣韻必定會貫通一起。因此書寫行、草書過程不能隨意停筆調鋒,否則,筆意劉會氣斷意阻。行、草書的書寫,要求我們在運筆過程當中,根據筆畫的變化,邊寫邊調鋒,其調鋒的過程必須在書寫的一瞬間完成。這種調鋒方法,與上面篆、隸、楷書的「紙外調鋒」剛好相反,所以稱之為「紙面調鋒」。
第三、行、草書筆速和用墨的控制要恰到好處
書寫行、草書,筆速很講究。筆畫之間的跳躍性很強,一筆還沒寫完就要連著書寫下一筆,如此連貫下去,只能在調鋒使轉的瞬間,筆速可以稍微放慢,在順勢筆畫的連接中,筆鋒是停不下來的,但筆速也不能太快。這其中,就涉及到一個用墨的技巧,比如,筆速快則墨澀,容易出現飛白,或者枯澀。行、草書筆畫的線形變化非常複雜,連續書寫只能瞬間在紙上調鋒,方可寫出高水平的筆畫。書寫行、草書時,為了塑造字體的氣勢,還要對一些筆畫做粗細處理,以及氣韻的連通。所以,筆鋒的蓄墨和控鋒力度與筆速的快慢,都要恰到好處。重按則筆畫粗、墨濃,輕收則筆畫細、墨澀。行、草書的書寫,最忌諱就是書寫過程頻頻蘸墨。不該斷開的筆意卻斷開了,而需要連接的筆畫,卻沒有能把它順聯在一起。
第四、行、草書的書寫,要豎成行,收放自如
行、草書的絕大多數章法都是豎寫,所以行、草書的章法要求書寫時做到豎成行、行通氣,邊界要做到「上不頂天,下不著地。」書寫當中,還要做到筆畫多的字和筆畫少的字中間留白均衡,筆畫的虛實要有互補性,使整個篇幅給人看起來,筆畫的書寫收放自如,沒有侷促感,沒有壓抑感。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