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傳統電影往往以故事的邏輯性、人物情感的連續性來建構情節。而《潘神的迷宮》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影片,它像一部視覺寓言一樣引人入勝。
《潘神的迷宮》中那多層含義的造型元素和視覺語言,與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互相融合,非常深湛地烘託了電影的主題、升華了立意,推進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傳達出多重視覺隱喻的無限魅力。面對殘酷的現實,孤獨的少女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聊以自慰。
電影有兩條敘事線索平行推進,一方面是奧菲利亞的幻想世界,另一方面是黑暗的現實世界。這兩個世界交替出現,在奧菲利亞的穿梭中連接在一起。
當奧菲利亞被害之後,她進入了魔幻世界,炫目燦爛的幻想世界與破敗殘酷的真實世界平行交織,隱喻著多層意義的內涵,諸多元素更賦予了這部電影豐富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認真體會與深思。
01、電影中"潘神"、"無花果"、"曼德拉草"的潛在隱喻
影片中的潘神十分神秘,很難判斷他是否忠誠,是否值得信任,他的話,奧菲利亞都是要反覆推測的。電影開始,潘神出現了,像一棵大樹站在迷宮中央,不但沒有迎接奧菲利亞,反而用了一種驚悚的方式與之相遇,說他是她的僕人。然而,他卻握有考察奧菲利亞的權力。
對潘神身份交代得不是太清晰,大概就是導演隱藏的玄機。他通過對這種含糊不清的身份的方法做了一個小隱喻,也就是讓奧菲利亞在與之交往中判斷他的善與惡。在這個層面上,影片創作者更是在視覺語言方面產生了許多前後呼應的隱喻。
奧菲利亞在尋找父母的歷程中,第一個任務就是去一個古樹洞中尋找鑰匙。其實,古樹洞 的造型和潘神的頭是一模一樣的。這個造型元素暗示了潘神的微妙身份,也許潘神是會迷惑人而又為不受其迷惑的人引路的角色。他到底是否應該被信任,這讓奧菲利亞充滿了疑惑,也讓她在後面的艱難環境中做出了不尋常的選擇。
當奧菲利亞第一次進入幻想世界,是為了完成潘神的第一個任務,她來到無花果樹前找鑰匙。無花果樹和無花果是豐富的植物意象。它的意義有兩面性,褒義和貶義都有。無花果往往被看作是生命之樹、智慧之樹,象徵著豐收、繁榮、和平。
自從亞當和夏娃的神話傳說以來,無花果就成了一塊"遮羞布"。人們在自己的葡萄園無花果樹下,過著和平的生活,無憂無慮。不結果的雄性無花果樹在基督眼裡是毫無收穫的象徵,他們把它比作卓有成效但基督降臨後變得毫無意義的猶太教堂。
而奧菲利亞就要在這意義完全對立的無花果 樹中尋找開啟新世界的鑰匙,不知吉兇。 影片的結尾,當代表著法西斯反動勢力的上尉被遊擊隊員打死後,曾經枯萎的無花果樹上居 然開出了一朵潔白的鮮花。
這種前呼後應為影片的主題做出了隱喻的暗示,惡之花必然會枯萎,而自由和精神之花值得人類永遠追求。
奧菲利亞完成第一個任務後,潘神賜予她可以減緩她母親病症的曼德拉草作為獎勵,只要給曼德拉草一點牛奶和鮮血,它就能變成一個人。
曼德拉草這一道具在影片中也具有暗示的作用。 古希臘神話中,它是女魔法師的象徵。對猶太人來說,它又是懷孕的良方。可以說,曼德拉草意 味著需要謹慎接觸的力量。曼德拉草與奧菲利亞的弟弟一起成長,代表著理想主義者的奧菲利亞想帶著弟弟去做幻想王國的王子,而法西斯獨裁主義者上尉一心一意想讓這個孩子成為另一個自己。
可是,隨著劇情的發展,法西斯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都離開了人間,最後即將撫養這個孩子的卻是激進的遊擊隊。因此,奧菲利亞的弟弟可以看作是統治權力的象徵。別有用意的是,和奧菲利亞弟弟一起成長的曼德拉草,是用奶血培育長大的,這種巧妙暗喻暗示著一個道理,即所有的統治,不管是民主還是專制,其實都是建立在流血之上的。
02、電影中對於空間的隱喻,構築起一座奇幻的迷宮
電影以"潘神"和 "迷宮"為標題,顯然這是兩個關鍵詞。神秘多面的潘神與神秘多出口的迷宮,共同營造了神秘、暗黑的影片氣氛和氛圍。《潘神的迷宮》為主人公奧菲利亞也為觀眾搭建了一個影像迷宮,它們都是迷宮敘事的典型作品。迷宮敘事是指作家藉助迷宮手法、迷宮意象以及迷宮主題建構的一種特殊的敘事方式。
確實,電影中反覆出現的迷宮這個造型元素,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創作者試圖表達的主題。影片中奧菲利亞不停地尋找著什麼,雖然不太確定,直到潘神出現後,她才知道原來她也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靈魂最深處的聲音是什麼,需要不停地追尋,決不能輕易放棄,如此才能尋找到幸福的彼岸。
奧菲利亞的第二個任務是去食人怪的宮殿。在奧菲利亞略帶期待地推開魔法門後,攝影機首次用一個後退的鏡頭介紹這個宮殿:仿佛甬道漫長沒有盡頭,變得沉重的音樂以及周圍的紅色加重了這種表現力。奧菲利亞回頭,看一眼計時的沙漏,加進來長時間的緊迫性。一前一後兩個運動鏡頭,表現危機來臨的緊張感。然後是平移的鏡頭,介紹豐盛、精美的食物,緊接著鏡頭在食 人狂面前戛然而止。
據說,食人怪是希臘神話中的人首蛇身女怪。上半身是美麗的女人,下半身為蛇身,代表 拉彌亞吞噬兒童的形象。食人狂的宮殿中,還有一個造型元素暗示著影片中奧菲利亞的選擇,那就是食人怪宮殿中的壁畫。這幅壁畫模仿的是西班牙畫家戈雅的 《農神吞噬種子》。據說,神農為了防止兒子們奪權而把他們全部殺掉。古羅馬神話中的農耕之神薩圖爾努斯因為從預言中得知自己有可能像父親宙斯那樣被孩子們篡位,因此,只要孩子一出生,他就會吃掉他們,而本片的潘神實際是倖存的農耕之神的兒子。
此刻牆上的壁畫和房間的一堆兒童皮鞋,都提醒著危險。奧菲利亞沒有聽從精靈的指示打開中間的盒子,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開了左邊的盒子,從中掏出一把匕首。取出匕首後,奧菲利亞並沒有離開,無法抵禦餐桌上美食的誘惑,也忘記了潘神的警告,她偷吃了象徵欲望的兩顆葡萄。因為她一時的軟弱,食人怪甦醒過來。兩個精靈慘死在食人怪口中,而奧菲利亞差一點命喪黃泉。
電影裡的大部分場景都是非自然的,造型獨具匠心,圓形的人口和圓形的階梯用三維軟體經過精密的計算建模而成,圓形的線條在鏡頭的運動中有美感。片尾出現的奇幻王國大廳的造型完 全用了特技手法,設計者花費了大量時間和心血,影片的每個場景都非常精緻,甚至女孩子居住的房間的牆壁、窗戶都是由計算機建模染成的。
當奧菲利亞的鮮血流到迷宮圖案上,明亮的光芒照亮了她的身體。她回到了金黃色的幻想世界,那裡有她夢寐以求的東西。當她第三次進入幻想世界,是她死後進入的幻想世界,讓整個故事中的鏈條線索融合為一體,現實裡的奧菲利亞死去了,在幻想的國度中,她終於成為公主。
03、電影中造型元素中的象徵意義,富有暗黑系童話色彩
《潘神的迷宮》裡現實與夢幻空間交叉敘事,兩種色調交叉運用,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金黃色幻想世界的美好多姿與灰色的現實世界的殘酷陰冷,由此營造出一種清晰的魔幻主義敘事氛圍。在現實的世界裡,奧菲利亞的世界是灰色的,她的房間猶如昏暗的樹洞,女僕們穿著昏暗的衣服,而上尉和所有軍人則穿著灰色的軍裝。
郊外也是凋落的景象,目之所及,都是破敗的山路和荒野,即使是叢林,也並非綠意蔥蘢的盎然和暖意融融,而是一種寥落、灰暗的基調。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奧菲利亞幻想的童話世界。那裡光線明麗,一塵不染,空氣新鮮,古樹洞在光影的映射中,猶如油畫般美麗。
她第二次進入的幻想世界,是食人狂的宮殿。那裡光彩奪目,讓人迷惑,那裡還有一場停滯的盛宴,長長的餐桌上美味佳餚琳琅滿目、晶瑩剔透,讓人垂涎欲滴,似乎無法抵禦誘惑,隱喻著奧菲利亞不久以後要面臨無法克制的軟弱。而餐桌的盡頭赫然坐著通體灰白的食人怪。
它背後的壁爐裡,把宮殿映照得如同白晝,儘管她面臨著死亡的威脅,還與食人怪展開了生與死的逃亡與追逐,但是和真實的青灰色世界對比,這個渲染的幻想世界仍然飽含著未來的美好。
奧菲利亞第三次進入的幻想世界,是夢想中 的地下王國。那裡,母親和藹可親,到處是金黃色的光線,一切都活力四射。她衣著華麗,緩緩走向寶座,長久被病痛折磨的母親猶如聖母般容光煥發,鶴髮童顏,面帶微笑擁抱親愛的女兒,這情景,甚至令乾枯衰老的潘神也綻開了笑顏。
整個電影故事終結於色彩斑斕的幻想世界,而現實中死去的奧菲利亞已經逃脫了苦難。正如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女孩的歸宿,只有在天國裡才最幸福。為了敘述幻想與現實這兩條主線,影片先凸顯的是情節的衝突和對比,包括成人行為和兒童行為、現實與夢幻、正派與反派的衝突和對比。為了修飾和突出情節對比,總體上的色調氛圍是 截然不同的冷色和暖色,即深藍色和深橙色。
對於成人世界和現實世界,用冷色調渲染現實的冷酷、無情和冷峻; 而幻想世界,用了色彩飽和的暖色調,烘託了兒童心理色彩斑斕的想像和天馬行空的靈感。野外迷宮交界處,導演為了體現農牧神的自然氣息,色調處理上還特意加了綠色。影片的色彩選擇表達了人物和場景的自然氣息,進一步增強了情節的感染效果。
可以說,《潘神的迷宮》構築起了一座童話與現實相互交織的命運城堡,我們可以從中了解人物命運起伏跌宕與悲劇色彩,從中感悟迷宮的神秘以及蘊含的獨特意義……
(本文特約作者:劉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