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人跡罕至、蕭索荒涼,自古以來就是世人眼中的生命絕地,被稱為「死亡之海」。
第一、「死亡之海」的最深處有一支神秘族群?塔克拉瑪幹的詭秘傳說
「塔克拉瑪幹」在維語中是「進得去,出不來」的意思,尤其是居住在塔克拉瑪幹周圍的人們,無不對「死亡之海」心懷畏懼。
神秘之地從來就不缺乏一些詭秘的傳說。
長久以來,人們都相傳在沙漠深處,獨自居住著一支古老而神秘的部族,千年來從不與外界來往,外人也無法跨過茫茫沙海找到他們,只是偶爾有沙漠中迷途的旅人會遇到他們,受到他們的幫助。
坦白說,這類傳說在世界各地都有。比如亞馬遜熱帶雨林深處的守護者部落、比如南美大陸中心失落的文明等等,專家們聽聞此類信息,都是一笑置之,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傳聞,自然也被劃入這一類。
但世間之事,有時總會出乎人的意料。
第二、石油工人在沙漠無人區裡的偶然遭遇
1982年,新疆石油勘查隊駕駛著特製的沙漠工程車,從塔卡拉瑪幹沙漠南部出發,一路向北尋找石油。
車隊一路上走走停停,深入沙漠數百公裡,路上所見,盡為一望無垠的漫漫黃沙,偶爾還會看到不知多少年前因誤入沙漠而死去的人畜骸骨,死亡之海果然名不虛傳。
由於勘察隊進入沙漠太深,所帶的給養很快便要耗盡,於是車隊負責人決定再找幾天便打道回府。
就在此時,意外發生了。
駕車的司機和坐在前排的考察隊員發現車隊前方不遠處竟然有人,隊員們大吃一驚,此處深入塔克拉瑪幹沙漠超過200公裡,亙古以來就是無人區,這個人是怎麼來的?
隊員們面面相覷,不知所措,而對方似乎也被工程車嚇了一跳,原地愣了一會轉身就跑。
隊員們立刻駕車追了上去,沙漠這地方好就好在它沒有路的概念,車輛可以一直往前開。隊員們一路跟著那個「野人」,很快便為眼前看到的一幕感到震驚,隊員們視線的邊緣,竟出現了一個非常原始的小村莊......
工人們此次遭遇的消息很快不脛而走,新疆石油工人,竟然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心發現了一群「野人」,一時間此事傳得沸沸揚揚,原來古老傳說是真的,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最深處,確實生活著一支與世隔絕且歷史上從無記載的神秘原始族群。
第三、追查神秘族群起源
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瞬間沸騰了,一大堆無法解釋的疑問也隨之出現在專家們的腦海裡。
他們是從哪來的?他們為何生活在沙漠的中心處?
他們為何這麼長時間不和外界接觸?他們是否在守護著什麼秘密?
他們和羅布泊的樓蘭遺址還有歷史記載中的精絕古城是什麼關係?
歷史學家們隨即開始查閱古籍,然而查遍了從秦漢到明清的文獻,都沒有找到相應的記載,正當專家們失望之餘,一份來自百年前的考古調查記錄卻讓專家們重新燃起了希望。
1895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穿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在沙漠中發現了樓蘭古城、喀拉墩古城等一系列重要遺址。而他在其著作《穿越亞洲》中記載,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中心地帶有一個小小的綠洲,名字叫作「通古斯巴孜特」,意為「塔克拉瑪幹的肚臍」,在這個綠洲上生活著一個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
當時的人們對赫定的說法根本就不信,他又沒證據證明,此事自然不了了之。
5年之後,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新疆進行考古發掘,他在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考察報告中也記載了此族群,並提到這個族群在他穿越沙漠時給予了幫助。
只是當時斯坦因走出沙漠時已是神智不清,加上此人掠奪了大量新疆文物,就沒幾人信他的言語,所有人都不相信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中心有人居住,認為斯坦因多半是穿越沙漠時產生了幻覺。
而石油工人們的發現,證實了赫定和斯坦因的記錄都是確有其事,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最深處,確實存在著一支不為人知的神秘族群。
然後上世紀20年代,一個叫黃文弼的中國學者作為中國西北考察團的一員也曾到過「通古斯巴孜特」。
1959年,新疆于田縣政府聞聽轄區內有這麼一群人生活在沙漠裡,也曾派出工作隊穿越數百公裡的茫茫沙海前往聯繫,並將此地命名為「達裡雅布依」。只是後來此地實在太過遙遠,交通不便,聯繫一度中斷,直到石油工人們發現,才再次恢復。
這些人剛被發現時,數量約有1000餘人,後正式定名為「克裡雅人」。
第四、他們究竟從哪來?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特族群
克裡雅人的文明發展程度處於一個非常奇特的狀態,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類似案例。
他們身著羊皮製成的衣服,過著以遊牧為主的原始生活。部落裡除了少量鐵製器具外,基本上都是石制或木製工具,人類學家很難對其有個準確定義,如果非要有個說法,可以稱之為一個擁有鐵器的、以放牧為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部落。
克裡雅人的這種狀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他們身上體現出多種文明發展狀態,明明開始使用鐵器,卻又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究竟是從哪來的?
有關他們的起源目前有四種推測。
第一種推測認為他們是樓蘭古國後裔,第二種推測他們是歷史上精絕國(尼雅文明)的移民,最後一種看法則認為他們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翻越崑崙山的一個分支。
事實上作者君認為古格王朝分支的說法不太靠譜,古格王朝的很多問題考古學界至今都還沒搞清楚,所謂古格王朝分支根本就不知從何說起。
克裡雅人的外表既有黃種人的特點,也帶有一些印歐人種的特徵,尤其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的日常妝扮和服裝帶有中原道教的典型印記。
這裡的人無論老少都梳著類似道士的髮髻,傳統服裝中有一種「箭服」,對襟兩邊是道教陰陽魚演化成的箭形圖案,由此可見道教文化對克裡雅人確有一定影響。
達裡雅布依作為一個千年來都與世隔絕的地方,為什麼會有道教文化因子在內呢?
有學者推測,這恐怕是當年有道士誤入塔克拉瑪幹沙漠,之後被生活在沙漠中心的克裡雅人救起,所以才為此地帶來了道教文化的影響。
由上可知,克裡雅人事實上是一個多血統混雜、受多種文化影響的混血族群,而這個特點則直接指向了關於克裡雅人的第四種起源學說——失落旅人融合說。
數千年來,誤入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商隊和旅人不知凡幾,其中絕大部分人都葬身於茫茫沙海之中,但其中的少部分人卻幸運地找到了這個沙漠中的小小綠洲。
由於此處深處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中心地帶,四周被綿延數百公裡的沙海包圍,這些商隊或旅人能誤打誤撞進來卻很難再出去,正如塔克拉瑪幹的維語含義一般,「進的來卻出不去」,因此不得不在此定居下來。
數千年的漫長時光中不斷有人闖入這裡,為小小綠洲帶來新鮮血液的同時卻被困死在這個沙漠中的孤島上,所以才產生了此處各種基因和文化都混雜在一塊的情況,作者君認為,此說法較之無法確證的「XX後裔分支」等說法更能解釋克裡雅部族的來歷和起源。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講了一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故事,至今無法辨別是否確有其事,但達裡雅布依卻是一個真真切切存在於世上的「世外桃源」。
歷朝歷代的戰火從未波及到這裡,身處紫禁城的帝王們也從不知沙漠深處還有這樣一群子民,與世隔絕的環境為克裡雅人帶來了安逸閒適的生活,但也讓他們永遠停留在了原始時代。
第五、現代與古老的交融——喀什葛爾的胡楊
如今克裡雅人受到「精準扶貧」政策的惠及,大部分人在當地政府的安排下遷徙到了離文明更近的地方,新的村落通水通電。在共和國關照下的達裡雅布依不再像過往那樣「不與外界通人煙」,而是逐步開始發展旅遊事業,成為國內一些小眾旅遊愛好者心中的勝地。
無論克裡雅人是樓蘭後裔、精絕國遺脈、還是沙漠迷途旅人的後代,他們的歷史,早已淹沒在滾滾黃沙之中,只剩下孤獨的胡楊木在夜風中低聲細述著千年前的往事。
當克裡雅人被找到時,塔克拉瑪幹沙漠流傳許久的傳說就此劃上了句號,在現代文明的照耀下,克裡雅人的一切終究成為了歷史。
蒼茫大漠、漫漫黃沙,或許唯有刀郎的一首《喀什葛爾的胡楊》,才能真正體現出克裡雅人的千年守候和漫長等待。
請輕聲帶著旋律,與我一起走進本文的結尾吧。
任我是三千年的成長,人世間中流浪,就算我是喀什葛爾的胡楊,我也會仔仔細細找尋你幾個世紀,在生命輪迴中找到你。我不怕雨打風吹日曬,被大漠風沙傷害,讓心暴露在陽光下對你表白,我寧願我的身軀被歲月點點風化,也要讓你感覺到我的真愛。
克裡雅人的千年之歌,悲愴而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