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末的時候,有這麼一條被刷屏的新聞,說是一個教授發現他的孩子,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普通人,當然了,不知道這位教授對「普通」的界定標準如何,沒法得知。
而與之相反,小鏈所在的這個被外界鄙視「學歷門檻低、暴發戶多」的工程行業裡,卻真真實實存在不少,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卻都在勢不可擋變得「不普通」。
那今天就來分享身邊幾個他們的翻身經歷,給大家在新年之際立FLAG時找找思路。
01有積累的成長裡藏著巨大的「複利」效應
A工,60後,是一個放在工地場景下,沒人相信他是技術人員的人,都會認為是基層一線的農民工兄弟,黝黑的皮膚和交流時憨厚的笑容,加之比我們年長,讓人感覺很淳樸。
和他認識,源自當時在甲方做工程造價的日子,他作為工地上某老闆的預算員,我們經常為多算少算,有著不少唇槍舌戰的交鋒,一來二往大家就熟絡起來。
那個時候,行業裡資質掛靠盛行,一個幾十萬平的工程項目上,分布了幾十棟單體,而這些單體背後,則是一個個神通廣大的包工頭小老闆。
因為項目是分期建設,剛開始A工,是代表某1棟樓老闆來與我們甲方接洽辦理各種籤證事宜,慢慢的隨著進度的推進和全面展開,其他單體老闆也陸續進場,神奇的事情也發生了,2棟、3棟、4棟,居然10棟樓裡,有8棟單體造價這活都是他。
後來經過了解,為啥大多老闆都會來找他給自己把關工程造價?原因簡單粗暴:一來,A工最早就是在工地一線的工人,實踐經驗豐富;二來,口碑,除了專業水平高,重點是能把事情解決的圓滿。
那個時候,他還是個自由職業者,而「工程造價」作為守住老闆錢袋子的重要崗位,信任和辦事能力,能博得大多數可以稱得上是「人精」的包工頭老闆們的信賴,屬實不易,老闆們相互推薦,他的業務也就這樣一發而不可收拾的起步了。
從手算到智能軟體的操作,年輕人能做的,他一個也沒落下,而且都是自學,有時候接到不同地區的項目,投標軟體會有一些差異,他也能很快的上手操作,學習能力,著實厲害。
如今10年過去了,他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手上的業務根本做不完,跟了十多年的包工頭老闆,只要還在接活的,一路就這樣合作至今。
準確來說,他是跟著包工頭老闆們一路同步發展起來的,收入自不必說,自己也實現了從農民工到技術員,再到造價員、最後到造價公司老闆的升級,每一步走的似乎都是那麼緊緊有條。
而他算得上工程這個圈子裡,接地氣,靠技術翻身的典型草根代表了。
工作不分高低貴賤,有時候機會遙不可及,卻又觸手可及,只不過有人用來抱怨,而有人用來成長和積累。
02借力貴人相助,沒有關係創造關係
小Y,之所以這麼稱呼他,因為相比之下確實年紀不大,當年他代表某建築設計公司參與投標、對接業務後,一直沒有和小鏈的公司達成實質合作,也就沒有過多的工作交集。
但事後,為了傳遞宣傳資料,彼此也留下了社交號碼,經常也會在線上做些簡單交流,所以私交也就建立了。
和前面故事裡的A工的技術流派不一樣,小Y是個退伍老兵,好像當時是文職,文筆不錯,字也寫的不錯,表達溝通能力也不錯。
轉業自謀職業後,去了國內某一線城市打拼,在一家外企的設計公司做外聯業務,市場銷售偏重,也算得上是能說會道的一類人吧,但在純設計公司裡,畢竟靠智力服務為基礎的,工程設計技術為龍頭,他也就顯得平平淡淡。
對於他的個人了解和職業變化,沒有過多去打探,畢竟隱私,大多了解還是來自朋友圈裡的各種「曬」。
好吧,小鏈承認的確有些八卦,不過有些小夥伴的朋友圈信息量還是有營養的。
對於小Y的從普通到「不普通」,多半來自最近一兩年,他跳槽後頻頻曬出的各種高大上的國內外政企會議場合。
復盤了他的變化,要數他曬出的社交圈層改變開始,不出意外的話,契機應該是他經常熱衷參與的某個行業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開始(類似無門檻的公益活動)。
慢慢的他接觸認識了更多的朋友,由於在活動中,出色的溝通能力和表現,也得到了相關負責人的青睞,而這個負責人應該算的上是一個隱形低調的大佬,身價不菲。
再到後來,應該是在這個大佬的推薦,就職到了某個知名的諮詢公司,類似平臺類服務機構,為政企合作牽線搭橋,他的工作內容也由原先的幕後市場業務員,到了臺前,成為了閃光燈下那個被人簇擁的人物。
有個古希臘數學家,叫阿基米德的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對於小Y來說,沒有關係創造關係,來改變生活狀態,也許是他能力之下的「道」。
值得學習的是,小Y深知貴人相助只是敲門磚,所以也開始積極學習外語,提升學歷,不斷提高自己。
而之前在設計公司的資源,加之自己對建築行業的幾年從業理解的基礎,在業餘時間,還和朋友一起組建整合了一個由外國設計師構成的服務團隊,並在國外也設立了分部。
03「善於發現」是偶然中的一種必然
C總,一個非常清秀和帥氣的90後男生,同樣也是小鏈工作中接觸到的一名供應商,自主創業的一個某工程設備廠家的老闆。
人很斯文,交流時也會有理工男的那種靦腆,當和他的同事閒聊時,才發現平靜的外表下,這個年輕人不簡單。
掐指一算,最初接觸他剛創業的公司,到現在也有小十年了,要知道,在10年前,網際網路發展沒有現在這麼火爆的的環境下,做實體的年輕人,起家並非易事。
因為家庭的原因,也就念完了九年義務教育就早早踏入了社會,父親是他們那個鎮上的一名裁縫,為了生計,也算子承父業,學了裁縫的手藝。
再到後來應他的提議,父子倆到縣城裡開了一個裁縫鋪,專門進行窗簾加工和普通的衣服定做,就他和老爺子兩人,日子算上過得去吧,平平淡淡。
他做工程設備,其實是個很戲劇化的橋段,說是有一年他和他的女朋友去某地結婚旅行,在入住酒店裡看到的一個設備,給了他靈感。
回來後,啥有沒幹,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模仿升級了一個類似的設計,(好吧,不得不說,就是靠著他裁縫期間的打樣基礎,硬是自己把圖畫了出來,這悟性必須「哇塞」啊),他在設計完成之後還去申請了個專利,然後做市場,一步一步沒想這事成了。
當然,你能模仿也會有人跟風,就如同當年的共享單車,一度滿城五顏六色,可是機會和運氣不可能一直都佔著,很快他的業務淡了下來。
有了第一桶金的加持,後面似乎簡單不少,他開始正規和專業起來,恰好,那個時間段也正是房地產工程建設的巨大紅利期,有了前面設備製作加工的經驗,他開始轉戰工程行業的小設備製作安裝。
和其他小老闆進入行業不同的是,他這次沒有想著賺快錢,而是,招兵買馬,搞起來研發和打造了一個專業隊伍。
對於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他來說,他的前瞻意識,著實不簡單,讓我想起了一句老話,叫「狠人話不多」。
如今他也有了自己不小規模的工廠,在不斷開發新客戶的同時,手上不缺長期合作的老客戶,業務量穩穩的。
難能可貴的是,他每年還在不斷的搞研發和創新,據說開始申請高新技術企業了。
曾經看到這麼一個小段子,說「當年那個從樹上落下來,砸在牛頓腦袋後誕生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的那個蘋果,如果砸的是你腦袋,會怎麼辦?」
「有人說:我會找出誰砸的,罵他一頓?有人說,呀!運氣真好,白得一個蘋果,正好口渴,先吃了再說。
對於小C來說,改變現狀,是運氣麼?我認為,不是。
暫不評說,他的偶然發現是否有投機取巧的成分,但是接下來的一頓操作,並不像一個固守在自己方寸裁縫店鋪的認知範圍,這中間到底經歷過什麼?又學習了什麼?不得而知,但能肯定的是,這些過往的沉澱,一定在他面對偶然做出判斷時,有著功不可沒的必然影響作用。
都說「站得足夠高,並善於發現」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的機會,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這世上沒有偶然,所有偶然背後都藏著無數個必然。
好了,上面三個草根「從零到一」的翻身經歷,就說都這了,也許對有的小夥伴來說,只是小巫見大巫,不值一提,但小鏈認為,他們的思路卻很接地氣,也是普通人稍微墊墊腳都能夠得著的經驗。
你的身邊,還有哪些讓你眼前一亮,「鳥槍換炮」的大神一般的存在?歡迎在評論區裡讓大家呱唧呱唧。
-END-
歡迎關注【鏈上甲乙】,一個工程從業者深度觀察的頻道,不定期與您八卦一下圈內現象、拆解一下專業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