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俗
1、倒貼「幅」字
倒貼「幅」字與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妻子馬皇后有關。馬皇后名叫馬秀英,生於淮西的一家書香門第,能文能武。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為時尚的年代,她居然敢堅不裹腳,並以一雙天足自豪,故人稱「馬大腳」。她輔佐朱元璋打敗元軍,開創明朝,被封為開國皇后。馬皇后懲奸佞毫不手軟,扶良善鞠躬盡瘁,助皇上能屈能伸,愛臣民如愛手足。傳說明洪武二年除夕前,朱元璋到京城街頭民間微服查訪。他來到城南一處集市上,見不少人圍著一幅漫畫指指點點。漫畫上畫著一個淮西赤腳女子,懷裡抱著一個大西瓜。朱元璋看後心中大為不快,這不是明明在嘲笑他的馬皇后「大腳」嗎?他便不露聲色,暗記在心。回宮後,他差人前去查處漫畫為何人所作,哪些人在圍觀,並記下住址姓名。對沒去參與嬉笑的民眾們,就在他們的門上悄悄貼一個「福」字,以便翌日軍士到沒貼「福」字的人家去抓人。這一情況不知怎麼讓馬皇后知道了,她立即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懿旨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其實關於倒貼「福」字的來歷還有兩種有趣的傳說,分別是「恭王府說」和 「慈禧太后說」。
2、人日
舊俗以農曆正月初七為人日。傳說女媧創造蒼生,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並於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古代相傳農曆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又叫「七草節」「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
薛道衡的五言詩《人日思歸》比較有名:「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意思是:總覺得新年已過了許久,但仔細一算,原來入春才七天,時間過得真慢!短短的七日已讓人難以忍受,離鄉兩年的歲月又是怎樣熬過去的呀。自己在春花開放前就有了歸家的念頭,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真正能動身回鄉,可能要落在南雁北飛的日子之後。詩歌寫出了遠在他鄉的人時刻都在想著回家的普遍心理。
3、裹足
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
纏足始於五代,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期間,一味沉湎於聲色、詩詞、歌舞之中,整日與后妃們飲酒取樂。宮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嬪妃,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深受李煜的寵愛。李後主詔令築金蓮臺,高六尺,飾以珍寶,綢帶纓絡,臺中設置各色瑞蓮。命窅娘以帛纏足,屈作新月狀,著素襪舞於蓮花臺上,迴旋有凌雲之態。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後,窅娘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以穩固受寵的地位,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綾型」、「新月型」,其舞姿也更加自然,美不勝收了。
當時的女子便以此為美,競相仿效,五代之後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不過,唐人不裹腳,宋朝時只有高貴女人才裹腳,普通女人是不裹的。而明清卻興盛裹腳之風。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還有說始於隋朝,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4、寒食節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每年「冬至」後的105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到兩天,又有「禁菸節」、「冷節」、「百五節」之稱。因寒食節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從春秋起,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還要早358年。雖經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蔓延全國。
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並定為全國法定長假。「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
二、圖騰
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係,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誌,相信他們有一種超自然力,會保護自己,並且還可以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能。
在原始人的眼裡,圖騰實際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對自然的無知是圖騰產生的基礎。
1、四靈
龍、鳳、麒麟、龜被稱為四靈。《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麟為百獸之長,鳳為百禽之長,龜為百介(甲殼類物種)之長,龍為百鱗之長。
龍為四靈之首。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徵,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如龍種、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
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鳳從屬於龍,用於皇后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
麒麟,亦作「騏麟」,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古代傳說中的仁獸、瑞獸,主太平、長壽。
龜是四靈中唯一真實存在的動物,也是所有動物中壽命最長的,人們不僅把龜當作健康長壽的象徵,也認為它具有預知未來的靈性。
2、喜鵲
喜鵲是自古以來深受人們喜愛的鳥類,是好運與福氣的象徵,農村喜慶婚禮時最樂於用剪貼「喜鵲登枝」來裝飾新房,喜鵲登梅亦是中國畫中非常常見的題材。它還經常出現在中國傳統詩歌、對聯中。此外,在中國的民間傳說中,每年的七夕人間所有的喜鵲會飛上天河,搭起一條鵲橋,引分離的牛郎和織女相會,因而在中華文化中鵲橋常常成為男女情緣,如鵲橋相會、鵲巢鳩佔、鵲登高枝、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記了娘……喜鵲已經深入了我們的生活、傳說和文化表達。
3、鶴
鶴是長壽的象徵,因此有仙鶴的稱呼。中國傳統文化道教的先人多數是以仙鶴或者神鹿為座騎,中國傳統年長的人去世有「駕鶴西遊」的說法。
傳說中的仙鶴就是丹頂鶴。丹頂鶴,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看起來仙風道骨,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除此之外,鶴在中國的文化中佔著很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關係。
雌雄相隨,步行規矩,情篤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行,故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風的白鶴,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賢達之士,把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人稱為「鶴鳴之士」。
鶴為長壽仙禽,據說,鶴壽無量,與龜一樣被視為長壽之王,後世常以「鶴壽」、「鶴齡」、「鶴算」作為祝壽之詞,中國人稱健壽者為長壽白叟,又呼「鶴髮童顏」,老壽星也常以駕鶴翔雲的形象出現。
鶴也常和松被畫在一起,取名為「松鶴長春」、「鶴壽松齡」;鶴與龜畫在一起,其吉祥意義是龜鶴齊齡、龜鶴延年;鶴與鹿、梧桐畫在一起,表示「六合同春」,」。「六合」是指天地四方(天地和東南西北),亦泛指天下。「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萬物欣欣向榮。民間運用諧音的手法,以「鹿」取「陸」之音;「鶴」取「合」之音。 「春」的寓意則取花卉、松樹、椿樹等。這些形象,組合起來構成「六合同春」吉祥圖案。在明代,有以六鶴來表現的。
4、鴛鴦
被人們當做愛情的象徵。自古以來,在「鴛侶」、「鴛盟」、「鴛衾」、「鴛鴦枕」、「鴛鴦劍」等詞語中,都含有男女情愛的意思,「鴛鴦戲水」更是我國民間常見的年畫題材。鴛鴦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永恆愛情的象徵,是一夫一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甚至認為鴛鴦一旦結為配偶,便陪伴終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尋覓新的配偶,而是孤獨悽涼地度過餘生。其實這只是人們看見鴛鴦在清波明湖之中的親暱舉動,通過聯想產生的美好願望,是人們將自己的幸福理想賦予了美麗的鴛鴦。事實上,鴛鴦在生活中並非總是成對生活的,配偶更非終生不變,在鴛鴦的群體中,雌鳥也往往多於雄鳥。
5、鹿
鹿在古代是很常見的動物,所以在生活中,鹿之意象亦為人們所常用。鹿在古代被視為「神物」,以為鹿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幸福和健康長壽——那些長壽神就是騎著梅花鹿的。此外,鹿作「祿」解,比喻政權、帝位,如「逐鹿」是用來作競爭天下的典故,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6、蝙蝠
在華夏的文化裡,蝙蝠是「福」的象徵。
蝙蝠又名「仙鼠」、「飛鼠」。蝙蝠簡稱「蝠」,因「蝠」與「福」諧音,人們以「蝠」表示福氣,意為是福祿喜壽等祥瑞。民間繪畫中畫五隻蝙蝠,表示「五福臨門」。即長壽、 富貴、 康寧、好德、 善終。
長壽: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
富貴: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康寧: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
好德: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
善終: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裡沒有掛礙和煩惱,自在安詳地離開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