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獲名「望舒」

2021-01-08 生活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近日,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獲得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望舒」。它原本的編號名稱由數字+字母構成,為HD173416b,如今它的新名字在中國神話中意為「為月亮駕車的女神」,將與原來的編號並行使用。

今天,「太陽系外行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簡稱NEW)活動中國(內地)命名結果媒體說明會在北京天文館舉行。記者了解到,這顆行星的母恆星HD173416也有了一個新名字——「羲和」,在中國神話中是「太陽女神」的意思。

「羲和」和「望舒」在中國神話中的意義。受訪者供圖

給太陽系外行星系統「起名」

發現並研究太陽系外行星是現代天文學研究中最前沿、最熱門的領域。近20多年來,天文學家已發現了圍繞其他恆星旋轉的4000多顆太陽系外行星系統(exoplanet),其中有些行星與地球較為相似,可能適於地外生命的生存乃至文明的繁衍。

當新的系外行星被發現時,天文學家給予其一個數字+字母構成的編號名稱,一般是在其母恆星編號後加b、c、d、e……來表示。如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圍繞主序星旋轉的系外行星,其科學名稱即為「飛馬座51b」(其母恆星名為飛馬座51)。這其中有些系外行星的母恆星名稱,是以發現它們的望遠鏡設備來命名的,如著名的類地系外行星Kepler-452b就是因發現它的克卜勒(Kepler)衛星而得名。

天文學界和公眾一直以來都非常希望能夠給系外行星及其母恆星一個更加「親民」的專有名字,就像很多太陽系內天體(如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一樣。基於此,權威的天體命名機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今年組織了「太陽系外行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全球活動項目,以期為世界範圍內的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命名一個太陽系外行星系統的機會。

來自112個國家或地區的數十萬人參與了對各自分配的共112顆系外行星及其母恆星的提名與投票。12月17日,IAU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命名結果新聞發布會。

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

分配給中國(內地)命名的太陽系外行星系統是母恆星HD173416和圍繞其旋轉的類木系外行星HD173416b 。這個系統位於天琴座(Lyra),距離我們約440光年遠,母恆星HD173416的亮度為6等,質量約為太陽的兩倍,但與太陽不同的是,它是一顆脫離了主序階段的紅巨星。

圍繞這顆巨星旋轉的太陽系外行星HD173416b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劉玉娟、趙剛研究員等人發現的,這一發現曾獲評2008年中國十大天文進展。

這顆行星是利用國家天文臺興隆站2.16米望遠鏡和日本、韓國的望遠鏡,採用視向速度方法發現的,也是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其質量為2.7倍木星質量,公轉周期為324天。

「羲和、望舒」從67份命名提案中脫穎而出

公眾如何對行星進行命名?NEW-中國(內地)國家/地區委員會建議,採用有中國特色和文化色彩的傳統神話傳說、名山大川、著名歷史人物與典故、優秀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等進行命名,且最好與天文與星空主題以及該太陽系外行星系統性質相關。由於要同時為母恆星HD173416與系外行星HD173416b命名,兩名稱間須有一定聯繫。

為系外行星「起名」的活動得到了天文愛好者的踴躍參與。據NEW-中國(內地)國家/地區委員會主席、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介紹,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裡,活動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地大中小學、天文愛好者團體、專業天文學家及資深天文愛好者個人的共67份有效命名提案。

經過初選、專家終選評審和公眾網絡投票等環節,11月上旬選出一個勝出提名和兩個備選提名。經IAU核准,由廣州第六中學天文社提出的「羲和(Xihe)、 望舒(Wangshu)」被確認為此行星系統恆星與行星的正式名稱。

廣州第六中學天文社的學生許翊芃說,在中國神話中,「羲和」是太陽女神,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天文學家和曆法制定者;「望舒」是為月亮駕車的女神,被當做月神。「這兩個名字具有美好的寓意,也象徵著探索精神。」他說。

來源:新京報

轉自:人民網

相關焦點

  • 中國發現的首顆系外行星獲名「望舒」 寓意是什麼?
    我國發現的首顆系外行星獲名「望舒」名字來源於中國神話,意為「為月亮駕車的女神」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2.16米望遠鏡。圖片源自國家天文臺近日,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獲得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望舒」。
  •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系外行星望舒 起名望舒有何寓意?
    近日,中國天文學家發現了首顆太陽系外行星望舒。那麼,行星望舒是怎麼被發現的?質量有多大?起名望舒有何寓意呢?一、行星望舒是怎麼被發現的?圍繞這顆巨星旋轉的太陽系外行星HD173416b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劉玉娟、趙剛等發現的,這一發現曾獲評2008年中國十大天文進展。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趙斐說,這顆行星是利用國家天文臺興隆站2.16米望遠鏡、日本岡山天文臺1.8米望遠鏡和韓國的望遠鏡,採用視向速度方法發現的。二、質量有多大?
  • 天文學家發現最年輕系外行星 獲行星系統誕生新見解
    參考消息網6月22日報導 臺媒稱,天文學家20日宣布,在我們太陽系外發現1顆最年輕的行星,為行星系統如何形成帶來新的見解。據臺灣「中央社」網站6月20日援引法新社報導,這顆年齡1100萬年的太陽系外行星名為K2-33b,快速繞行母恆星K2-33的軌道,公轉周期僅5.4天。報導稱,K2-33b的存在顯示行星形成後,能夠很快地確定其軌道距離。
  • 美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似太陽系的遙遠行星系統
    新華網華盛頓6月13日電(記者毛磊)美國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一個與太陽系部分類似的遙遠行星系統。該系統中有一顆行星繞其恆星運動,其軌道與太陽系木星的軌道有相像之處。  天文學家們13日在華盛頓舉行記者招待會,公布了他們的新發現。研究負責人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文學教授馬西說:「這是我們首次發現與太陽系存在某些類似的行星家族。」
  • 飛馬座51b:引領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領域變革的行星
    但是, 由於探測儀器精度上的限制, 一直未能成功. 1990年初, Mayor教授發現法國上普羅旺斯天文臺(Haute-Provence Observatory)的望遠鏡沒有合適的亮月夜觀測目標,便提議建造一臺高解析度光譜儀(名為ELODIE)放到天文臺, 使用視向速度法搜尋圍繞明亮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
  • 天文學家直接拍攝到兩顆系外行星,繞類太陽恆星運行
    太陽系含有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還有從太陽系的形成方式上來看,天文學家很清楚宇宙中的行星數量必然是要遠多於恆星的。1995年天文學家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飛馬座51b(51 Pegasi b,又稱柏勒洛豐),這顆行星位於飛馬座,距離地球50光年。
  • 2019十大系外行星發現:存在水蒸氣和雲層系外行星
    該解釋理論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是極具挑戰性的,例如:天文學家無法應用凌日法發現此類行星,通常情況下,凌日法是觀察系外行星途經主恆星前後的光線變化,但是這種黑洞會吞噬光線,顯然該方法行不通。3、存在水蒸汽和雲層的系外行星:2019年9月,科學家首次報告發現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他們發現一顆名為K2-18 b的系外行星存在水蒸氣和雲層,對於尋找外星生命跡象的科學家而言,這是令人興奮的發現。
  • NASA發現超熱系外行星,表面溫度趕超太陽
    ,泛指太陽系外的所有行星。多年來,美國宇航局(NASA)一直對廣闊的宇宙做著不厭其煩的搜索和確認,為的就是找到第二顆「地球」以及可能存在的任何外星文明。截止到11月6日,美國宇航局已經發現了8757顆系外行星,其中4084顆外星行星已經得到確認,4673顆尚待確認。在探索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總會有各種各樣令人驚嘆的發現。
  • 天文學家發現怪異系外行星 會不斷「滲出」液體
    巨蟹座55e(55 Cancri e)是一顆多巖石行星,不斷「滲出」液體並處於超臨界流體狀態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太陽系外行星有的也很奇特。  這顆怪異的行星被命名為「巨蟹座55e(55 Cancri e)」,它圍繞一顆恆星運轉。母恆星「巨蟹座55a」距離地球大約40光年遠,和太陽一樣是一顆黃矮星。天文學家在2004年發現了巨蟹座55e。它離地球是如此之近,以至於人們可以直接用肉眼觀察到其母恆星。
  • 天文學家檢測到或由系外行星發出的射電信號
    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脈衝。研究成果發表於12月16日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在這幅牧夫座τ b系統的藝術效果圖中,線條代表看不見的磁場,它保護這顆熾熱的星球不受太陽風的影響。
  • 美媒:人類或發現系外行星射電信號
    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2月16日發表了題為《天文學家探測到可能來自系外行星的射電輻射》的報導稱,通過使用一個射電望遠鏡陣列觀測宇宙,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的射電爆發。這可能是第一次採集到來自太陽系以外行星的射電輻射。
  • 克卜勒望遠鏡退休:工作9年發現數千顆系外行星
    ,並在這些恆星周圍發現數以千計的行星後,美國宇航局(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終於正式「退役」。在燃料耗盡的情況下,它將在安全軌道上漂移,而其龐大的數據寶庫將繼續幫助推動地球上的發現。經過了數十年的準備、研究和延遲,克卜勒望遠鏡於2009年發射。
  • 宇宙的錯配:天文學家發現圍繞小恆星運行的巨大系外行星
    奇怪的組合挑戰著行星形成規則一個看似不太可能的,由巨大氣體系外行星和小型紅矮星構成的組合讓科學家們重新考慮他們所了解的行星結構—-是否存在許多未被發現的大行星正圍繞小恆星運轉。加泰隆尼亞空間研究所(IEEC)的一組天文學家罕見地發現了一顆圍繞主恆星運轉的大型類木行星,其主恆星的體積看起來比其他恆星要小。
  • NASA專家發現,第九行星存在太陽系邊緣,質量比冥王星重5000倍
    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爭論,冥王星之外是否存在難以捉摸的太陽系第九顆行星。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一個遙遠的巖石天體,他們認為該天體被一顆尚未發現行星吸引到了一條特別的軌道上。這一發現支持了一種越來越有說服力的觀點,即所謂的第九行星應該是存在的。第九顆行星是由加州理工學院專家邁克·爾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2016年首次發現的。
  • 幾顆可怕的系外行星,其中一顆行星在白天的溫度可超過1300°C
    在過去的幾年裡,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足夠數量的「類地」行星,當然,也發現了許多與地球完全不同的星球。那麼,什麼是系外行星呢?最流行的解釋是,一顆圍繞著類似於太陽這樣的恆星運行的行星,但它不在太陽系之內。今天,我們將向你展示一些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可怕的系外行星。強大的輻射PSR B1257+12B、C和D是最早發現的系外行星之一。事實證明,它們是奇怪的系外行星。
  • 來自系外行星的射電暴
    天文學家日以繼夜地使用射電望遠鏡陣列監測宇宙中的無線電波。日前,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探測到來自牧夫座的射電暴,這可能是人類首次收集到來自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的射電暴。這項研究由康奈爾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傑克·特納(Jake D.
  • 英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外最寒冷褐矮星
    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外最寒冷的褐矮星。
  • 冥王星的發現,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太陽系
    提修斯-波德規則描述了太陽系中行星的相對位置。這一假設幫助天文學家在1801年發現穀神星,但對其他行星的用處有限。洛厄爾利用他的天文學知識,餘生都在天空中尋找那個"獵物"。然而,直到1916年去世,他也沒有發現那顆行星。在洛厄爾去世後,洛厄爾遺孀針對他的遺產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天文臺提起了訴訟,這起法律訴訟長達數年,導致天文臺停止了對這顆行星的尋找。
  • 太陽系真有第九大行星?
    西班牙的卡洛斯兄弟和英國劍橋大學的斯威爾·阿塞思提出,如果第九顆行星的質量和軌道如布朗和巴蒂金所言,那麼反推它對6顆柯伊伯帶天體的引力影響,就會發現這6個天體的軌道都是不穩定的,在短於15億年的時間裡,它們全部都可能離開太陽系。因此在這個西班牙-英國團隊看來,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太陽系外圍存在不只一顆行星,而是有多顆,這樣才能讓奇特的柯伊伯帶天體軌道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