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冥王星的名字被人們移除了行星的名單。時隔10年之後,也就是2016年1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發現第九大行星可能存在的證據。人們再次針對冥王星到底是不是行星進行了討論,國際天文聯合會在2006年重新定義了行星,冥王星被取消了行星資格將為矮行星,全世界的教科書都為之改寫了。
也就是說以前我們在課本中學到的,關於冥王星的行星的認知全部被推翻了。可是冥王星為什麼不是行星?他為什麼會被開除行星呢?
這個影響深深的決定並不是心血來潮,冥王星的行星地位自從發現以來就飽受質疑。
19世紀40年代,科學家分析,天王星軌道閃動後發現了海王星這個行星被譽為在筆尖上發現的行星,但海王星的觀測位置與理論位置仍不完全相符合,人們因此推測這是受另一顆行星煽動的結果。於是從上個世紀開始搜尋海王星之外的星星,就受到了天文學家的關注,終於在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星星星被命為冥王星。
可令人失望的是,冥王星的質量遠不如人們希望的那樣大,他在1931年被估為地球質量的一倍,1948年減少到0.1倍,1976年再縮小掉0.01倍,兩年後又縮小了一半。而且冥王星的軌道離心率和軌道傾斜也大得出奇,相比其他八大行星同心圓般的軌道,它的軌道完全不在一個平面上。
1989年航海家2號飛越海王星石傳飛的數據表明,我們一直以來都誇大了海王星的質量,經過這一修正,海王星的理論位置與觀測位置完全吻合,但對冥王星身份的質疑卻更加強烈。
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我們從20世紀90年代起,在海王星軌道之外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天體,許多都與冥王星相差不大,都有著右邊右傾斜的軌道。特別是2005年1月,我們發現了體積比名冥王星稍小,質量比名稍大鬩神星。這些遙遠的天體明顯與冥王星關係密切,成為類名天體,而與傳統上的八大行星相去甚遠。
根據這一定律,第1批確定的矮行星包括了冥王星和近年發現的鬩神星,鳥神星和任神星。而古神星作為最大的小星星,也令人意外地列入其中。他們的質量加起來也只有月球的一半左右,除了這5顆正式公布的矮行星以外,還有許多尺寸較大的天體也被視作矮行星的候選者。比如冥衛一,王神星,創神星等。太陽系內尚未發現的矮行星,可能要超過1萬以上。
然而小行星分布極其廣泛的確與熄火彗星奧爾特雲天體但難以區分。要想對太陽系內所有的天體都做出清晰的分類,絕非區區幾代人所能實現。於是在2011年發往明王星的新四野號任務中,明王星仍被稱為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