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為什麼會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行星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2020-11-25 天文在線

冥王星是行星,還是矮行星?總之,行星的定義是什麼?冥王星是不是行星是公眾間一直在熱議的話題。然而,大多數專業天文學家認為這個問題並不重要,對行星和小行星的界限劃分有一定的主觀性。不過,這兩種觀點都有充分的理由支持:

由新視野號拍攝到的冥王星真實色彩照片,攝於2015年7月。

(1)從歷史而言。冥王星早就被發現在其他柯伊伯帶天體之前(在相同區域內環繞太陽軌道運行的大型矮行星),而那個時候「行星」是唯一可以給冥王星這樣星體的稱呼,所以人們所以人們認為降級冥王星並沒有什麼好處,我們應該維持原狀。

這個論點存在的弱點是如果一個重要的觀測結果被證實是錯誤時,降級是十分必要的(即天體實際上比我們想像的要小)。從1930年冥王星被發現到1978年冥衛—卡戎(冥王星的唯一已知衛星)被發現,冥王星一直被認為比水星甚至火星都要大(事實上,它在質量上比水星和火星都要小得多)。如果天文學家們在1930年知道冥王星到底有多小,他們還會把冥王星認定為行星嗎?我想答案是依然是肯定的, 但沒有任何辦法來證實這一點。

不同角度拍攝到的冥王星最清晰照片的拼接圖

(2)從大小而言。冥王星的質量比水星小25倍,並且只比矮行星帶中最大的穀神星大9倍,而近年發現的一些大型柯伊伯帶天體雖然比冥王星要小(除了最近才被發現的鬩神星可能比冥王星還要大),但是都可能比穀神星要大(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賽德娜)。但是對於行星大小的評判標準是相對隨意的,無論是質量還是體積,比冥王星大或者小都是有著個人傾向的。例如,如果最小的行星直徑假定是2000km,那麼2001km直徑的星體就可以認為是行星,而1999km直徑的就是矮行星。更糟糕的是,一直到太空飛船對於星體進行直接的探測之前,行星的直徑都是未解之謎,而太空飛船並不是現階段可以實現的。

克萊德·湯博於堪薩斯

(3)從環境而言。我們的太陽系大約可以分為兩大區域:一部分是主要的行星軌道,大部分都沒有小型星體;另一部分是沒有行星只有小型星體的軌道,例如矮行星帶和柯伊伯帶。儘管這種劃分標準並不完美(彗星和一些矮行星會穿過行星運行軌道,但是他們的軌道是不穩定的),這確實反映了一重要個事實,即行星的重力強烈地影響它的周圍,而矮行星要通過直接碰撞互相影響。

加州理工大學的麥克布朗和他的同事最近提出了一種猜想:當我們定義行星的時候,應當考慮和這個星體共用運行軌道的小型星體的數量。他們認為,如果星體的質量比其同一運行軌道區域的小型星體的總質量還要大的話,那這就是行星。雖然水星不是很大,但是其附近只有很少的矮行星在環繞太陽運行,所以水星肯定是行星。木星的運行軌道內有無數被稱作特洛伊的矮行星,但是它們的總質量相對於木星而言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所以木星也是行星。根據這一行星判斷標準,因為冥王星的質量比柯伊伯帶星體預估的總質量要小,所以冥王星不是行星。

地球、鬩神星、冥王星、鳥神星、妊神星、賽德娜、小行星225088、創神星和亡神星及其衛星的大小比較圖。

這個理論的依據是,當一個物體足夠大時,它會將其周邊較小的物體「一掃而空」,使小範圍內只有星體自身、少數暫時闖入者(如彗星等),以及一定數量的小質量星體(例如特洛伊行星帶)。八大行星能做到這一點,而冥王星不能對它的柯伊伯帶星體產生這樣的主要影響。儘管這個理論是目前所有相關理論中最為客觀的,但是它依然存在著實際問題:要等到對一個星體周圍環境進行徹底的探索後,才能對這一星體進行定義,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這個理論在幾十年內可能不適用於大多數太陽系外行星,甚至是太陽系中一些非常遙遠天體(比如賽德娜星)。

結論是,如果冥王星現在才被發現,那麼我們很可能不會稱其為行星。然而,許多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地位的改變在混淆的同時但作用有限,所以它仍然可以被認作是一顆行星。關於構成行星的確切和普遍標準尚未商定,我們可能要等很多年才有一個被大部分科學家認同的標準。

2006年8月,根據凱倫·馬斯特斯提供的消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馬蒂亞上述討論的行星定義標準進行了投票,這一標準既要求了星體的大小尺寸,還要求該星體排除其行星軌道內的其他小型星體,除此之外,這個星體必須獨立地環繞太陽運行(除了木星的幾個大型衛星外)。這個最新的劃分依據,將冥王星重新定義為「矮行星」,從此太陽系只剩八個行星。而新增的矮行星還包括:賽德娜星(最大的矮行星)、穀神星和鬩神星(舊稱齊娜星,或2003 UB313)。

很多星體也可能被列入矮行星的範疇,但是仍需更多對於其尺寸大小的精確測量,包括創神星和幾個其他柯伊伯帶天體。在此定義提出之前有一些理論認為,所有獨立環繞太陽運行的、具有足夠自重使其運行軌跡近似圓形的星體即可認為是行星,這樣的定義將使行星的數量顯著性提高.動態天文學家(比如馬蒂亞)認為,軌道性的判別標準同樣重要(即能決定其運行軌跡的天體),故而從行星中排除了冥王星及其他許多小型天體。

這一排除了冥王星的行星定義引發了天文界及公眾的廣泛討論,筆者認為,無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最終採用何種定義都將難以服眾,但是天文學家仍熱衷於基於一個科學客觀的依據來定義一個行星。冥王星一直在人們心中佔據一個特別的地位,它被認作為行星幾乎有一個世紀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在2015年7月啟動「新地平線」計劃以抵達冥王星卡戎星系,冥王星永遠不會被遺忘。

這整個(行星定義)過程也從天體的科學分類以及必須根據新的科學信息制定計劃方面提供了有趣的見解。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冥王星會被降級踢出行星之列?跟人類對行星的重新定義有關
    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在很早的天文學歷史中,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可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天文學知識中,太陽系九大行星的稱呼變為了八大行星,之所以如何,那是因為曾經的第九行星冥王星被降級踢出了行星之列。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冥王星會被降級踢出行星之列?
  • 為什麼浪漫的冥王星不再是行星
    為什麼曾經是行星的冥王星會從行星的隊列中被擠了出來了呢,這個首先要從「什麼是行星?」這個問題來看了。「行星」這個詞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了,起源於希臘語:"planetes"意思是流星,五個肉眼可見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是經典行星,冥王星與他們不同的是它以奇怪的路徑在天空中移動。望遠鏡問世後,天文學家發現了兩顆新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但它們距離地球太遠了,無法用肉眼觀察到。冥王星是在1930年被發現並歸類為行星的。冥王星比較的軌道比較奇怪。
  • 科普:為什麼冥王星不再被視為行星了,反而被降級?
    大家上學的時候都學過地理,可能仍然記得九大行星的口訣,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最後是海王星和冥王星,但是如今這句口訣可能不再適用了。大家知道為什麼冥王星不再是行星?冥王星於1930年被發現,處在太陽系邊緣位置,它的排列順序雖然沒有被修改過,不過這並不能改變被降級的事實。冥王星到底是不是個行星呢?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行星,但行星的定義也隨著時間而改變。從伽利略時代到19世紀時期,行星是指環繞太陽運行的任何天體。1801年穀神星被發現,它是一個介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大小只有地球衛星半徑的一半,就是他被發現後的第二年。
  • 冥王星取消了行星,為什麼現在又將它劃為十大行星
    2006年冥王星的名字被人們移除了行星的名單。時隔10年之後,也就是2016年1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發現第九大行星可能存在的證據。人們再次針對冥王星到底是不是行星進行了討論,國際天文聯合會在2006年重新定義了行星,冥王星被取消了行星資格將為矮行星,全世界的教科書都為之改寫了。
  • 為什麼冥王星被踢出了太陽系大行星的行列?
    如今百度冥王星,得到的百科詞條是這樣的:冥王星是太陽系內已知體積最大、質量第二大的矮行星。在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中,冥王星體積排名第9,質量排名第10。冥王星是體積最大的海外天體,其質量僅次於位於離散盤中的鬩神星。很明顯的,冥王星從行星降級為了矮行星。
  • 為什麼冥王星又重新被視為行星了?
    什麼是行星?標準是什麼?我不確定,但我希望冥王星可以重新被歸類為行星,就像地球一樣,就像水星和其他小天體一樣。也許這源於兒時的童話:冥王星還在太陽系,一切都很好。如果你注意下地球的質量和木星的質量,冥王星的質量和地球的質量,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地球與木星的大小之比和冥王星與地球的大小之差相差不多。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有效利用這一點呢?誰規定了必須達到多大才能算是一顆行星?聽起來一點都不公平!但是,雖然大小不重要,還是必須要有一個「底線」。
  •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重新定義行星 太陽系只剩下八顆行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放棄將冥王星之外的太陽系八大行星稱為「經典行星」的說法,從而確認太陽系只有8顆行星,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此前盛傳的第一種方案中提出了太陽系另外增加3顆二級行星的計劃流產。  數十年來,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系有九大行星,但隨著一顆比冥王星更大、更遠的天體的發現,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爭論愈演愈烈。
  • 太陽系九大行星為何變為八大行星?
    天文學家為了給行星一個明確的定義,於2006年在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制定了相關標準,而冥王星因為不符合行星定義,因此被降級為矮行星。(太陽系中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分為三種:行星、矮行星、太陽系小天體)我們現在來看一下行星的定義:①圍繞太陽運轉;②擁有足夠大的質量,使其自身形狀要近似一個球體;③軌道附近不得存在比它質量更大的天體而冥王星並不符合第三條要求,因其軌道特殊(比較扁,而且傾角還大,與黃道面存在一個17度的夾角),它的近日點甚至比海王星的近日點還要近,但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存在軌道共振,保證了冥王星運動的穩定性
  • 太陽系行星不增反減剩8顆 冥王星慘遭「降級」(圖)
    位居太陽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發現之日起地位就備受爭議。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冥王星終於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
  • 憑什麼不算行星?新研究欲給冥王星「正名」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網站)美國一個天文學研究團隊試圖為冥王星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翻案」。一份發表於《國際太陽系研究雜誌》8月刊的最新研究報告說,國際天文學聯合會12年前的決定沒有合理理由支撐,冥王星理應重歸「太陽系九大行星」行列。
  • 冥王星遭裁員 9大行星成追憶
    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冥王星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  冥王星終於「慘遭降級」  從此,這個遊走在太陽系邊緣的冥王星終於「慘遭降級」,將只能與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稱為「矮行星」。  「行星」這個說法起源於希臘語,原意指太陽系中的「漫遊者」。
  • 為什麼冥王星不再是太陽系中的第九大行星?
    太陽系中的行星,在太陽系中,行星有序地圍繞太陽運行,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當冥王星第一次被克萊德·湯博發現時,它被視為太陽系的行星之一。然而,如今它被歸類到矮行星,並成為柯伊伯帶內已知天體中體積最大的矮行星。柯伊伯帶處於太陽系邊緣地帶,充滿了微小冰封的物體。2006年,當一批科學家決定正式定義「行星」這個術語時,冥王星因不符合其定義被降級。
  • 冥王星為什麼被踢出了九大行星?
    郭鑫鵬如果你了解太陽系,也許能夠熟練地說出包括地球在內八大行星的名字。但是不久前,太陽系還有「九大行星」,多出的一個就是原本處於末位的冥王星,但在2006年,科學家卻把冥王星踢出了行星之列。冥王星位於太陽系的外圈,非常黯淡,直到1930年才被人們發現。
  •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投票 冥王星被逐出行星家族
    CFP/供圖  位居太陽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發現之日起地位就備受爭議。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投票部分通過新的行星定義,冥王星「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從此之後,這個遊走在太陽系邊緣的天體將只能與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稱為「矮行星」。
  • 被踢出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到底有多可怕
    冥王星——一顆以死神命名的行星,英文名叫Pluto(普魯託),羅馬神話裡掌管地獄之神,也就是死神。對應就是希臘神話裡的冥王哈迪斯。我們來認識一下這顆詭異的矮行星。
  • 冥王星為什麼會被踢出九大行星呢?它到底是有多麼可怕
    為什麼冥王星被踢出九大行星許多人實際上持有這樣的觀點:冥王星由於體積小而被踢出九大行星的團隊。 事實上,人類對天體的分類一直在變化,但不是隨便的,而是隨著我們對天體的認識的加深,為了區分它們的起源、功能等問題來做分類。因此,分類實際上能夠反映人類對天文學的認識水平。 冥王星的降級與科學對地球的定義有關。
  • 冥王星為什麼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
    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重新分類到矮行星隊伍中,也就是說冥王星被降級,踢出了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一時之間,爭論四起,很多人認為這對於冥王星而言並不公平,也有人認為這是冥王星本身特性的必然。
  • 昔日的九大行星,如今變成八大行星,冥王星被踢出冤不冤?
    後來的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冥王星則是通過望遠鏡發現。然而在2006年的時候,國際天文聯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將冥王星劃出九大行星的行列。那麼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才做出了這個決定? 計算出來的結果是這顆行星比地球還要大,因此被命名為冥王星,並且將冥王星列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 被踢出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到底多可怕?
    對於很多年齡稍大的朋友來說,印象中應該是曾經有九大行星、第九行星的概念,年齡稍小的朋友可能接觸到的是八大行星的說法。這是因為在2006年之前,太陽系是有九大行星的說法的,只是在2006年天文學家將冥王星移出行星之列,太陽系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為什麼天文學家要將冥王星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要將其移出行星之列呢?
  • 被移出太陽系大行星群的冥王星很可怕?被誤會的冥王星其實很可愛
    在2006年以前的教科書上告訴我們太陽系中有九大行星。而在2006年以後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說法就變成八大行星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這樣的。原來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被天文學家移出了大行星群。冥王星為什麼會被天文學家移出大行星群呢?有人說被移出大行星群的冥王星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