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重新定義行星 太陽系只剩下八顆行星

2020-11-24 人民政協網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放棄將冥王星之外的太陽系八大行星稱為「經典行星」的說法,從而確認太陽系只有8顆行星,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此前盛傳的第一種方案中提出了太陽系另外增加3顆二級行星的計劃流產。

  數十年來,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系有九大行星,但隨著一顆比冥王星更大、更遠的天體的發現,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爭論愈演愈烈。因此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是否要給冥王星「正名」成為了大會的焦點,為此,天文學家給出了各種方案。

  行星定義委員會最初提出的方案,在確定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為經典行星之外,將冥王星降格為二級行星。

  【冥王星降級·關鍵詞】

  冥王星:備受爭議的「大行星」

  自從70多年前被發現的那天起,冥王星便與「爭議」二字聯繫在了一起,一是由於其發現的過程是基於一個錯誤的理論;二是由於當初將其質量估算錯了,誤將其納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然而,經過近30年的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只有2300公裡,比月球還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確認,「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寫入教科書,以後也就將錯就錯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陽系中最遠的行星,其軌道最扁,以致最近20年間冥王星離太陽比海王星還近。從發現它到現在,人們只看到它在軌道上走了不到1/4圈,因此過去對其知之甚少。

  冥王星的質量遠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衛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溫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絕大多數物質只能是固態或液態,即其冰幔特別厚,只有氫、氦、氖可能保持氣態,如果上面有大氣的話也只能由這三種元素組成。

  【冥王星降級·討論】

  我們從中知道科學也有無奈

  「冥王星將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同時也引發了中國網友的熱烈討論。

  不少網友表示,命名行星應該具有科學的態度、客觀的精神。科學在發展,人類對太陽系的認識也在發展。如果原來錯了的就應該改過來,讓世界接受更科學的知識。一位網友說:「科學是不斷發展進步的!當年哥白尼更改地心說,無數人也不接受。科學就是科學,知錯就改。」

  也有不少網友提出質疑,認為:「行星的命運不應通過表決投票來決定」。還有網友認為,新標準也不理想,還攪渾了人們的宇宙觀,不利於教學。

  不過,很多網友也表示了理解,冥王星的命運之爭讓人們知道科學也有無奈的時候,人們對宇宙的了解還有待增進。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一旦產生了科學疑問,那麼一定預示著將有新的事情發生。有的網友則認為所謂行星只不過是人為規定的一個概念而已。對於天文工作者來說,統一一下定義避免歧義,利於學術交流即可。對於普通老百姓,這僅僅是一個文字遊戲。

  【冥王星降級·疑問】

  月球可能成為新行星?

  美國一位科學家分析說,如果新的行星定義被通過,月亮在億萬年後也可能從衛星升格為行星。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格雷戈裡·勞克林告訴記者,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上交的行星定義草案,圍繞恆星旋轉的球形天體只要達到一定體積和質量都有可能成為行星。對於一顆行星和它的衛星,例如地球和月亮,如果兩者的引力中心即共同質心有朝一日不再處於行星內部,而是轉移到外部空間,那麼這顆衛星就成為了行星。

  勞克林表示,雖然聽起來非常不可思議,但在理論上月亮的確有可能成為行星。月亮誕生於40億年前的一次天體衝撞,原本距離地球很近,但它遠離地球的趨勢十分明顯。據悉,由於兩者之間潮汐力的作用,月亮與地球的距離每年增加約3.75釐米。

  勞克林說:「如果地球和月亮還能繼續存在幾十億年,地球和月亮的共同質心將會從地球內部轉移到地球之外,到那時,月亮就可能成為行星了。」當然,這也僅僅是可能而已。

  我們的生活將改變?

  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副主席方成認為,對行星新定義進行的表決如獲通過,不僅對天文學界意義重大,而且會產生重要的社會影響,關係到未來的科普工作和教科書編寫。

  而歐洲的幾位佔星家最近表示,太陽系行星定義的變化對他們行業基本沒有什麼影響。為盧森堡法語廣播電臺和多家法國雜誌工作的佔星家克裡斯蒂娜·哈斯說,新行星的加入不會改變她的工作,因為佔星學是「一種以千百年來的觀察為基礎,利用類比和通感的古老工作方法」。

  哈斯說:「最關鍵的是,佔星學不是科學,只是一種解讀藝術。」她本人都不相信行星的狀態會影響個人的生活或命運,她只是「把行星當鏡子用,以反映個人的主觀性」。

相關焦點

  •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投票 冥王星被逐出行星家族
    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投票部分通過新的行星定義,冥王星「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從此之後,這個遊走在太陽系邊緣的天體將只能與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稱為「矮行星」。
  • 新行星定義出臺 太陽系九大行星變八顆
    【搜狐科學訊】據美聯社報導,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布拉格大會24日晚的投票表決中,新的行星定義被通過。依據此定義,冥王星自動失去行星身份,太陽系原有的九大行星僅剩下「八大」。  一位北愛爾蘭的女天文學家對表決結果頗為滿意,「如果我們使用一個有爭議的行星定義作為保護傘,將一些矮行星都包括進來的話,我們會招來嘲笑的。
  •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關於太陽系行星和冥王星四決議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說法成為歷史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官方網站24日刊出了本次布拉格大會上討論的四個決議,全文如下:      IAU決議:太陽系行星的定義    當代天文觀測改變了我們對行星系統的理解對於「行星」的概念,這一點尤其重要。「行星」的原意是天空中運動的流浪者。然而,最近的發現使我們有更多的科學信息產生一種新的定義。
  • 太陽系九大行星為何變為八大行星?
    天文學家為了給行星一個明確的定義,於2006年在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制定了相關標準,而冥王星因為不符合行星定義,因此被降級為矮行星。(太陽系中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分為三種:行星、矮行星、太陽系小天體)我們現在來看一下行星的定義:①圍繞太陽運轉;②擁有足夠大的質量,使其自身形狀要近似一個球體;③軌道附近不得存在比它質量更大的天體而冥王星並不符合第三條要求,因其軌道特殊(比較扁,而且傾角還大,與黃道面存在一個17度的夾角),它的近日點甚至比海王星的近日點還要近,但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存在軌道共振,保證了冥王星運動的穩定性
  • 太陽系行星不增反減剩8顆 冥王星慘遭「降級」(圖)
    位居太陽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發現之日起地位就備受爭議。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冥王星終於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
  • 太陽系究竟有幾顆行星?
    太陽系中有多少行星?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我只是要提醒你,這是個富有爭議的話題。當你問太陽系有多少行星,是八大,十大還是更多的時候,有些人會相當暴躁。我能給你保證的是,我們再也不會回到九大行星的時代了。
  • 太陽系行星爭議塵埃落定
    太陽系行星爭議塵埃落定  :北京時間昨天晚上九點半,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行星定義的出臺中落下帷幕。今後,冥王星將不再是一顆行星,太陽系的行星只有8個。  經過了此前幾番激烈的討論與爭執,在昨天投票結束後,行星的定義變成這樣:必須是一個圍繞太陽運轉的近似於球形的天體,並且已經清空了其軌道附近的區域。
  • 國際天文學大會召開 將討論太陽系行星資格標準
    國際天文學大會將為太陽系行星資格設門檻  冥王星可能被天文學家「開除」  來自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多名天文學家14日齊聚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為期12天的國際天文學大會,討論界定太陽系行星的標準,以及冥王星在太陽系行星家族的「資格」。
  • 為什麼冥王星又重新被視為行星了?
    什麼是行星?標準是什麼?我不確定,但我希望冥王星可以重新被歸類為行星,就像地球一樣,就像水星和其他小天體一樣。也許這源於兒時的童話:冥王星還在太陽系,一切都很好。正如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所言:冥王星在體積上更接近其他矮行星,如鳥神星和鬩神星。圖解:不同角度拍攝到的冥王星最清晰照片的拼接圖成為行星的三個標準: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決定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主要從三個方面做出了判斷:1.該星球必須繞著太陽轉;2.該星球軌道附近無碎片;3.該星球有足夠的引力形成圓軌道。
  • 冥王星遭裁員 9大行星成追憶
    冥王星遭裁員 9大行星成追憶  國際天文學大會通過行星新定義,確定太陽系只有8顆行星  太陽系行星開除冥王星的影響  多國再次掀起太空熱  無數自然書需要更新  天文館布展急待修改  佔星學可能受到衝擊  綜合新華社電 位居太陽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
  • 為什麼冥王星被踢出了太陽系大行星的行列?
    大叔記得自己在讀書的時候學習相關天文知識的時候,太陽系還有9大行星。從靠近太陽的距離來算,由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但是最近和小侄子討論之際,他告訴我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我不禁疑惑得滿臉問號:究竟是誰掉了隊?在小侄子清脆的童音裡,我找到了答案——冥王星被排除了。
  • 宇宙十大行星之最 這顆行星可能有生命
    然而,2006年的一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卻投票決定將冥王星降級,列入「矮行星」行列。  冥王星發現於1930年,是九大行星中離太陽平均距離最遠,質量最小的行星。科學家掌握的資料很有限,只知道它的質量約為月球的1/3,半徑為1400公裡,表面平均溫度不超過零下221攝氏度,其構成物質的平均密度約為每立方釐米2克。
  • 冥王星為什麼會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行星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冥王星的質量比水星小25倍,並且只比矮行星帶中最大的穀神星大9倍,而近年發現的一些大型柯伊伯帶天體雖然比冥王星要小(除了最近才被發現的鬩神星可能比冥王星還要大),但是都可能比穀神星要大(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賽德娜)。但是對於行星大小的評判標準是相對隨意的,無論是質量還是體積,比冥王星大或者小都是有著個人傾向的。
  • 「九大行星」是增是減今晚見分曉(圖)
    「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概念有可能廢止了。今天晚些時候,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代表大會將正式表決有關行星定義的決議草案,這份草案如獲通過,太陽系行星將擴充至12顆。
  • 之前太陽系不是有九大行星嗎,現在只剩下八個了?冥王星去哪了?
    我們曾經知道太陽系有九個行星,但現在為什麼只有八個?一個行星如何「消失」了?事實上,並沒有消失,而是被人為地除去了名字。冥王星是科學家在1930年發現的,後來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第九顆行星。然後,冥王星是如何被「踢出」太陽系的行星?
  • 冥王星的發現,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太陽系
    冥王星仍然是太陽系邊緣的一個奇葩。旅行者號的兩次任務都是在離開太陽系時錯過了這顆行星,但隨著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啟動,科學家們有了一種新的工具來觀察這顆行星。1990年,哈勃太空望遠鏡第一次拍攝到了這對行星的照片。與此同時,科學家們開始在太陽系的末端發現新的天體,現在稱其為柯伊伯帶。行星是什麼?如何定義?
  • 原來地球有這麼大啊-太陽系中的行星大小排序
    隨著更多信息的到來,我們對太陽系的某些理論必須改變以適應新的證據。今天,科學家們相信太陽系始於旋轉的氣體和塵埃雲。引力吸引力在其中心最終崩潰,形成了太陽。一些理論認為,年輕的太陽的能量開始將較輕的氣體顆粒推開,而更大,更固體的顆粒(例如灰塵)則保持更近的距離。
  • 2006年8月24日,冥王星驅逐 太陽系改為八大行星
    1992年首次發現「柯伊伯帶」(Kuiper Belt)以來,更多關於天文發現加劇了人們其行星資格的爭論. 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根據三個主要條件做出來開除冥王星的決定:    該天體須位於圍繞太陽的軌道之上;    該天體須有足夠大的質量來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hydrostatic equilibrium)的形狀(近於球形)。
  • 為什麼冥王星會被降級踢出行星之列?跟人類對行星的重新定義有關
    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在很早的天文學歷史中,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可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天文學知識中,太陽系九大行星的稱呼變為了八大行星,之所以如何,那是因為曾經的第九行星冥王星被降級踢出了行星之列。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冥王星會被降級踢出行星之列?
  • 太陽系真有第九大行星?
    新聞背景 國際著名雜誌《科學》與《自然》在進行2017年科學展望時,都把尋找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列入其中。那麼,這個問題是如何提出的?天文學家們又為此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2016年對於太陽系來說是繼「冥王星降級」後又一個行星紛爭的年份,剛好在10年前的2006年,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齊聚布拉格召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以投票的方式重新定義冥王星為矮行星。導致這一重大事件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麥克·布朗發現了比冥王星質量更大的鬩神星。因此至今仍有很多人視布朗為「冥王星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