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為了給行星一個明確的定義,於2006年在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制定了相關標準,而冥王星因為不符合行星定義,因此被降級為矮行星。(太陽系中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分為三種:行星、矮行星、太陽系小天體)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行星的定義:①圍繞太陽運轉;②擁有足夠大的質量,使其自身形狀要近似一個球體;③軌道附近不得存在比它質量更大的天體
而冥王星並不符合第三條要求,因其軌道特殊(比較扁,而且傾角還大,與黃道面存在一個17度的夾角),它的近日點甚至比海王星的近日點還要近,但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存在軌道共振,保證了冥王星運動的穩定性。對於只是不符合第三條規定的天體,且不是衛星的天體,我們就將其定義為矮行星,顯然冥王星必須得降級了。
實際上從1930年天文學家發現冥王星以來,它的爭議就一直存在,一開始估算它的質量是地球的數倍,但這個數值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不斷的被縮減,到了1978年,天文學家發現它的質量差不多只有月球的五分之一,但因為衛星卡戎的存在,天文學家們還是將其當做行星對待(實際上那時候人們對行星的定義是比較模糊的)
到了2005年,天文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了鬩神星,它的質量比冥王星還要大,這是導致冥王星被降低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按理說鬩神星也應該成為行星,但這也意味著將來太陽系內的行星數量將會越來越多。
最終天文學家們感到這件事不能再拖了,於是在2006年的第26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上制定了標準,冥王星因此被開除行星籍,成為了一顆矮行星,而太陽系內的行星數量至今就維持在了八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