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劉巍巍
「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玉器製造中心,連清代內務府造辦處都不得不仰仗蘇州玉工。
如今,蘇州集聚玉雕從業者10萬多人,數以千計的玉雕工作室「穿街過巷」,玉雕產值達數十億元,走出了一條別樣的非遺傳承路。
「蘇州玉雕技藝在產業中活化傳承,可以說迎來了最好的時代。但要真正恢復到歷史上的巔峰時刻,還需培育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其中,開拓創新。」蘇州玉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曦說。
2019年4月19日,第十一屆中國「子岡杯」玉雕精品展在蘇州市開展 楊磊/攝
空飄細雅蘇作工
遊走蘇州古城區,時不時就能遇見一個玉器店。尤其是到了十全街一帶,更是三兩步便可「撞」上一間。推門而入,玲瓏奇巧、精緻溫潤的大小玉器琳琅滿目。如果運氣好,還會碰上店裡的玉雕師傅正在創作。璞玉在玉雕師的手中慢慢有了形狀、有了靈氣,泛起柔光……這個過程何嘗不是一種美的享受。
蘇州並非盛產玉石的地區,緣何玉器集聚?
「這便是蘇州傳承千年的玉雕工藝魅力。」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協會會長陳健說,蘇州因玉石雕刻的高超技藝,自古便是玉雕繁盛之地。考古發掘證明,六七千年前蘇州地域已有玉石雕刻品出現。及至春秋時期,吳國玉工造出鸚鵡首拱形玉飾和雙系拱形起脊玉飾,顯示了高超的技藝水平。
玉不琢,不成器。據宋代範成大所修《吳郡志》載:早在唐、五代時期,蘇州就有琢玉工場和知名藝人。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一書,更是盛讚蘇州玉工:「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至清代,天山南北交通無阻,玉材來源增多,玉器生產更加發展,至道光年間進入全盛期。
「當時從專諸巷、天庫前、周王弄,到王樞密巷、石塔巷、回龍閣,幾乎比戶可聞沙沙的琢玉聲。據統計全城有200多家琢玉工場,藝人近千人。」陳健說,明清時期,蘇州玉工人才輩出,賀四、劉諗、王小溪、陸子岡等均憑琢玉技藝名震京師,飲譽天下。
「尤其是陸子岡,不僅玉雕技藝玲瓏奇巧,還首創詩書畫印入玉設計,再造了蘇作玉雕的風格。」陳健說,據《蘇州府志》載:「陸子岡,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瓏奇巧,花莖如毫髮。」
記者採訪了解到,蘇州玉雕具有空、飄、細、雅的技藝特點。空,指虛實相稱,疏密得當,使人不覺繁瑣而有空靈之感;飄,乃造型生動,線條流暢,使人不覺呆滯而有飄逸之想;細,是琢磨工細,構思精巧,使人不覺粗獷而有巧奪天工之嘆;雅,謂詩書畫印入玉,提升了玉器的藝術層次。
清代乾隆年間,宮廷專設造辦處琢玉坊,多次召集蘇州玉工赴京製作玉器。乾隆御製詩文集中曾寫下大量讚美蘇州玉工的詩篇,「專諸巷中多妙手,琢磨無事太璞剖」等名句流傳至今。
2019年4月29日,玉雕匠人在工作室裡創作 楊磊/攝
別樣傳承復榮光
多位老玉雕匠人告訴記者,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蘇州在全國玉雕界仍具有很大影響力。在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蘇州玉雕依託原有的技術及加工力量,主要仿製中國歷史上不同風格的作品,以花鳥、爐瓶、人物、山子雕為主要品種。其特徵是在雕刻工藝上沿用蘇州明清時期傳統技法,缺少時代感,產品主要銷往海外。
改革開放後,一些優秀技術人才在國有企業待遇不高,紛紛離廠,成立自己的工作間,使得蘇州原有的整體玉雕力量變得渙散。在2009年以前的數年裡,蘇州玉雕界基本不參與全國活動,對外交流也較少,從業人員銳減。
「上世紀八十年代,海派玉雕遠遠超越蘇州玉雕,無論在設計還是雕刻功力上,都是蘇州無法企及的。」楊曦還記得,自己技校畢業後進入蘇州玉雕廠沒多久,獲得了一次去上海玉雕廠學習的機會。「第一次站在上海的車間裡,突然有一種井底之蛙的感覺,原來玉雕還能長成這樣。」
1992年,楊曦和很多同行一樣,離開玉雕廠開始自主創業。受當時大環境影響,他依舊走仿古路線。但隨著市場上仿古玉雕越來越多,蘇州玉雕遇到了發展瓶頸。
「蘇州玉雕是時候創新了,我們要擁有屬於這個時代的玉雕。」一位臺灣客戶的建議和楊曦的念頭不謀而合。於是,應用自身紮實的西洋美術功底和藝術修養,楊曦改變傳統的人物雕刻、工筆畫法風格,用虛化和簡約的設計手法表達實體,創造了「虛實結合、簡化具象」的創作新思路,在玉雕界樹立了自己的風格。
事實上,不光是楊曦,隨著市場審美取向的變化,整個蘇州玉雕界都在謀劃轉型。2008年,蘇州玉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復興曙光乍現。
「應該說,蘇州玉雕的傳承之路有別於許多非遺項目,它是由市場主導的。」陳健說,這一別樣的傳承路徑,最直觀的表現便是蘇州玉雕開始活躍起來,對外交流增多,在頻繁交流和持續探索中增強品質,擴大影響力。
2008年,由陳健主導的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協會成立,並於2009年開始舉辦玉石文化節,2011年又創設每年一次的中國玉石雕刻「陸子岡杯」精品展。「通過一系列交流活動,宣傳了蘇州玉文化,傳承了蘇作玉雕藝術,助力了蘇州玉雕出精品、出人才。」陳健說。
在各方努力下,近十年來蘇州玉雕推陳出新,一大批玉雕人才快速成長。他們不僅傳承了蘇作特點,還融入創新元素,形成「新蘇作」風格。
蘇州,開始重新進入我國玉雕界「C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玉雕從業者、創業者在這裡集聚,蘇州古城內十全街、相王弄一帶,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玉雕集聚之地,園林路、齊門路成為蘇州玉雕工作室的品牌街。
繼往開來路漫漫
在外界看來,這無疑是蘇州玉雕最好的時代。然而,蘇州玉雕技藝的傳承人們,卻沒有這麼樂觀。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瞿利軍是70後,18歲開始接觸玉雕。「現在的環境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節奏快,一個風格、一個類型的生命力和消費周期,往往只有一年。」瞿利軍說,這是對當下玉雕技藝傳承人最大的挑戰,因為要不斷創新和攀登,壓力不可謂不大。
對此,楊曦也有同感。「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工藝變化,而是要有思想、悟性、功底和探索精神。」楊曦說,當下就玉雕技藝本身來說,許多年輕從業者還只是停留在生產階段,談不上玉雕創作,更談不上創新。「要培養一個令自己滿意的徒弟,真的很難。」
玉雕作品,可以容納繪畫、雕塑、書法、石刻、當代抽象藝術等多種藝術門類。在玉石資源極為寶貴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精工巧作,塑造獨特的藝術品,是當代玉雕人必須面對的挑戰,而這需要跨界合作和培養複合型人才。
「傳統玉雕人才培養大多採用學徒制,雕刻材質、手法和設計題材也大多一脈相承,這和需要突破傳統、貼合時代的玉雕發展趨勢是不相適應的。」陳健說,時代呼喚的是既懂技藝、又懂設計的複合型人才。
為此,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協會近年嘗試與美術學會、教育部門合作,舉辦「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高級工藝美術師」培訓班,幫助玉雕手工藝人拓展審美視野、提升繪畫能力。同時,吸引已經具備美術和設計功底的人才走進玉雕行業,讓他們了解玉、喜歡玉,從而加入這一非遺技藝的傳承隊伍。
玉雕傳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