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代」的養老焦慮:奮鬥一輩子卻晚景悽慘

2021-01-08 搜狐網

  剛剛過去的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敬老節日,關於養老的話題再度受到關注。對於年輕人來說,如何養老似乎還是一個很遙遠的問題,但近日網上流傳的「500萬不夠80後養老」一說,引發了他們的「養老焦慮」。「獨一代」在感受到贍養老人壓力的同時,開始焦慮自己的未來:二三十年後,如何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子女是否會承擔更大的養老壓力?

  「再生一個吧」

  中國最早的一批獨生子女已過而立之年,孩子大都已開始蹣跚學步,父母也開始集體步入老齡。在這種「421」的家庭結構中,負擔最重的就是「雙獨」夫妻。身處重重壓力中,一些年輕夫妻也開始考慮自己將來的養老問題以及孩子的養老負擔。

  「我們現在只要負擔4位老人,將來我們的孩子卻可能要負擔12位老人。」31歲的李瑞是4歲孩子的媽媽,正計劃生第二個孩子。她坦承「雙獨」面臨的雙方父母養老問題和自身養老問題,的確是生二胎的動機之一。

  李瑞給記者列了個表格:將來兒子需要照顧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6位老人,如果兒子的結婚對象也是這樣的情況,那麼他們需要承擔12位老人的養老或醫療問題。「將來我們都老了,不管是誰生病了,他都不可能不管。老年人本來就容易生病,今天這個病,明天那個病,他怎麼管得過來呢」。

  「兒子如果有個兄弟姐妹,將來也會大大減輕負擔。當然更多的是希望兩個孩子可以做個伴,對成長也更有利。」和李瑞有一樣想法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但真正付諸實施的卻不多,多數「雙獨」家庭會因為經濟壓力等原因放棄生二胎。

  前段時間家裡發生的一件事情更加堅定了李瑞的想法。「我和老公都出差,我公公生病,一開始沒去醫院,結果嚴重了,我婆婆直接叫了120。」幸虧搶救及時沒有大礙,但此事讓她很是後怕,「如果有個兄弟姐妹,至少一個人不在的時候,還有另一個能照顧父母」。

  李瑞表示雖然目前的壓力會增大不少,但還是更願意做長遠打算,「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再生一個吧」。

  「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26歲的河北姑娘安然在北京一國企做行政,收入不算高但工作穩定,社保也是按規繳納。不過她仍從不算高的工資中擠出一部分,為自己購買了商業養老保險。

  「父親的去世對我的打擊非常大。」這麼年輕就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安然表示跟家庭變故確有很大關係,「母親的退休金非常低,父母的生活一直靠父親的退休金,雖說生活水平不算很好,但起碼豐衣足食。父親走後母親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我了」。

  「我現在壓力非常大,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這仿佛讓我看到了我的未來。」安然說,以前一直以為在國企工作就算捧了個「金飯碗」,以後退休養老也不用愁,現在才知道在通脹的作用下,將來那點養老金也許根本維持不了基本生活,「一旦退休可能很悲慘」。

  資深壽險規劃經理張蘭榮告訴記者,這兩年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80後」明顯增多,他們大都有穩定的工作,生活水平也較高,因為擔心自己退休後生活質量嚴重下降,被迫做出這樣的規劃。

  據媒體報導,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80後」受訪者對養老保障心存擔憂,對養老保險保障的關注度甚至高於四五十歲的人群。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令年輕人提前進入了「養老焦慮」,一些人開始提前為退休生活做規劃。

  除了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安然現在也在學習理財知識,「將來結婚以後,我一定會提前做好理財規劃,為養老留出一隻『籃子』,保證退休以後的生活水平不下降」。

  清華大學養老研究所副所長曹峰也曾指出,研究表明2050年中國社會將進入一個「深度老齡化」的社會,當前的「80後」、「90後」正是未來老齡化社會的主體,因此,年輕人需要從現在開始為自己的將來積累必要的養老金,並做出明確的養老規劃。

  「回到父母身邊」

  2年前,在「逃離北上廣」的大潮中,陳江離開北京,回到他的家鄉,湖北的一座小城市。在父母的幫助下,他開了一家小公司,然後按部就班地相親、結婚、生孩子。

  「我是獨子,父母不願意跟我來北京,我也不希望自己將來孤獨一人。」陳江說很慶幸自己當年的選擇,雖然離開了大都市的繁華,也遠離了最初的夢想,卻能天天享受天倫之樂。

  「說起來慚愧,我剛回來的時候只能『啃老』。父母的退休金其實完全夠他們生活,還有多餘,所以他們並不指望我賺錢給他們養老,而是希望我能在他們跟前,多陪陪他們。」

  很多「獨一代」的父母坦言仍嚮往兒孫繞膝的生活。對於父輩來說,好的生活條件未必是他們最需要的。老人最害怕的是孤獨,最渴望的是精神上的陪伴。

  古人云「父母在不遠遊」,但是在外地打拼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很多父母都成為「空巢老人」。近年來,「空巢老人」因患病或意外死亡無人知曉的新聞屢見報端。「我不希望將來出現這樣的事情再後悔,所以選擇回到父母身邊。」陳江說。

  「我家的親戚都在這座城市生活,雖然我是獨子,但起碼還有表兄妹、堂兄妹,將來老了大家還能互相有個照應,生活也不會孤獨。」陳江說,不希望自己在外面奮鬥一輩子卻晚景悽慘。 (摘自《半月談》)

相關焦點

  • 魯迅玩伴「閏土」晚景悽慘,與魯迅同年去世,孫子靠魯迅發家致富
    歷史上真正的他一生受盡苦難,晚景十分悽慘,巧合的是他還和魯迅同年去世,而他的後代靠著為魯迅工作發家致富。中年的「閏土」失去了少年的活潑晚景悽涼事事休即便阿水和魯迅的友誼十分牢固,但也無法衝破封建社會的枷鎖。後來的兩人漸漸減少了聯繫,而阿水在父親去世之後就承擔起了養家的重任。
  • 真正晚景悽涼的人,有以下幾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很多家長之所以會那麼熱衷於催著男人女人早點結婚早點生孩子,無非也就是在擔心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孤苦伶仃,等到身為父母的他們去世之後,他們的孩子或許會變得晚景悽涼。但事實上,並非不結婚沒孩子的人一定會晚景悽涼,也並非結婚生孩子的人一定會晚年幸福。真正晚景悽涼的人,有以下幾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一、窮困潦倒。
  • 一個人晚年的三個「護身符」,擁有就是福氣,丟了,晚景悽涼
    安享晚年其實是很困難的事情,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總是悔吝者各種各樣的問題,金錢,孤單,還有疾病,這些都讓我們變得焦慮和不安。但是,要知道,一個人晚年的三個「護身符」,擁有就是福氣,丟了,晚景悽涼。一.落腳之地「家事避風港灣,有家才有幸福。」
  • 這三種人,註定晚景悽涼,別不信
    然而,人生不過百年,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男人年輕時造的惡因太多,終會導致老年的時候,自食惡果,晚景悽涼。現實生活中,以下這三種人,他們年輕時,沒有善待自己身邊的人,沒有善待自己的未來,才給自己的晚年埋下了最大的隱患。年輕時,不善待自己的妻兒,到老了自己吃苦。
  • 前南斯拉夫總統狄托遺孀離世 晚景悽慘
    當過將近30年第一夫人的約婉卡晚景悽慘,此前已被世人遺忘。  貝爾格勒急救醫院負責人朗卡亞表示,約婉卡20日死於心力衰竭。美聯社稱,約婉卡自從今年8月底一直因病住院。  據英國路透社20日報導,約婉卡1924年生於利卡(今屬克羅埃西亞),17歲時,她加入遊擊隊,投身抗擊德國入侵者的戰爭。戰後,約婉卡當上狄托的私人秘書,並在1952年成為年長她32歲的狄托的第三任妻子。
  • 人到六十,要避免晚景悽涼
    一晃人就會步入老年,六十也許就是人生的分水嶺,人到六十,生命之舟行駛到一個平穩的港灣,就要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了,老年了,奮鬥了一輩子,該享清福了,這個時候如果落得個晚景悽涼,就很不好了,那麼,怎麼才能避免如此的結果呢?
  • 面相學:這四種面相的女人紅顏薄命,婚姻難以圓滿,晚景悽涼!
    面相學:這四種面相的女人紅顏薄命,婚姻難以圓滿,晚景悽涼!第一種,印堂有坑印堂又稱「命宮」。是面相學裡最重要的一個細節。印堂應乾淨飽滿,如有任何惡痣惡紋都是大不吉的現象。而且為人小氣,雖然貪心但是眼高手低,以後會嫁給一個比自己更沒出息的男人,一家子越過越悽慘,一生操勞,碌碌無為。第二種,嘴角內陷一個女人結婚以後的運勢變化可以從她的嘴角看出來。嘴角上揚的女人大方自信,做事做人很有一套;嘴角下壓的女人擅長怨天尤人,自己不願意努力,還總是抱怨身邊的人沒能給她創造財富。
  • 80歲老人的感悟:趁早明白這三個道理,才能避免晚景悽涼!
    所以說,到了晚年,我們如果想生活得幸福和平穩,那麼,我們就一定要藉助外物的幫忙,這個外物,可能是拐杖,也可能是在我們身邊照顧我們的親人,而我們要能處理好與身邊親人的關係,才能夠避免晚景悽涼,老無所依。所以說,人老了,不能太固執,要學會聽話,才能避免讓人厭惡、晚景悽涼。第二個道理:人老了,不能糊塗,要明白誰真心對你好。老人說,人老了,該糊塗時要糊塗,該不糊塗時,堅決不能糊塗,要明白誰真心對你好。
  • 「人到六十,晚景悽涼」:若在這四件事上不能避免,一定晚景悽涼
    所以,文字覺得,「人到六十,晚景悽涼」:若在這四件事上不能避免,一定晚景悽涼。那麼,文字覺得的這四件事,究竟是指什麼呢?◆第一件事:負債纍纍。人到六十,我們已經退休了。在這樣的一個年齡,往後餘生的一切都是態度決定的:我們的思想,它們會成為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語言,會成為我們的行動;我們的行動,會成為我們的習慣;我們的習慣,會成為我們的性格;我們的性格,它會成為我們的命運。
  • 人到晚年,用錢養老和子女養老,哪個更靠譜?4個老人的話很現實
    導語: 如果人可以一輩子年輕,自己永遠都能跑能跳,那或許永遠都不用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但事實是,人不可能永遠年輕,人總會老去。人到晚年,就不得不面對自己的養老問題,有些老人,對兒女不信任,只信任錢,所以他們把私房錢攢著,決心靠錢養老,有些老年人只重視感情,他們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兒女身上 ,那麼人到晚年,用錢養老和子女養老,哪個更靠譜?周女士,60歲。 人心都是不靠譜的,指望人心只會讓自己失望,雖然我有兒女,雖然我和兒女的感情也算融洽,但我沒指望兒女養老,我一直都是靠自己存錢來養老的。
  • 如何看清自己心中的恐懼和焦慮呢?
    原因就在於:當你感覺到外部環境的威脅,就會焦慮,越焦慮,越強化威脅,更焦慮;然後就更恐懼失去控制感,抓住已有的應對方式不放手(心理舒適區)。那麼如何看清自己心中的恐懼和焦慮呢?有時,我覺得改變很簡單。我吝嗇,就改變自己的行為去選擇好的、貴的;自私,就去做一些有意義的、公益的事情,或更愛身邊的一些人。這種有意識的改變,我發現很難,因為會反彈。
  • 男人一個女兒,突然不想奮鬥了,不知道奮鬥下去是為了什麼
    ——曹雪芹《枉凝眉》 認識一個做建材的老闆,他很努力賺錢,資產幾個億應該是有的,第一胎生了一個女兒,後面想要個兒子,然後做人工授精成功了,可是好景不長,孩子幾歲得了什麼病夭折了,再想去做人工,女方不同意了,做過人工的應該知道,這個過程很痛苦,有次和人有矛盾,人家酸他,你一個女兒,你賺那麼多幹嘛,老闆瞬間沉默了,突然說不想奮鬥了,不知道奮鬥下去為了什麼,就這樣只有一個女兒
  • 真正晚景悽涼的人,有這幾個特徵
    真正一生幸福的人,是年輕的時候努力賺錢,為了理想而奮鬥,到了老年,可以享受年輕時候的成果,過得衣食無憂,家庭很溫暖,病了有人管,有人陪。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很多人到了老年,落得晚景悽涼的結局,孤苦無依,就像一棵冬天的樹,看起來都不寒而慄。真正晚景悽涼的人,有以下幾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1.弄丟了自己的愛人,越老越孤獨。
  • 成都市最美養老護理員、十佳養老護理員出爐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養老護理員作為新興職業,也伴隨這一態勢呈現出需求大於供給的總趨勢。因此,養老護理服務人才培養事關養老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 區別於以往人們對它「就是個保姆」的局限認識,如今,這一職業不僅需要高超的專業技能,更要缺一不可的愛心、耐心與細心。
  • 養老要趁早?自然陽光毅百分軟糖助力年輕人養出健康!
    日前,日本大叔存一億日元(約646萬元人民幣)養老的視頻火遍全網,也引發了大家的思考——在中國,多少錢才夠養老?粗略的從日常生活、健康養生、疾病管理和娛樂社交來計算,需要準備百萬元以備養老。一時間,養老焦慮成為社會熱議話題。下面就與自然陽光一起了解詳情。年輕人充滿養老焦慮,一方面是因為人口老齡化到來。
  • 晚年無兒無女的,一般有四種人,但只有最後一種會晚景悽涼
    過去我們總認為,人這一輩子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晚年時兒女繞膝,是最大的幸福。  答案有四種,但只有最後一種會晚景悽涼。可這個世界上並不是人人都這樣想,相較於有一個完整的婚姻,可能許多人更願意從事業中成就自己,因此他們選擇不婚,一輩子無兒無女,也依舊過得很自在。
  • 人過五十,再有本事也要留住「四種感情」,避免晚景悽涼
    人過五十,再有本事也要留住「四種感情」,避免晚景悽涼。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可是,一個人光有錢,但是沒有「情」,老了,多半會孤苦無依,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一個人,年紀越大,家庭越其樂融融,朋友圈越溫暖,才是安度晚年的徵兆。
  • 湖北加快布局養老產業 九成老人明年可在家門口養老
    昨日開幕的政協湖北省十一屆二次會議上,養老問題成為眾多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    讓老人在家門口體面養老    全省建成千餘居家養老中心    昨日,81歲高齡的胡蘭田老人,正愜意地在花橋街育才居家養老中心下棋。每天,有一百多名像他這樣的老人,在愜意中忘記時間的消逝。
  • 人到四十,別丟了這三個「護身符」,才能避免晚景悽涼
    一個過來人告訴我,人到四十,要注意不要弄丟了這三個「護身符」,才能避免晚景悽涼啊。那麼,這個過來人說的「護身符」,究竟是指什麼東西呢?02第一個「護身符」:我們的身體健康。過來人說,人到四十,我們已經開始人到中年了。這時候,我們已經成為家庭的頂梁柱,我們的肩膀上,承擔著更多的家庭重任。
  • 「醜娘」張少華,演了一輩子苦情戲,現實比戲裡更加苦情
    在戲裡的張少華老師,一輩子飾演的都是苦情的角色,現實生活中,她的生活也一樣苦情。她能將角色刻畫得如此成功,大概和她的經歷也分不開。張少華最近出現在大眾視野是在一段視頻裡,視頻中她住在極其簡陋的房子裡,還是當年單位分發的房子,只有40平米。家裡的陳設也十分簡陋。在視頻裡,張少華老師做在鐵藝床上,對著鏡頭比「耶」的手勢,笑容中透露著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