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敬老節日,關於養老的話題再度受到關注。對於年輕人來說,如何養老似乎還是一個很遙遠的問題,但近日網上流傳的「500萬不夠80後養老」一說,引發了他們的「養老焦慮」。「獨一代」在感受到贍養老人壓力的同時,開始焦慮自己的未來:二三十年後,如何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子女是否會承擔更大的養老壓力?
「再生一個吧」
中國最早的一批獨生子女已過而立之年,孩子大都已開始蹣跚學步,父母也開始集體步入老齡。在這種「421」的家庭結構中,負擔最重的就是「雙獨」夫妻。身處重重壓力中,一些年輕夫妻也開始考慮自己將來的養老問題以及孩子的養老負擔。
「我們現在只要負擔4位老人,將來我們的孩子卻可能要負擔12位老人。」31歲的李瑞是4歲孩子的媽媽,正計劃生第二個孩子。她坦承「雙獨」面臨的雙方父母養老問題和自身養老問題,的確是生二胎的動機之一。
李瑞給記者列了個表格:將來兒子需要照顧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6位老人,如果兒子的結婚對象也是這樣的情況,那麼他們需要承擔12位老人的養老或醫療問題。「將來我們都老了,不管是誰生病了,他都不可能不管。老年人本來就容易生病,今天這個病,明天那個病,他怎麼管得過來呢」。
「兒子如果有個兄弟姐妹,將來也會大大減輕負擔。當然更多的是希望兩個孩子可以做個伴,對成長也更有利。」和李瑞有一樣想法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但真正付諸實施的卻不多,多數「雙獨」家庭會因為經濟壓力等原因放棄生二胎。
前段時間家裡發生的一件事情更加堅定了李瑞的想法。「我和老公都出差,我公公生病,一開始沒去醫院,結果嚴重了,我婆婆直接叫了120。」幸虧搶救及時沒有大礙,但此事讓她很是後怕,「如果有個兄弟姐妹,至少一個人不在的時候,還有另一個能照顧父母」。
李瑞表示雖然目前的壓力會增大不少,但還是更願意做長遠打算,「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再生一個吧」。
「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26歲的河北姑娘安然在北京一國企做行政,收入不算高但工作穩定,社保也是按規繳納。不過她仍從不算高的工資中擠出一部分,為自己購買了商業養老保險。
「父親的去世對我的打擊非常大。」這麼年輕就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安然表示跟家庭變故確有很大關係,「母親的退休金非常低,父母的生活一直靠父親的退休金,雖說生活水平不算很好,但起碼豐衣足食。父親走後母親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我了」。
「我現在壓力非常大,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這仿佛讓我看到了我的未來。」安然說,以前一直以為在國企工作就算捧了個「金飯碗」,以後退休養老也不用愁,現在才知道在通脹的作用下,將來那點養老金也許根本維持不了基本生活,「一旦退休可能很悲慘」。
資深壽險規劃經理張蘭榮告訴記者,這兩年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80後」明顯增多,他們大都有穩定的工作,生活水平也較高,因為擔心自己退休後生活質量嚴重下降,被迫做出這樣的規劃。
據媒體報導,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80後」受訪者對養老保障心存擔憂,對養老保險保障的關注度甚至高於四五十歲的人群。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令年輕人提前進入了「養老焦慮」,一些人開始提前為退休生活做規劃。
除了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安然現在也在學習理財知識,「將來結婚以後,我一定會提前做好理財規劃,為養老留出一隻『籃子』,保證退休以後的生活水平不下降」。
清華大學養老研究所副所長曹峰也曾指出,研究表明2050年中國社會將進入一個「深度老齡化」的社會,當前的「80後」、「90後」正是未來老齡化社會的主體,因此,年輕人需要從現在開始為自己的將來積累必要的養老金,並做出明確的養老規劃。
「回到父母身邊」
2年前,在「逃離北上廣」的大潮中,陳江離開北京,回到他的家鄉,湖北的一座小城市。在父母的幫助下,他開了一家小公司,然後按部就班地相親、結婚、生孩子。
「我是獨子,父母不願意跟我來北京,我也不希望自己將來孤獨一人。」陳江說很慶幸自己當年的選擇,雖然離開了大都市的繁華,也遠離了最初的夢想,卻能天天享受天倫之樂。
「說起來慚愧,我剛回來的時候只能『啃老』。父母的退休金其實完全夠他們生活,還有多餘,所以他們並不指望我賺錢給他們養老,而是希望我能在他們跟前,多陪陪他們。」
很多「獨一代」的父母坦言仍嚮往兒孫繞膝的生活。對於父輩來說,好的生活條件未必是他們最需要的。老人最害怕的是孤獨,最渴望的是精神上的陪伴。
古人云「父母在不遠遊」,但是在外地打拼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很多父母都成為「空巢老人」。近年來,「空巢老人」因患病或意外死亡無人知曉的新聞屢見報端。「我不希望將來出現這樣的事情再後悔,所以選擇回到父母身邊。」陳江說。
「我家的親戚都在這座城市生活,雖然我是獨子,但起碼還有表兄妹、堂兄妹,將來老了大家還能互相有個照應,生活也不會孤獨。」陳江說,不希望自己在外面奮鬥一輩子卻晚景悽慘。 (摘自《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