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加快布局養老產業 九成老人明年可在家門口養老

2021-01-14 華夏經緯網

圖為:養老問題成為很多人關心的話題 (記者鄒斌攝)

    楚天金報訊(記者戴輝 方歷嬌 通訊員周鋼 袁永華 張家祥 魏丹)

    編者按:面對人口老齡化,您是否想過明天去哪養老的問題;中央決定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政策,您是否動過生二胎的念頭……每一年的全省「兩會」上,民生問題都備受關注。今天起,本報開闢民生專版,為讀者朋友傳遞會場上代表、委員們所關心的熱點話題,也歡迎讀者就您關心的熱點進行點採。

    時間催人老。今日湖北,迅猛的銀髮浪潮衝擊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我們都將老去,就像時間的流逝。我們都將白髮蒼蒼,內心仍若夕陽的燦爛。昨日開幕的政協湖北省十一屆二次會議上,養老問題成為眾多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

    讓老人在家門口體面養老

    全省建成千餘居家養老中心

    昨日,81歲高齡的胡蘭田老人,正愜意地在花橋街育才居家養老中心下棋。每天,有一百多名像他這樣的老人,在愜意中忘記時間的消逝。

    同樣的情形還出現在武昌東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記者昨日在此看到,該中心有千餘平方米,健身室、電子閱覽室、日間休息室、心理諮詢室、助老餐廳等一應俱全。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居家養老服務覆蓋東亭社區、徐東路社區和濱湖社區。「老年人白天免費在這裡活動。每天花5元錢就有午餐吃,還有休息室可以午睡。」

    68歲的徐東路社區居民劉翠莉每天都要搭車來這裡。「看看報紙,還可以健身,和老年朋友一起聊天,日子過得很充實。」劉婆婆對記者說。「現在武漢有兩百多家這樣的居家養老中心,形成了一個『沒有圍牆的養老院』,讓老人在家門口體面養老,今天是他們,明天就會是我們。」武漢市民政局副局長劉友華對記者說。

    劉友華說,在日本最提倡就近養老,即一碗湯距離(指親人之間的距離不近不遠,煲好湯送去後剛好不燙又不涼)最好。武漢市市長唐良智近日在調研武漢居家養老時感慨,養老千好萬好不如「孫子療法」,能在家門口養老,每天膝下弄孫,是對老人最好的慰藉。

    然而,我省老齡化形勢嚴峻。以武漢為例,截至2012年底,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90萬,佔總戶籍人口總量的11%。

    來自省民政廳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省共建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1450個,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1992個,擁有日間照料床位1萬多張,我省力爭在2015年實現九成以上老人在家門口養老。

    滿足失能老人養老所需

    武漢將在社區建300個養老院

    張菊香是武昌區黃鶴樓街的一位76歲老人,丈夫十幾年前去世,因腿部骨折,老人總覺得給忙於工作的孩子們拖了後腿。

    工作了一輩子,老人心裡也期盼著夕陽紅。「如果家門口有個福利院就好了,我住進去,有人照顧,孩子們上班也不會分心,這樣該多好呀!」張婆婆昨日對記者說。

    記者從武漢市民政局了解到,作為今年政府為民辦的十件實事之一,武漢將在社區建設300多個小型養老院,床位在100張以內,地點建在居民區,專門為殘疾、癱瘓等失能老人養老所需。

    剛頒布的《武漢市養老設施空間布局規劃》按照中心城區人均不少於0.17平方米(國家規定是0.1)、新城區人均不少於0.22平方米的標準,編制了各類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坐標」和用地控線。這意味著,今後武漢新建的小區將有數百至千餘平方米的地方專為養老所用,而老舊社區也將由政府購買一定面積的房屋作為養老專用。

    居能安身病可醫治

    首創養醫結合模式助「老有所醫」

    一個人步入老年後,病痛如影隨形。

    武昌陽光福利院是武漢第一個提出養醫結合的福利院。

    今年79歲的吳靜婆婆入住陽光福利院後,因為嚴重的糖尿病和偏癱而常年臥床不起,來到福利院時,背上長滿了大大小小褥瘡6個,孩子們把她送進福利院臨終關懷。

    福利院院長張元為老人制訂了精心的護理計劃:兩小時為老人翻一次身,擦拭身體,先前所長的褥瘡除外敷藥物還及時清毒,並安排心理醫生勸慰老人,老人入院第二個月開始好轉,半年後,褥瘡全部消失。醫護人員又開始幫助老人開始學行走。一年後,吳婆婆雖然右邊中風沒有完全恢復,但可以依靠扶手站立,慢慢行走。「張元把我這個已經到鬼門關的人拽回來了。」昨日,吳婆婆開心地說。

    從2008年開始,湖北在全國首創養醫結合新模式,在福利院、在居家養老中心配套醫療機構,讓老人不僅快樂,而且健康養老。

    湖北省加快布局養老產業

    面對洶湧而來的銀髮浪潮,我省加快布局養老產業。

    去年,我省安排「以獎代補」資金3708萬元,資助各地城鄉社區居家養老建設,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服務。

    此外,武漢近年吸引社會資金40多億元進入養老服務領域,扶持了一批在全國具有影響的社會辦養老機構,如通過「民辦公助」方式建設的江漢區舒美老年公寓,以BOT模式建設的陽光城老年公寓,以「公建民營」方式建設的佛祖嶺陽光福利院等。

    去年,武漢對社會辦養老機構的一次性建設補貼標準為每張床位3000元,運營補貼標準為每月100元,對139家養老機構的1.6萬張床位辦理了意外傷害險。還首次在用地、稅費減免、供水、供電、供氣等六大類,22個項目上明確了扶持養老事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武漢、襄陽、荊州、宜昌、孝感、隨州等地,建立了政府為特困高齡老人購買養老服務的補貼制度,補貼標準一般為每人每月50-150元。

    大事記

    ●2012年12月,我省出臺《關於加快發展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力爭居家養老服務和為老服務信息系統基本覆蓋所有城市社區,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覆蓋50%以上的農村社區,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合理布局基本形成。

    ●2013年開始,武漢先後出臺《關於促進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快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社會辦福利機構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

    ●2014年初,武漢市正在制訂社區養老建設標準規範,社區養老機構是為滿足社區老年人就近提供集中居住、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和託管服務的非營利性、養護型中小養老機構。社區養老院主要為本區域內老人提供養老服務,優先接收失能、失智、低收入困難老人。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破題「養老難」 重慶智慧養老雲平臺明年上線
    張奶奶的結對志願者李春說,「只要用水超過0.01立方米,我就知道老人在家還很好,也就安心了。」智能水錶、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器,如今上海不少獨居老人正在被這「四小件」全方位守護。「我們之所以積極探索智慧養老,不僅是為了解決現實痛點,也希望讓老年人享受到科技進步的紅利。」
  • 廣州日報:養老地產不可急功近利
    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甘連舫強調了老年人健康養老,他建議有關部門對醫療旅遊、度假的服務體系進行頂層設計,「加快制定實施全國老年旅遊發展綱要和戰略規劃,既要給予養老產業在旅遊項目政策上的支持,又要嚴控以養老產業為名義的房地產開發」。
  • 《養老內參》 2020年11月23日
    id=454&aid=85404  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老齡化減速經濟是一種可預見的「灰犀牛」  在「十四五」及以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國發展有一系列需要克服的風險挑戰,存在於勞動力數量和素質、增長速度合理區間、養老保險可持續性、居民消費潛力、涉老產業發展等與人口均衡狀況相關的領域。
  • 這地兒的老人有福!事無巨細有人管 居家養老不操心
    近年來,全市將養老服務作為品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城鄉均等化原則統籌城鄉養老服務,讓每一位老人都收穫滿滿幸福感。 以柏士村為例,2018年完成撤村建居工作;2020年,為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柏士村正式掛牌更名為柏士社區。
  • 裕南街街道:家門口的養老服務,用愛播撒新時代敬老情
    破局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社區參與居民受益為社區老人贈送愛心老年保險,提供健康保障,一份保險,萬千愛心。 「剛開始接手居家養老這塊工作的時候,真的是困難重重:一方面老百姓的呼聲日益強烈,另一方面沒有可借鑑參考的成熟經驗,責任大,壓力大。」裕南街街道副主任李園說道。
  • 成都市最美養老護理員、十佳養老護理員出爐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養老護理員作為新興職業,也伴隨這一態勢呈現出需求大於供給的總趨勢。因此,養老護理服務人才培養事關養老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 區別於以往人們對它「就是個保姆」的局限認識,如今,這一職業不僅需要高超的專業技能,更要缺一不可的愛心、耐心與細心。
  • 孟曉蘇:「以房養老」利於為居民養老減少後顧之憂
    今天,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理事長、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匯力基金董事長孟曉蘇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以「完善養老改革 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保制度」為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孟曉蘇介紹,以房養老在國外有成熟的實踐。具體條件有兩個:第一,老人要有一套屬於他的或者他倆口子的產權房,產權房本身是抵押的,也沒有子女在上面有名分。第二,老人自願入保,保險公司根據評估公司評估的有效價值做保。
  • 老有所養 長沙如何探索全方位養老新路徑?
    機構養老全力推進醫養融合在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養護一區護理班長張利丹告訴記者,她今年38歲了,11年前來到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上班。科室現在有110個老人,失能失智的老人佔了多數。記者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隨著社會轉型發展及老齡化加快,當前的家庭結構也逐漸發生變化,呈現出小型化、空巢化的特點。家庭成員在家親自照料老人越來越困難,致使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老百姓期盼政府和社會加強養老公共服務和基礎保障的願望日益迫切。
  • 政治局會議指明2018年方向:健康養老九大關注、經濟工作六大重點值得期待!
    其次,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十九大明確發展養老產業,那就需要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未來,保障性的養老事業,將主要由政府負責,以公辦公營、公辦民營等方式來滿足,而市場化的養老產業,是滿足多層次養老需求的重要方式,所以,對於2018年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方向,市場化,和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將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 天心區打造養老綜合體,給足老人安全感
    除此之外,這棟臨街五層小樓,集養老長期照護、康復護理服務、居家上門服務和日間照料於一體,打造養老服務綜合體,讓老人在這裡享受一站式的放心服務。 打破先例,註冊湖南首家「護理院」
  • 「十佳養老護理員」感人故事 90後女孩看護老人如至親
    昨日,長沙「十佳養老護理員」和「優秀養老護理員」事跡報告會在市民政局舉行,十佳養老護理員之一、1990年出生的鄧利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鄧利就職於康乃馨老年呵護中心。她記得,有一次上晚班查房時,發現羅爺爺的房門鎖著,她只好拿鑰匙打開房門,「門剛打開,老人就扔出一碗菜來,直接扣到了我的頭上,我聞得到那是扣肉的味道,那些油膩膩的東西順著頭髮鑽進我的衣領裡……那一刻,我特別想哭。」
  • 長沙構建「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
    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 視頻|長沙「養老一條街」 百歲老人扎堆兒
    11月5日,在長沙天心區巴普護理院,百歲老人劉玉梅不記得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家住哪兒,但卻很關心自己美不美。護理員剛剛為她洗了澡,笑著回答她。多名百歲老人「扎堆」住在白沙井附近的長沙老城核心地帶,白沙路上一連5家品牌養老機構入駐。長沙有酒吧一條街、米粉一條街,是許多遊客和市民熱衷的打卡地。白沙路這一帶可謂長沙的「養老一條街」,營造了養老敬老的濃厚氛圍。
  • 《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3月20日起正式實施 以法治保障「大城養老...
    不會用智慧型手機,老人看病掛號、乘坐公交會有困難嗎?老人想去周邊城市養老,養老補貼會不會兩頭「踏空」?《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今年3月20日起將正式實施,老人們關心的這些話題在立法中都有所回應。推動養老補貼異地享受「上海是深度老齡化的城市,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也要考慮老人的習慣和特點,不要讓老人面對智能服務這麼為難、無助。」市人大法制委委員毛放建議,增加有關推進老年人信息交流無障礙建設,為老年人獲取信息及服務提供便利的規定。
  • 人到晚年,用錢養老和子女養老,哪個更靠譜?4個老人的話很現實
    人到晚年,就不得不面對自己的養老問題,有些老人,對兒女不信任,只信任錢,所以他們把私房錢攢著,決心靠錢養老,有些老年人只重視感情,他們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兒女身上 ,那麼人到晚年,用錢養老和子女養老,哪個更靠譜?周女士,60歲。 人心都是不靠譜的,指望人心只會讓自己失望,雖然我有兒女,雖然我和兒女的感情也算融洽,但我沒指望兒女養老,我一直都是靠自己存錢來養老的。
  • 澄城縣大力發展養老服務事業
    養老服務關係民生,情牽百姓。「十三五」期間,澄城縣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工作方針,積極推進「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讓更多老人老有所養。興辦公辦養老機構。
  • 2017年,農村養老保險調整了:國家幫養老,可以有!
    農村朋友們:你們有沒有買養老保險,老了以後如何養老?看著這個問題,小編愣怔了好一會兒,心情複雜又沉重。最近,老家播種的播種,榨油的榨油,農村的老人真的是忙壞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看著這些年逾花甲的老人還在田間地頭日曬風吹,讓人不禁想到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咱們的老一輩真的只能靠土地養老嗎?
  • ...家園老年社區服務中心探索居家養老新路:家門口養老晚年備受呵護
    社區探索居家養老新路子,讓老人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養老服務,令社區老人們的生活更有品質,享受放心、暖心、貼心的晚年生活。近日,記者在和平區勸業場街新疆路社區採訪時,看到了溫馨的一幕。90歲的社區獨居老人張志秋奶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她對記者說:「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和下午,社區都會給我們安排戲曲、交響樂、手工、舞蹈、書畫、合唱等文化藝術活動。像我這個歲數,已經去不了老年大學了。社區提供的文化藝術服務,讓我抬抬腳就能到,在家門口就能學到東西,還能交到好多朋友。我雖然獨居,但一點也不寂寞,社區已經成為我第二個家了,社工、老師和這些老夥伴都是我的家人。」
  • 北京:本科畢業從事養老行業最高三年可補貼6萬元
    北京養老人才培養新政明年實施,將崗位補貼與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掛鈎,並設立畢業生入職獎勵  本科畢業從事養老行業最高三年可補貼6萬元  《北京市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實施辦法》將從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
  • 成功的養老機構必須具備的三類人才
    當前養老人才資源配置不合理,專科畢業人才太少,很難滿足需求。目前最缺的仍是專業護理員。這家養老院目前入住老人170餘人,其中護理員35人。按國際1:3照護比例,專業護工缺口至少20人。 調查顯示,目前社工行業薪酬待遇普遍偏低,很難吸引和留住高端社工人才。以北京為例,醫院護士有豐富的臨床學習機會,職稱可掛靠在醫院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