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 11:31 |海寧日報
「大伯,我們又來給您理髮嘍。」近日,在海寧馬橋街道柏士社區的張張榮老人家中,護理人員正在為他提供每月一次的上門服務,包括測量血壓、洗頭理髮、護理指甲等。張張榮今年81歲,有高血壓,行動也不太利索,無法完成剃鬍須、剪指甲等細緻活。如今有了護理人員代為服務,老人生活無憂。
據悉,海寧現有60周歲以上老年人19.11萬人,如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近年來,全市將養老服務作為品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城鄉均等化原則統籌城鄉養老服務,讓每一位老人都收穫滿滿幸福感。
以柏士村為例,2018年完成撤村建居工作;2020年,為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柏士村正式掛牌更名為柏士社區。去年,柏士村又投入30餘萬元,將原先的黨群服務大廳場地重新設計、裝修,提檔升級為如今5A級的柏士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並委託專業社會組織,以服務項目菜單化形式提供集中照料和居家上門服務。
馬橋街道康頤養老文化服務站負責人蘇瓊介紹,為轄區內高齡、半失能老人提供護理服務時,有一份專門的清單,包含面部清潔、按摩、口腔清潔等16項服務項目,由護理對象自己或者家屬來挑選,滿足不同老人的需求。
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會定期上門走訪,為老人測量血壓,問問近況,排憂解難。「朱大伯,血壓量出來還是挺高的,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比較好。」居住在柏士花苑的朱呂松,今年86歲,患有高血壓,一直不太穩定,走訪人員為他測量血壓後如此建議。
「我們會根據老人的生理狀況、情緒狀況、家庭支持等維度,將服務對象細分為『重點關注、定期探訪、活力老人』三大群體,建立紅、黃、綠三色『一人一檔』服務檔案。」蘇瓊介紹,在檔案中,記者看到,紅色代表每月需2次及以上上門探訪;黃色代表需每月2次上門探訪;綠色則代表「活力老人」,可邀請參加活動,每月1次上門探訪。
據統計,2019年至今,柏士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員共上門護理200餘人次,上門探訪1100餘人次,助餐服務9100餘人,上門建檔(60周歲以上老年人)1115人,覆蓋率100%。馬橋街道社會事務辦副主任呂鳳燕說,希望轄區內的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與城市無差別的居家養老服務,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學。
「把樹葉當材料做成一條小金魚,是不是很有趣?」現在每天一過午飯時間,柏士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就熱鬧起來,工作人員帶著老人們玩一些適老化遊戲——樹葉貼畫等。姚連松老人今年83歲了,但身體還算硬朗,每周二三四他都會來到照料中心,玩遊戲、看電視、聽戲曲。他告訴記者,以前自己只能一人閒在家,現在有了照料中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這裡環境氛圍特別好,呆著很舒服。」
據悉,佔地500多平方米的柏士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設有日託室、手工室、書法室等10多個功能室,共輻射社區周邊1000多名老年人,每天下午,這兒便是老人們歡聚的樂園。
而這僅僅是全市提升養老服務品質的縮影,這些年,海寧通過全局謀劃,不斷推進城鄉統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已建成212個村(社區)級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以及10個具備生活服務、康復護理、中短期託養、家庭支持服務等功能的鎮街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因地制宜設置綜合型、託養型、居家照護型、醫養結合型等4種模式,兩者都已實現城鄉社區全覆蓋。
同時,海寧在養老服務補貼應補盡補的基礎上,加大對經濟困難家庭老年人的養老服務保障力度。「針對失能老人護理難問題,實施長期護理服務項目,全市共有2300多名重度失能老人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對中度、半失能老人實施居家護理服務項目,委託專業社會組織開展上門護理服務。特別在為老助餐方面,我們實現了城鄉全覆蓋,為高齡、獨居、困難老年人等特惠對象日均配送量達到2500多份,70%以上助餐對象屬於老年人。」市民政局局長倪繼紅說。
據悉,接下來,海寧將持續推進城鄉養老一體化建設,尤其是在家院融合、康養醫養結合等方面再謀新篇,不斷提升老人獲得感、幸福感。
1605065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