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 長沙如何探索全方位養老新路徑?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總編輯調查 長沙觀察

視頻丨《總編輯調查:老有所養 長沙如何探索全方位養老新路徑》

「讓發展更有溫度,讓生活更有溫情,讓市民享受更有質感的幸福,是長沙孜孜以求的城市理想」。前不久,長沙連續13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在2020中國幸福城市論壇上,長沙的「幸福宣言」讓人心生溫暖。其中,讓百姓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就是提升市民幸福指數的一大源泉。

長沙,到底是如何探索全方位養老新路徑,如何構建起「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的呢?來看記者的調查。

社區養老

搭建15分鐘養老生活圈

冬季的長沙,寒冷、多雨。天心區裕南街道白沙路,依稀有趕路的行人迎著刺骨的寒風匆匆而過。

馬路旁的小巷裡,有網紅美食打卡地「東瓜山」,其實,有好多家頗具實力的養老機構在這裡扎堆,卻少有人知。記者走進最靠馬路邊的長沙天心巴普護理院,只見20多位老人聚在一樓大廳裡談天說地、打牌娛樂,一股熱騰騰其樂融融的氣息撲面而來,讓人全然感覺不到一絲冬季的溼冷。

圖為巴普護理院一樓老年人休閒娛樂廳

巴普護理院董事長文華告訴記者,巴普護理院是一家集養老院、護理院和居家上門服務「三位一體」的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在一樓休閒娛樂的都是家住附近的健康老人,如果有什麼小的病痛也可以在一樓診室看病開藥。樓上還有四層,共有80張床位,住的基本上是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或者是完全不能自理的高齡老人。

在4樓走廊上,記者遇見了今年96歲高齡的陶奶奶,雖然已是鮐背之年,但老人依舊聲音洪亮,只是聽力稍差、行動有些遲緩。因為家中兒孫實在沒有時間照顧她,才於半年前讓她住進了這家護理院。

圖為96歲高齡的陶奶奶向記者介紹她在巴普護理院的洗漱用品

陶奶奶笑呵呵地告訴記者,剛開始住進來還有點不習慣,但是現在已經完全適應了。因為在護理院,每天都有專職醫生來詢問自己的身體狀況,有專業護理員照料自己的洗漱和一日三餐,尤其是看到陶奶奶是江蘇人,護理院還特地為她準備了沒放辣椒的清淡菜品。陶奶奶說,自己家境還可以,所以每個月3650元的護理費並不算多。

陶奶奶的記憶力很好,她拉著記者的手高興地說:「護理院是真的對我們這些老人好!上周,護理院還專門給住在5樓的劉奶奶一起慶祝了百歲壽誕呢!」

圖為巴普護理院為劉玉梅老人慶祝百歲壽誕

巴普護理院董事長文華告訴記者,以前一直從事媒體職業的他是從5年前才涉足養老事業的。在中國,業內人士有著「9073」養老模式的說法。也就是說,國內的老年人90%由家庭自我照顧,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還有3%由專業機構代為照顧養老。正是看準了巨大的養老市場,他才創辦了目前我省第一家醫療性「醫養結合」護理機構。在這裡,不僅實現了「居家護理——社區護理——機構護理」三點互聯互通,還能有針對性地向老年群體提供「一站式」服務,內容涵蓋家庭康復、社區養護、慢病調理、綜合治療等方面。

圖為巴普護理院為天心區裕南街道60歲以上老人建立的健康檔案

記者沿著白沙路往東南走,發現這裡還聚集了青山祠社區養護中心、葆真堂養老中心、白沙泉老年公寓、康乃馨老年養護中心等一批醫養深度融合示範機構。近500個床位覆蓋周邊坡子街、裕南街、城南路、金盆嶺等多個街道近6萬名老年人,逐步實現了區域內老年人步行15分鐘就能滿足養老服務需求,讓老人在熟悉的環境中、親情的陪伴下頤養天年。

圖為巴普護理院醫生對社區老人進行上門醫療服務

記者從長沙市民政局獲悉,目前,長沙市現已建成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958個。其中,僅2020年就新建集託養、助餐助行、上門服務、文化娛樂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街道綜合型養老服務中心42家,盡力補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短板。

圖為天心區赤嶺路社區二機小區由社區和熱心志願者發起建立的「暖心廚房」,老人們在這裡只要花7塊錢就可以吃兩頓飯,每餐三菜一湯。志願者還會把飯菜免費送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

長沙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為解決好居家養老老年人的吃飯難問題,去年開始,長沙市探索開展老年人助餐配餐試點,並從市級福彩公益金中給予試點區縣各100萬元的資金支持,計劃通過助餐配餐試點,到2021年底,實現城市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助餐服務全覆蓋,推動養老助餐配餐服務標準化、規範化發展。

機構養老

全力推進醫養融合

在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養護一區護理班長張利丹告訴記者,她今年38歲了,11年前來到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上班。科室現在有110個老人,失能失智的老人佔了多數。張利丹介紹說,家屬們放心老人到福利院來,有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福利院現在是醫養結合,老人要是發病了,養護區都會把老人及時送到醫療區去住院,非常方便。

圖為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老年人聚集一堂開展文娛活動

記者了解到,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1987年成立了長沙老年康復醫院,在湖南省率先實行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對特殊養老服務對象進行兜底保障,通過融合醫養、看重護理、輻射居家、豐富康樂等措施,在全市的養老機構中發揮著示範標杆作用。

圖為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護理班長張利丹在病房照顧住院的老年人

目前,長沙全力推進醫養融合發展。鼓勵開辦醫養結合機構,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統籌規劃,毗鄰建設,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籤約合作,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的康復醫院(康復醫療中心)、護理院(護理中心)、安寧療護中心等接續性醫療機構緊密對接,建立協作機制。

同時,支持鄉鎮衛生院在具備條件的敬老院開設醫療專區,為敬老院及農村周邊的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提高敬老院的專業照護能力。

長沙縣青山鋪鎮敬老院是一家典型的村鎮敬老院,2016年,張碧雙女承父業,從父親手中接下了院長一職。從2017年開始,敬老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幾個連空調、電視、熱水都沒有的土磚屋變成了帶電梯的高標準老年公寓。

圖為長沙縣青山鋪鎮敬老院新舊對比圖

張碧雙告訴記者,敬老院收住的都是本鎮的特困老人。以前敬老院只是為住在院內的老人服務。從今年六月份開始,在民政部門和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們把這些專業的服務覆蓋到了全鎮。目前,上門服務對象有15位,日託服務有8位。

圖為長沙縣青山鋪鎮敬老院員工為鄉鎮老人上門服務

張碧雙介紹說,目前他們對這類人員是無償或者是低償收費,所以在經濟上老人的家庭可以承受得住,她認為,這將是農村敬老院以後發展轉型的方向。

記者從長沙市民政局獲悉,近年來,長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工作,出政策、優環境、建設施、育品牌,從「養老」到「享老」,目前,長沙市共有養老機構192家,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958家,總床位4萬餘張,「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居家養老服務立法呼之欲出

按國際上通行的老齡化社會的確定標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達到總人口的7%,該地區即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來看一組數據:

目前,長沙市常住人口815萬人,

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143.62萬人,

65歲以上95.76萬人;

完全失能3.18萬人,

部分失能18.79萬人,

人口老齡化率(65歲及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比率)約為11.75%,

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

記者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隨著社會轉型發展及老齡化加快,當前的家庭結構也逐漸發生變化,呈現出小型化、空巢化的特點。家庭成員在家親自照料老人越來越困難,致使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老百姓期盼政府和社會加強養老公共服務和基礎保障的願望日益迫切。

圖為長沙市青山祠社區養護中心職工在照看老人

巴普護理院董事長文華告訴記者,護理院的5層樓房是裕南街街道辦事處免費提供給他們的,這讓他非常感動,解決了他創業之初資金不足的問題。從這兩年的運營來看,雖然政府的各類補助也有一些,但實際上護理院基本只靠一些床位費來維持運轉,兩年下來,幾乎沒有什麼盈利。但是他固執地想要堅持做下去,準備在湖南開滿20家護理院的連鎖院。用文華的話來說就是,做養老事業,再難,也要走下去,因為這是一個行善積德的事業,留下來的都是值得尊重的。

圖為長沙天心巴普護理院外景,巴普是英文Bless and protect的縮寫英譯,意思為「上天賜予,科學呵護」。

為更好滿足居住在家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規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促進居家養老服務健康發展,目前,長沙已經啟動養老服務立法工作,制定《長沙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旨在從制度層面解決居家養老服務用房、人員和資金等要素保障不夠充分,政府、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邊界不夠明晰等問題,規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促進居家養老服務健康發展。2020年10月29日,市政府第44次常務會議審議了《長沙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草案·送審稿)》。

長沙市民政局表示,他們還將進一步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創優養老服務發展環境,加快完善市、區縣(市)、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養老服務網絡,努力打造養老服務的「長沙樣本」。「十四五」期間,長沙的養老服務還有三個實實在在的目標要實現:

結語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

「四面雲山皆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在長沙市中心的天心閣,有這樣一幅對聯流傳了幾百年,這是一種胸懷天下蒼生的民生情懷。讓市民享受更有質感的幸福,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長沙,正在孜孜以求。

策劃丨潘開政

撰稿丨曾立琛 郭建球 蔣希萍 曹 銳

製作丨曹 芹 陳梓欣

視頻編輯丨李 穎

編輯丨黃 軼 肖 斌

編審丨鮑新文 雷豔飛

出品丨曾 雄

原標題:《老有所養 長沙如何探索全方位養老新路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長沙構建「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
    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長沙不僅步履鏗鏘,還不斷探索創新,如今,長沙已基本健全市、區縣(市)、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養老服務網絡,「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 裕南街街道:家門口的養老服務,用愛播撒新時代敬老情
    新湖南客戶端10月29日訊(通訊員 唐慧)作為老年人口大省之一的湖南,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老年人失能化也在迅速加劇。截至2017年底,全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200多萬人,老齡化居全國前十,其中省會城市長沙60歲及以上人口125萬,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6.8%(1990年老年人口佔比不到10%),高於全國16.1%的平均水平。而在天心區裕南街街道居委會,這個比例超過了30%。
  • 視頻|長沙「養老一條街」 百歲老人扎堆兒
    紅網時刻長沙11月6日訊(記者 胡芳)「我這樣子難看嗎?」「不難看哩,您老很精緻。」11月5日,在長沙天心區巴普護理院,百歲老人劉玉梅不記得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家住哪兒,但卻很關心自己美不美。護理員剛剛為她洗了澡,笑著回答她。
  • 你聽說過長沙養老一條街嗎?就在天心區白沙路
    你聽說過長沙養老一條街嗎?11-09 23: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長沙有酒吧一條街
  • ...家園老年社區服務中心探索居家養老新路:家門口養老晚年備受呵護
    社區探索居家養老新路子,讓老人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養老服務,令社區老人們的生活更有品質,享受放心、暖心、貼心的晚年生活。近日,記者在和平區勸業場街新疆路社區採訪時,看到了溫馨的一幕。除了文化藝術服務,社區還會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公益觀影、學習培訓等活動,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的全方位服務。老人們不用去養老院,而是和一群相識或相投的同齡人一起享受生活,不僅日子過得豐富多彩、快樂自在,還給子女省了不少麻煩。
  • 長沙現「養老一條街」
    記者近日在長沙市天心區白沙路上發現,不到500米的距離,竟有5家品牌養老機構扎堆入駐,不僅為周邊老人提供了便利,更營造了養老敬老的文化氛圍。    11月6日下午2時,記者走進了這條「養老一條街」,來到巴普護理院:臨街5層樓,一樓大廳裡的3個麻將桌已經滿座,人氣十足。「70多個床位全部都住滿了,居家上門服務能輻射周邊2萬多老人。」
  • 八字命理論老有所養,共享天倫之福
    八字論老有所養看到社會上經常出現耄耋老人被多個兒女虐待,有的住豬圈,有的被棄山洞,有的拾乞街頭,也有被棄養老人心中不忿的將兒女告上法庭的,有的老人將養老錢帶進火葬場寧可焚掉也不留給不肖子孫的等等。哎!著實讓人心酸。為什麼會這樣呢?
  • 天心區打造養老綜合體,給足老人安全感
    先行先試,長沙培育出醫養融合的幼苗 巴普護理院院長巫奇向記者介紹,作為長沙醫養融合長出的第一株幼苗,巴普護理院先試先行,把養老服務、康復護理、居家上門、健康管理、文化娛樂相交融,真正讓老人在15分鐘生活圈內得到全方位的服務,實現家門口的養老服務理念。
  • 《養老內參》 2020年11月23日
    id=456&aid=85402  江西:南昌縣17.9萬老年人老有所養  近年來,南昌縣採取上級撥一點、村集體經濟資助一點、鄉賢捐一點、老人或子女出一點的辦法籌措資金,提升養老硬體條件。目前,該縣有17.9萬名60周歲以上老年人實現了老有所養。
  • 做深做好「三農」大文章 探索「四化同步」新路徑
    他強調,要認真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及省委部署,搶抓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機遇,做深做好「三農」大文章,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探索「四化同步」發展新路徑。張昌爾首先來到渦陽縣盛鴻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生產銷售情況,勉勵他們在構建全國最大的鋼結構綠色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的基礎上,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產業附加值,實現更好更強發展。
  • 「養老護理是有溫度的職業」2020年長沙市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競賽...
    長沙晚報通訊員 閆小平 攝長沙晚報12月10日訊(全媒體記者 匡春林)10日,歷時5天的2020年長沙市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競賽落幕,來自長沙市第二社會福利院的90後養老護理員翟浩霖以優異的表現勇奪第一,已有兩年養老護理經驗的她感慨地說:「養老護理是有溫度的職業,我會一直做下去。」
  • 張昌爾:做深做好「三農」大文章 探索「四化同步」新路徑
    他強調,要認真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及省委部署,搶抓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機遇,做深做好「三農」大文章,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探索「四化同步」發展新路徑。省政協秘書長車敦安參加調研。市委書記汪一光、市政協主席湯湧陪同調研。
  • 2020年政府運營養老床位數佔比不超50%
    &nbsp&nbsp&nbsp&nbsp法制網北京12月23日訊 記者張維 「老有所養不會也絕不能是一句空話。」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後的記者會上曾明確提出要求。
  • 澄城縣大力發展養老服務事業
    養老服務關係民生,情牽百姓。「十三五」期間,澄城縣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工作方針,積極推進「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讓更多老人老有所養。興辦公辦養老機構。
  • 2017年農村養老保險這樣補繳15年,每月能領1300元!
    如今在農村,養老問題受到農民的重視。以往依靠種地吃飯,種糧是養老的一種方式。如今隨著糧食價格走低,農民不再依靠種地,更多的農民選擇外出務工。但是消費水平也是逐年提高,農民進入老年之後,養老費用是一筆開支。
  • 公租房的長沙模本
    長沙住房2011年重點傾向公租房的保障路徑,已然明晰。按照長沙最新的住房保障路徑來看,公租房將主要面向園區逐步擴大到全市,通過新建、盤活等方式,實現夾心層的保障。本報記者文潔 長沙報導    公租房「高新區」試水    「要是小區有籃球場就好了。」
  • 破題「養老難」 重慶智慧養老雲平臺明年上線
    近日,上海市推行智慧養老試點項目,給獨居老人安裝一個智能水錶,受到新華社發文點讚。看上海「四小件」全方位守護獨居老人「我們獨居老人最怕的,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街道說要給我裝智能水錶,我舉雙手贊成!」張奶奶口中的這個智能水錶,正是上海推行的智慧養老試點項目之一。
  • 中國65歲以上老農民的養老問題,什麼時候才能與時俱進呢?
    如果大家看過十四五規劃和最近一些政府的文件,那麼可以預料到未來老年農民的養老問題已經被納入規劃之中,而且也是在逐年解決之中。與時俱進是年年都在做的,但是何時能達到大多數人覺得相對公平的程度,現在還不得而知。
  • 智慧養老深度解讀之養老院人員定位管理系統
    .但是智慧養老到底智慧在哪裡,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近幾年來,蘇州新導養老院人員定位系統在智慧養老的範疇裡發展越來越好. 一.系統背景 老人越來越多,送往養老院的老人也越來越多,養老院的管理日益成熟.不再是傳統的養老模式,老人的健康得不到全方位的呵護.看護人員供不應求,實現不了一對一的養老看護模式,老人的身心健康我們就無法保證,子女不放心,老人不能安享晚年.但是,隨著蘇州新導研發出的養老院人員定位系統解決方案出來後,以上所說根本不是問題.該系統更加智能,實時定位,電子圍欄,一鍵報警,行動軌跡查詢等功能
  • 職業人群健康狀態「烏雲罩頂」 平安養老探索一站式福利方案
    隨著經濟的深層轉型,圍繞民生的養老和健康保障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一方面,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基本保障體系已難以滿足民眾需求,近期政府連續出臺一系列文件,從頂層設計上鼓勵商業健康養老保險保障體系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