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射的深空探測器飛得那麼遠,怎麼還能夠遙控指揮呢?

2021-01-09 時空通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太空探測器遠離地球幾億公裡,人類還能操控,距離如此之遠如何能遙控?

這個很簡單,就像遙控無人機一樣,這邊一按,那邊就有響應了。

不過,飛得太遠,就有延時而已。不但會有延時,還有發送接收都需要更大的功率和精準度。

人類飛得最遠的太空探測器是旅行者1號,截止到我寫著這篇文章的2020年5月24日13點12分,NASA網站監控旅行者1號的即時數據表明,旅行者1號距離太陽223.33億千米,距離地球222.1億多千米;目前的飛行速度相對太陽為17km/s,相對地球速度為29.9千米/s。(下圖)

不過現在旅行者1號只有很少的儀器還在工作,只是還在發送一些數據回來,這邊已經停止了對它的操控。

最後一次對旅行者1號的操控,是在2017年11月28日。

NASA的科學家通過收集到的信息發現,旅行者1號主發動機功能弱化,為了啟動了休眠30多年的輔助發動機,通過深空網絡,向旅行者1號發出了指令。

當時的旅行者1號距離地球200多億千米,信號以每秒約30萬千米傳輸過去,需要19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旅行者1號,又過了19個多小時人們收到了旅行者1號的回信。

旅行者1號的應答表明,它忠實的執行了地球主人發出的指令,4個輔助發動機啟動正常。

這是人類最遠的一次遙控活動,也是對旅行者1號最後一次發出要求。

這以後,旅行者1號就按照設定好的航線,無牽無掛自主的向太陽系外飄去,剩餘的一點點電力還繼續將一些簡單信號發送回來。

到了2025年,旅行者1號的三塊核電池都將耗盡,旅行者1號完全失去了任何動力,只依靠慣性,以每秒相對太陽17千米的速度向太陽系外飛去。

17600多年後,將飛出太陽系邊緣的奧爾特雲帶;4萬年後,會經過向我們靠近的蛇夫座AC+79 3888恆星;73600多年後,經過半人馬座比鄰星。然後,向銀河系中心飛去,一往無前。

那時候,我們早已經不知去向,我們的子孫的子孫的子孫還在嗎?

除非那時候人類已經實現了存在形式的升級,已經脫離肉身,以意識形態存在,否則都不在了。人類還在嗎?也很難說。

不過旅行者1號還在,如果它不被某個天體引力拉拽墜毀,或億分之一的機會被一顆小行星撞毀,它將永遠的飛下去。

在太空真空條件下,10億年後,它攜帶的金唱盤依然如新,將配套的金剛石唱針放上去,就會清晰的訴說地球的故事,播放人類的各種音樂。

那裡面有人類用55種語言的問候,有世界各地的歌聲和嬰兒的啼哭,有雞鳴狗叫鳥語鹿鳴。

如果真的有地外文明存在,又恰好捕獲了旅行者1號,它們憑藉上面攜帶的一小塊高純度的鈾238,和翻譯出來的地球故事,就會知道旅行者1號來自何方,什麼時候出發。

因為鈾238的半衰期為44.7億年,只要它們有地球文明的水平就能夠檢測出來。

茫茫深空會有地外文明發現這個孤獨的人類使者嗎,這是個未知數。

不過那時,或許地球已是滄海桑田。

如果那時候,人類已經滅絕了,而且遺蹟也被大自然湮滅了,旅行者1號將成為我們人類這個渺小的生物,在宇宙中存在過的唯一證據。

扯遠了。

旅行者1號是人類飛行最遠的飛行器,能夠遙控它,其他的都是小兒科。

旅行者1號上面攜帶了一個23瓦的無線電臺,信號十分微弱,為了使遠距離的地球能夠收到它的信號,探測器上加裝了一個3.7米的高增益天線,將信號放大。

僅此而已,人們不能夠在遠航的飛行器上加載更多的通信設施,否則這個飛行器豈不光用於通訊了,還探測個毛?

為了彌補探測器信號的微弱,只能在地面上做文章。

解決方案就是強大的深空網絡(Deep Space Network, DSN)。

NASA在加州、澳洲、西班牙等三個地方,建立了巨大的射點望遠鏡陣列,每臺口徑達到70米,並把它們全球聯網。

這就是深空網絡,各個基地呈120度分布,使觀測不受地球自轉影響,能夠對遠航的探測器全方位無縫對接,不間斷監測。

這個網絡既用於深空探測器的操控,也支持某些特定的地球軌道任務,還是地球上最敏感的科學研究通信系統。

具備了強大的接受和發射功能,還要配置強大的跟蹤系統,精準對焦測距,讓信號能夠準確到達被遙測飛行器。另外還需要精細的計算提前量,根據任務要求使操控信號按照需要的時間位置到達飛行器。

這就是人類遠程操控深空探測器的方法,謝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支持。

相關焦點

  • 人類發射太空飛行器為啥不向上下飛,而是橫著黃道面飛?
    他們認為太陽系是扁平的,如果向黃道面上下飛,就能夠更快地飛出太陽系。但人類發射太空飛行器為啥就這麼固執,一定要順著黃道面發呢?其實太陽系雖有黃道面,也就是所有行星等天體都分散在一個相對太陽赤道的盤面上,但並沒有上下之分,只有垂直黃道面和平行黃道面之分。事實上,垂直黃道面發射太空飛行器不會更快飛出太陽系。
  • 最遠人造飛行器已飛225億公裡,離開太陽系還需3萬年!
    近一段時間,隨著我國嫦娥5號探測器登陸月球「挖土」的宇宙探索之旅,關於宇宙深空的話題再一次成了全民熱搜的話題。我們除了在感嘆我國科技發展速度之快的同時,也不免會想像我們人類什麼時候才能夠進行科幻電影中的那種星際之旅呢?
  • 為了快速飛出太陽系,探測器為何不垂直黃道面發射?
    距離我們最遠的探測器是旅行者一號,它是NASA在1977年發射的一顆星際探測器,目前已經飛行43年距離地球224億公裡,但是它仍舊沒有飛出太陽系。對於這種情況很多人都非常的疑惑,讓探測器垂直於黃道面發射,那樣豈不是很快就飛出太陽系了?
  • 中國火星探測器將在中午發射:除了水冰、地貌,還有哪些看點
    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項目「天問一號」將正式發射,7個月之後將進入火星軌道,正式開啟探測任務。 公開資料顯示,「天問一號」的探測器由著陸器與環繞器組成,將一次實現「繞、著、巡」三個步驟,對火星的環繞飛行觀測、 火星著陸以及火星巡視勘測。與以往的航天活動相比,「天問一號」將成為我國深空探測最遠一步。
  • 旅行者1號已經飛了222億公裡,它為什麼不會撞上太空中的小行星?
    ,不過人類沒有放棄飛出太陽系的夢想,在無法實施載人航天飛出太陽系的情況下,人類退而求之實施了深空探測計劃,這個計劃就是發射多個深空探測器飛出太陽系提前踩點。飛出太陽系比登月難很多在70年代,人類相繼發射了4個深空探測器,其中最著名的探測器當屬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兩個探測器,為什麼說這兩個探測器最出名呢?
  •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如果發射成功,這將是我國運載火箭飛出的最快速度,也會是我國運載火箭首次執行地火轉移軌道發射任務。——作為我國發射的重量最重的深空探測器,火星探測器的重量達到5噸。在全世界範圍內,這一重量的火星探測器也是屈指可數,對運載火箭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作為我國推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運載能力接近25噸,使我國現役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升了2.5倍。
  • 何時發射火星探測器?
    被譽為航天之父的蘇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曾寫過一句激勵人類探訪其他星球的話:「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總生活在搖籃裡。」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它標誌著人類進入太空時代。
  • 「鵲橋」最全解讀:人類探測器首登月背的必經之「橋」
    發射場內的操控臺,稍遠一些的山坳裡,50公裡外的西昌市,人們一夜未眠。他們是發射任務執行官兵、火箭和衛星試驗隊員,以及慕名前來的航天愛好者和觀眾。 無數人望著它。人類首個以月球背面為目標的探測任務——嫦娥四號探月工程,就在此刻邁出了第一步。 登陸寧靜的月背 或可「看」到宇宙起源的遺蹟 人類對月球渴望已久。
  • 人類登陸月球已經有50年歷史了,登陸地球鄰居火星為什麼這麼難?
    人類自從1969年實現踏上月球這一偉大壯舉之後,雖然50多年來航空航天和深空探測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但是卻仍然沒有在第二個地外星體上開展載人登陸探測。拿火星來說,作為地球的近鄰,自古以來就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近現代以來,以前蘇聯和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先後向火星發射了眾多探測器,為我們了解火星的基礎狀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為何登陸火星這和難呢?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發射成功 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15秒,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實施發射,在飛行2177秒後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器箭分離正常,探測器太陽翼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焦維新:中國深空探測,未來是星辰大海
    11月30日凌晨4時40分,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嫦娥五號的順利升空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新的跨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6月,人類已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約260次。相比之下,中國的深空探測開展的比較晚。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 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而且,這一任務的重大意義,不僅僅是從月球「挖土」回來那麼簡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表示,嫦娥五號任務既是收官之作,又是我國未來月球探測的奠基之作,將為我國未來開展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積累重要的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是我國航天技術的一次重大跨越。
  • 人類目前最快的飛行器,飛到距離地球6光年的超級地球需要多久?
    在地面大型射電望遠鏡和環繞地球運行的太空望遠鏡觀測的基礎上,科學家們發現了越來越多有可能具備生命特徵的行星,那麼,如果這些發射升空的探測器,以最快的速度運行,能夠多久可以抵達到「超級地球」呢?再比以上速度高的人造飛行器,就當屬太空探測器了。比如前不久我國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其飛行速度為11.2公裡/秒;美國2006年發射的用於探測冥王星的新視野號,飛行速度能達到16公裡/秒;用於探測太陽系氣態行星(重點是木星、土星及其衛星)的旅行者1號,在完成使命之後依靠慣性曳繼續向太陽系外圍行進,目前行進速度可以達到17公裡/秒,成為距離地球最遠的探測器。
  • 5艘星際飛船正飛離太陽系,最遠已飛228億公裡,NASA要幹什麼?
    64年前,人類開啟了太空時代,我們終於可以離開地球。我們可以把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把無人探測器送到其他星球上,也可以讓太空人飛上太空,甚至還能讓太空人登上月球。人類的太空探索能力還不限於此,太陽的引力沒能束縛住人類。過去數十年來,美國宇航局(NASA)相繼發射了5艘星際飛船,它們都在飛離太陽系。
  • 科技日曆|57年前,一場失敗拉開了人類深空探索的序幕
    科技日曆|57年前,一場失敗拉開了人類深空探索的序幕  黃琨 • 2019-07-22 22:10:18
  • 俄火星探測器可能推遲到2011年發射 中國受影響
    據英國BBC2009年9月14日報導,在距離俄羅斯火星探測器計劃發射時間不到兩個月時,有官員建議將發射推遲到2011年。「火衛一-步兵」的推遲還將影響到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1的發射,因為原計劃兩個探測器搭乘同一「天頂」火箭發射。 根據最新的越來越緊的發射時間表,「火衛一-步兵」衛星不得不在2009年9月26日運往拜科努爾發射場,以趕上10月份很窄的發射窗口。如果不能及時運抵發射場,就意味著發射將推遲到2011年。
  • 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需要17571年,宇宙深空究竟有多可怕
    旅行者1號,它不是人類史上最先進的探測器,但它一定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探測器。根據測算,截止到2019年10月23號,旅行者1號已經連續飛越了211億公裡的距離,這使得它成為人類目前為止飛得最遠的探測器。211億千米有多遙遠,要知道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也只有1.5億千米。
  • 旅行者號攜帶人類信息,暴露地球坐標衝出太陽系做法是對是錯?
    自第一個仰望星空的人類出現開始,我們就被頭頂這片浩瀚的星空所著迷,而對未知的探索一直是驅動人類科學進步的重要原動力。二戰以來,隨著火箭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人類的探測器終於能夠踏足地球以外的廣闊星河,我們終於讓我們的夢想戴上了翅膀,飛向了星辰大海。
  • 快看,嫦娥五號探測器上有咱蘭州製造!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此次承擔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的嫦娥五號有510所獨立設計研製的包括兩大核心裝置、兩個重要科學載荷在內的27臺(套)產品以及高透明導電聚醯亞胺鍍鋁
  • 發射「天問」,為何非「胖五」莫屬?
    此次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重量接近5噸,由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比「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重了一噸多,是目前我國發射的重量最重的深空探測器。在世界範圍看,達到這一重量的火星探測器也是屈指可數。因此,承擔這一任務的非「胖五」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