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射太空飛行器為啥不向上下飛,而是橫著黃道面飛?

2021-01-10 時空通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常有人問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太陽系是扁平的,如果向黃道面上下飛,就能夠更快地飛出太陽系。但人類發射太空飛行器為啥就這麼固執,一定要順著黃道面發呢?

其實太陽系雖有黃道面,也就是所有行星等天體都分散在一個相對太陽赤道的盤面上,但並沒有上下之分,只有垂直黃道面和平行黃道面之分。

事實上,垂直黃道面發射太空飛行器不會更快飛出太陽系。

太陽系一般指太陽以及圍繞著太陽運行的八大行星以及各種大中小天體。飛出太陽系,一般是指飛出太陽的引力影響範圍,這個範圍大概半徑有1光年。也就是說要飛出太陽系,就要飛離太陽1光年的範圍。

從哪個方向飛會更快呢?言下之意就是在各種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哪個方向的引力更小。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引力是如何作用的,這就是牛頓的引力定律,表述為:F=GMm/r^2。

這個公式中,F代表引力大小,G為引力常量,M和m表示引力相互作用的兩個大小物體質量,r是它們質點之間的距離。這裡G約等於6.67*10^-11N·m^2/kg^2,表示兩個1kg球體質點相距1米的引力值。

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引力是與作用雙方質量大小乘積成正比的,是以距離平方成反比的。也就是說引力作用雙方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距離越近引力越大;反之,引力就越小。

這就說明了引力沒有什麼上下左右之分。

我們太陽系太陽是當然的老大,其質量佔據了整個太陽系的99.86%,所以太陽系裡,太陽才是引力王者。而引力沒有上下左右之分,是圍繞著太陽形成的,不管在太陽那個方向,引力都是一樣的。

太陽的引力影響半徑大約有1光年,因此不管是順著黃道面(盤面)飛,還是垂直黃道面飛,飛出太陽系都有1光年的旅途。

太陽系除了太陽,還有八大行星和許多矮行星和衛星,還有無數的小行星,但這些天體加起來才佔太陽系的0.14%,因此引力很微弱,相比太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引力有一個規律,就是越遠衰減的越厲害,是一個非線性的數量級衰減關係,因此當距離太陽較遠時,而距離某個行星較近時,這個行星的引力就會佔據主導地位。

這樣,引力雖然沒有上下左右之分,由於太陽系各天體都分散在黃道面上,就像此問題說的是一個扁平的盤狀系統,在這個盤狀面上,由於發射人造天體受到一路行星影響,引力的狀態相對垂直黃道面會複雜一些。

但這種複雜給人類利用引力效應提供了方便。

人類發射太空飛行器的能力現在還處於較低級階段,發射速度還不夠快,用於發射所耗費的燃料巨大,且大部分消耗在克服地球引力、空氣阻力以及火箭自身重量上,火箭自重又絕大部分消耗在火箭所攜帶的發射燃料自重上,一艘數百噸甚至上千噸起飛重量的火箭,最終的有效載荷,也就是發射到軌道上的太空飛行器只有幾噸或十幾噸。

如迄今最大的運載火箭土星五號,起飛重量達到3038.5噸,但最終運送到月球軌道的載荷也只有45噸。因此,一旦發射成功,太空飛行器自身能夠保留的燃料就很少了,只能主要用於調整姿態,不可能有太多用於提速。幸好人類發現了可以利用天體引力提升飛船速度。

只有平行黃道面飛,才能更快飛出太陽系。

引力有一個奇妙的效應,巨大的天體既可以給太空飛行器減速,也可以給太空飛行器加速,這種效應就叫引力彈弓效應。現在發射的許多深空探測器,都是在經過行星時利用其引力彈弓效應得到加速,使這些太空飛行器能夠更節省燃料更快到達目的地。

因此只有平行黃道面飛,路途經過太陽系各大行星,才有可能利用引力彈弓效應。

如旅行者1號在經過木星和土星時,既探測了這兩顆星球,為人類揭開了這些星球的神秘面紗,又通過它們的引力甩力獲得了加速度,從而達到了飛出太陽系引力的速度:每秒約17千米。現在旅行者1號已經距離我們223億多千米了,成為飛行最遠的人造使者,帶著地球和人類信息,正在向太陽系外飛去。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發射的太空飛行器走太陽系黃道面盤面,不是比垂直黃道面更慢,而是能夠更快的飛出太陽系。

另外,還有兩個原因,迫使人類發射太空飛行器必須走黃道面。

一是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是在黃道面上,以每秒29.8千米的線速度前行,只有順著這個方向發射,才能夠省更多的燃料,得到更大的速度。

二是人類目前發射深空探測器主要目的,是探測太陽系天體,而太陽系天體都是集中在黃道面附近,探測器只有順著這個路線,才能夠一路探測各種各樣的天體。如果垂直黃道面,上面幾乎空空如也,去幹什麼呢?

感謝閱讀,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焦點

  • 為了快速飛出太陽系,探測器為何不垂直黃道面發射?
    距離我們最遠的探測器是旅行者一號,它是NASA在1977年發射的一顆星際探測器,目前已經飛行43年距離地球224億公裡,但是它仍舊沒有飛出太陽系。對於這種情況很多人都非常的疑惑,讓探測器垂直於黃道面發射,那樣豈不是很快就飛出太陽系了?
  • 歐美合作太空飛行器跳出黃道面 首次直接觀測太陽極地區域
    迄今為止,人類向太陽發射的太空飛行器的運行軌道,也都在黃道面內。這就決定了它們的觀測範圍:太陽赤道及其兩側——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跟在地球上觀測沒有本質的突破。太陽軌道器的不同尋常之處就在於,它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不在黃道面內,實現對太陽極地區域的觀察。與我們熟悉的地球一樣,太陽也是有兩極的,但我們在地球上,以及以前發射的太空飛行器難以直接觀測到。
  • 太陽係為什麼有個黃道面,其上方和下方到底有什麼?
    因為上下左右是地球人類在地球上的概念。地心有引力,把人類牢牢固定在地球上,人們腳踏實地就把它叫下,而相反的天空就叫上,把自己的左手叫左邊,把右手叫右邊。這是千萬年來人類形成的共識,因此可以相互交流。但在太空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太陽系就像個大盤子,盤子中央是太陽,八大行星和各種天體都炸圍繞著太陽轉,這個轉不是在一個實體上滾動,而是漂浮在太空中,不著邊際的運動者。
  • 太陽系是扁平的,旅行者號為什麼不垂直黃道面飛行?
    我們從上帝視角來看太陽系整體呈現出扁平狀的結構,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被稱為黃道面,其他七個大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非常貼近於黃道面。八大行星中只有冥王星比較特殊,它的公轉軌道面與黃道面有大於17°的傾斜,其他行星相對來說就小一點。
  • 21世紀最大噸位單體太空飛行器,天宮空間站核心艙!配4臺電推動力
    日前,載人航天工程總師周建平披露,我國將於明年春天發射空間站核心艙,據此推定具體時間就是明年上半年的2月至5月。今年上半年成功首飛的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為天宮空間站的在軌建設打通了最後關卡,使我國航天正式具備發射22噸級超大型太空飛行器能力。
  • 嫦娥四號中繼星飛天之旅: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月背著陸第一步
    嫦娥四號中繼星飛天之旅: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月背著陸第一步 2018-05-21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俄羅斯:反對任何人將月球私有化 將於2021年向月球發射太空飛行器
    中新社莫斯科5月25日電 (記者 王修君)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總裁羅戈津25日在莫斯科對媒體表示,俄羅斯反對美國將月球「私有化」,並將於2021年向月球發射太空飛行器。
  • 1977年,美國向外星發射一張金盤,劉慈欣:這行為簡直是愚不可及
    1977年9月5日,美國發射了一枚太空飛行器——旅行者一號。這個太空飛行器可不簡單,它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呢?1、太空照片,以高清為貴。這艘太空飛行器是第一艘拍攝了清晰圖片的太空飛行器。2、人造衛星航程越遠,拍得越遠。這艘太空飛行器是距今為止飛出地球最遠的人造衛星。3、2012年8月25日,"旅行者1號"成為第一個穿越太陽圈並進入星際介質的宇宙飛船。
  • 2018年39次航天發射 「超級航天」的辛酸與夢想
    但,科幻終究是超現實的——過去一年,全球發射的火箭加在一起不過114次。即便將時間拉回到人類航天元年1957年,從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波尼克1號」算起,到2018年年底,過去60多年,全球實施過的航天發射也不過5801次,累計發射的太空飛行器8960個,目前在軌運行的太空飛行器總數2192個。
  • 「鵲橋」選址點:困擾人類數百年 月球背面為何看不到?
    為了完成既定任務,科研人員對發射時間和飛行軌道做了精心安排,沒有直接快速飛向月球,而是在經過較長時間的飛行之後緩慢地繞到月球背面,在距離月球大約7000米處經過。當它繞過月球背面時,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新月」,太陽恰好在「月球3號」背面,照亮了遠離地球一側的月面,使得「月球3號」拍攝了人類不曾看到的月球背面圖片。
  • 「鵲橋」中繼星成功發射,它如何實現對月球背面的實時聯繫?
    目前,已經發射了嫦娥一號、二號和三號。嫦娥一號完成了我國探測器首次奔月,嫦娥二號曾是嫦娥一號的備份星,在嫦娥一號成功後,經過改進,完成了更多科學任務。嫦娥三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也是承前啟後的關鍵一步,它實現了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在地外天體軟著陸。2018年5月發射嫦娥四號中繼衛星,年底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
  • 「螢火號」的失敗遭遇,人類苦尋星辰奧秘為何?
    所以1火星年大致等於2的地球年,人類對火星的發現與研究自古時候就開始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火星的記載,我國古代將火星稱為熒惑星,因為其熒熒如火併且位置與亮度讓人難以捉摸。在意義上與國外的古文化一樣,都認為火星是戰爭與災難的代表,也如同他的英文名「mars」一樣以羅馬神話中的戰神馬爾斯為象徵,但雖然火星在古代被視為不吉利的表象,但在現代可是天文學的香餑餑。
  • 長(嫦)五發射成功!人類44年後重返月球取樣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成,四器疊加、狀似寶塔,分為15個分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 按照程序,嫦娥五號全飛行過程包括11個飛行階段,任務周期約23天。
  • 給人類1萬年時間,人類能否走出銀河系?除非真的找到蟲洞
    人類的科學技術在迅猛發展,未來10年內,人類就可能實現在火星登陸的夢想。然而,在探索宇宙的徵程中,這不過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罷了。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如果給人類1萬年時間,人類能不能走出銀河系,邁向更遠的宇宙空間? 至少我們現在沒看到任何希望。
  • 人類發射的深空探測器飛得那麼遠,怎麼還能夠遙控指揮呢?
    太空探測器遠離地球幾億公裡,人類還能操控,距離如此之遠如何能遙控?這個很簡單,就像遙控無人機一樣,這邊一按,那邊就有響應了。不過,飛得太遠,就有延時而已。不但會有延時,還有發送接收都需要更大的功率和精準度。
  • 人類月球日|月球遺產如何保護?
    這其中,有土星五號火箭S-IVB上面級、登月艙、月球車等完成了任務的太空飛行器,還有為紀念殉職太空人而創作的「倒下的太空人」(The Fallen Astronauts)雕塑、美國國旗、太空人勳章等具有精神價值的物品。為了保護這些月球遺產不被未來的航天活動所破壞,NASA為這些人造物體制定了兩個「保護區」範圍:下降/著陸邊界和人為活動邊界。
  •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這八大知識點你應該知道
    上升器以著陸器作為發射架,從月面動力起飛,攜帶月壤樣品飛入月球軌道,並把月壤轉移到返回器。 返回器是最終搭載月壤樣品返回地球的結構部分,承受高速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的高溫和衝擊,保護樣品不受影響。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中國長徵五號火箭攜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來源:新華社去年夏天,阿聯、中國和美國一併在7~8月的火星探索窗口期「扎堆」向火星發射了探測器,只有在這段時間,從地球出發的太空飛行器才能沿著最節省燃料的軌道到達火星。因此,不出意外的話,這三艘宇宙飛船會在軌道或行星表面聚集成一個繁忙的「探索者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