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大將的一生是當之無愧傳奇的一生。這個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戎馬一生。他13歲就已經參軍,他參加過北伐,南昌起義,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和對越作戰。
在建國後的十位大將裡,只有陳賡將軍一人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役。
如白朗寧所說:「贏得戰爭只不過是使和平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這位徵戰無數的大將軍,為了祖國的和平,人民生活的安寧,徵戰沙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1955年的授銜中,陳賡位列十大將軍第四位。他機智幽默的性格,讓他在對上級和對下級,以及朋友中,都有著自成一派的行事風格。讓人至今記憶深刻。
李克農,這位沒有上過戰場的開國上將,在得知陳賡大將的死訊後,悲傷又無力,他怒摔酒杯,感嘆無情的生死,將摯友帶走,從此與之陰陽兩隔。
這世間有很多種不同的情感,戰友情,這種共同經歷過出生入死的感情,最值得回味的。就像李克農,在失去了陳賡這位老戰友之後,喝酒都變成了一件索然無味的事情了。
戎馬一生 九死一生
說起大將軍,這樣的頭銜,人們腦中最先閃過的畫面大概就是徵戰沙場的威武和勇猛,但是也搞過地下工作的陳賡大將軍,他的膽識和智慧可不僅僅體現在用兵打仗上。
這世界是有一種幽默,便稱為陳賡似的幽默。不管在何種困難,何種險情下,陳賡都能面不改色,妙語連珠,有一種生來就是大將般的泰然自若。
陳賡將軍,出生於湖南湘鄉柳村鋪,祖父陳翼懷,乃清軍管帶。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之中,陳賡從小便耳濡目染地隨爺爺練功習武,鍛鍊體魄,對於領兵打仗這樣的事,大概他一早就有興趣和天分。
1922年,19歲的陳賡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陳賡小的時候,看過周遭百姓水深火熱的生活,此情此景一直印刻在他的心中。從軍報國的理想,便一直在他的心中,從未消失過熱度。
1926年9月,陳賡被黨中央派往蘇聯學習政治保衛工作和群眾武裝暴動經驗。一年後,從蘇聯返回中國。在上海幾年時間裡,陳賡的主要任務是地下工作,搜集情報。
機智靈敏的陳賡,與戰友配合,天衣無縫地竊取到不少對共產黨有著重要作用的資料。當然有許多生死攸關的時刻,但最終他都得以逃生。
在很多長場大大小小的戰爭中,陳賡將軍的軍事才能無可置疑。但是如在刀尖上舔血般的戰爭,陳賡將軍經歷的危險也是不計其數。特別是從事地下工作期間,精神高度緊張和靈活的他,還是沒能倖免被捕。最終所幸從南京逃出。
1935年11月,在直羅鎮戰鬥中,子彈打穿了陳賡左手的拇指,這已經是陳賡的第三次負傷。剩下的大傷小傷無數。敵人曾在道清線放毒瓦斯,導致陳賡在火線中中毒。
戰友情深似海
說起陳賡大將軍的戰友,有一個人不得不說,那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李克農。他被稱為中共的「特工之王」,上將軍銜。
李克農上將及其擅長分析瞬息萬變的敵情,密碼。他也能多處布置疑兵迷惑敵人。他的腦子轉得比常人快無數倍,常年處於激烈思考中。他的腦力大概全部都奉獻給了中國共產黨。
很多人會想,一個從未領兵打仗過的李克農上將,是如何與陳賡結識,他們有著怎樣的緣分,又共同經歷過什麼樣的生死攸關的時刻,兩人是怎樣將這一份戰友情維繫一生。
李克農30歲時當上了特工,1929年12月,周恩來總理親自委派李克農,和其他二人,打入了國民黨特務機構最高首腦機關,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
長期從事情報工作的李克農,和僅從事了一段時間情報工作的陳賡大將,地下工作時期便是他們最初的交集。兩人軍旅生涯中,僅此一段時間,做著性質相同的工作。往後的時間裡,陳賡大將常年在外帶兵打仗。
從性格上來講,陳賡大將很愛開玩笑,與彭德懷老總,甚至毛主席都曾妙語連珠的開起玩笑來。風趣幽默的陳賡大將,還被彭老總稱為「開心果」。有一次去蘇聯訪問,偉人問彭老總,需要為他調配幾個人跟隨他出訪,彭老總指名只要帶上陳賡就足夠。
而李克農上將為人看起來十分嚴肅,頗有長者之風,不苟言笑,在第一眼看起來甚至有些難以接近。如果放在當下,我們設想,一個嚴肅的長輩般的人和一個看起來嘻嘻哈哈的人,這樣的組合,足夠令人好奇,也不太像是會玩到一起的人。
可就是這樣工作和性格有著極大差異的兩個人,李克農上將和陳賡大將,兩人還是成為了難得的知己。交情深厚,如親兄弟一般。他們二人的相處和交往,必定也是產生了某種化學反應般的,意義非凡。
在李克農潛伏到國民黨中統局之後,就是由陳賡與李克農單線聯繫。從此兩人患難與共,歷經生死,私交甚篤。
陳賡大將的晚年生活
陳賡大將的這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軍事事業。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仍不離工作崗位。這樣戎馬一生的大將軍,身體所受過的創痛,一定是常人無法想像。
在刀光劍影,子彈不長眼的戰場上,難能可貴的戰友情,就顯得異常珍貴。晚年後的陳賡大將軍和李克農上將,都曾在上海療養。一有機會,二人便相約小酌一杯,回憶過往的崢嶸歲月。
在50年代中期,李克農上將和陳賡大將都擔任了副總參謀長之職,因此二人有了比以往可以更密切交往的機會。都已是不惑之年的二人,在年輕時幾經生死大關。李克農上將曾有兩次救過陳賡的性命。
這樣的戰友情,旁人只有羨慕。作為我們普通人來講,從未走進過軍隊,接受過軍事教育,未經歷過真刀真槍的戰爭,就根本無法遇見這樣的生死之交。
多數人擁有的友誼,也只是吃喝玩樂,遊山玩水似的清淺的陪伴。如今的和平年代裡,戰爭聽起來像是極其遙遠的詞彙,所謂戰友情也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能有深刻的體會。
在50年代末,都在上海養病的兩人,又可以在距離上更靠近彼此,但是陳賡大將軍和李克農上將的身體,都已是身不由己。年輕時代二人所遭受的身體的創傷,在如今就只能加倍地保養,來延緩生命的長度。
李克農上將是一個愛小酌一杯的人,陳賡每次去探望李克農,都會備上好酒,準備與他把酒言歡。但二人多數時候都是酒到微醺,從未有過酩酊大醉。
1961年3月16日,陳賡大將於上海病逝,終年58歲。得知消息的李克農,不顧家人勸阻,仍舊拖著重病的身體,去送陳賡最後一程。
在陳賡大將軍死後,等到李克農上將有一次再端起酒杯之時,一股莫名的憤怒,讓他將杯子摔在地上,摔得粉碎。他自然自語道:這酒變得再無味道。
從那一刻,李克農上將大概明白了,這世上,陳賡這一生死戰友,這一知音,是永遠地失去了。
小結:
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我們都不會陌生。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最早「知音」一詞的由來。
後來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從此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他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
得知了陳賡病逝的消息後,李克農摔杯而不再飲酒,或許多少有一些伯牙絕弦的意味。人生難得一知音,更何況是出生入死的戰友。
戰友情是特定的群體之中,才能產生的感情。我們大多數普通人,都是從未經歷過軍旅生活的,這樣的一種感情,是讓人心生嚮往,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我們能做的只是,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銘記住這樣一份讓人熱淚盈眶的生死戰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