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宋詞的一個重要主題是國家統一

2021-01-15 北晚新視覺網

主權意識是人類法律思想的重要內容,國家統一是主權不可分割、不可放棄原則的體現。費正清在其《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中,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翻看一下世界地圖,全歐洲和南北美洲住著10多億人。這10多億人生活在大約50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10多億中國人則生活在一個國家裡。這個驚心動魄的事實,全世界中學生都是熟悉的,但是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人對它的含義做過分析。」其實,只要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中華民族反對祖國分裂、追求國家統一的強烈情懷,是中國五千多年歷史文化長期陶冶的結果,尤其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藝作品的感染密不可分。這裡僅以宋詞為例說明之。

湯陰嶽飛廟《滿江紅》手書石碑

在中國古代,兩宋城市工商業繁榮,市民數量較多,娛樂生活比較豐富。加之宋代實行重文輕武政策,皇帝個個愛詞,大臣個個填詞,整個社會形成了吟誦詞作的風氣,孕育了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第一個抒寫多樣情感的專門文體——詞。

過去,學界認為宋詞的題材集中在傷春悲秋、離愁別緒、風花雪月、男歡女愛等方面,我認為,這種看法遺漏了宋詞的一個重要主題:國家統一。不管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都在自己的詞篇中表達了憂慮國家分裂、呼喚國家儘快統一的意識。

《夏日絕句》借古諷今,諷刺南宋當權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

先來看婉約派詩人的抒懷。婉約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是其表現故國之思的代表作品,流亡中的作者在盡情回憶了昔日汴京「元宵佳節」「中州盛日」的繁華景象之後,筆鋒一轉:「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其中巨大的心理落差讓人難以自持,通過物是人非、不堪回首的故國家園之思,將個人的不幸與民族的災難緊緊聯結在一起。她的詩作《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南宋統治者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借古諷今,諷刺南宋當權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

南唐後主李煜以其亡國之君的身份,寫了很多百感交集的詩詞,但難以否認其中有種收復山河、統一國家的情懷,如《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這首詞的上片寫作者感懷亡國的愁恨和夢回故國的痛苦,下片續寫作者往日成空、人生如夢的感傷和悲哀。全詞有感慨,有追憶,有無奈,有悲苦,這一切因其情真意深而感人不淺,同時也因「故國夢重歸」的自然流露而愈顯其曲致婉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李煜所眷念的「雕欄玉砌應猶在」之類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卻很容易勾起愛國、愛家鄉的情懷,這也是人們喜愛吟誦這首詞的一個原因。

《示兒》熾烈的統一祖國情懷,讓千年之後的我們潸然淚下

較之婉約派的憂國情懷詩詞,豪放派這類題材的詞篇非常多。代表作品主要有:

陸遊的《訴衷情·當年萬裡覓封侯》:當年萬裡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陸遊寫這首詞時,已年近七十,烈士暮年,雄心不已,卻報國無門,只能於詩文中「訴衷情」。他的闌幹老淚中融匯了對祖國熾熱的感情,所以,詞的情調體現出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的特色。他的詩作《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此種熾烈的統一祖國情懷,讓千年之後的我們潸然淚下。

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此詞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家國淪亡之創痛和收復無望之悲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

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此詞通過對作者早年抗金部隊豪壯的陣容和氣概以及自己沙場生涯的追憶,表達了作者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貞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形象。

嶽飛的《滿江紅·寫懷》: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滿江紅》是膾炙人口的愛國佳作,表現了作者抗擊金兵、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精神,流傳很廣,深受人民的喜愛。這首詞感情激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結構嚴謹,一氣呵成,有著強烈的感染力。此詞,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抗戰期間這首詞曲以其低沉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

宋代以降,中國的文化人幾乎沒有不讀宋詞的。抗戰期間無數中華兒女吟誦著嶽飛等愛國詞人的詩詞,奔赴抗日前線,令人深深感受到宋詞的思想力量。反觀歐洲,歌頌、呼籲統一的作品較少,無法和中國歷史相比。所以,中西對待統一和分裂的看法有諸多不同,中華民族強烈的祖國統一情懷是一些域外人士所不能明白的。

(作者為杭州師範大學沈鈞儒法學院院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

(原標題:不管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都在自己的詞篇中表達了憂慮國家分裂、呼喚國家儘快統一的意識——宋詞對中國法律思想史的最大貢獻)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郝鐵川

流程編輯:L021

相關焦點

  • 400個宋詞中好聽稀少的女孩名集錦:人生如畫,美名成詩
    宋詞大體上可以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其中婉約派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詞與女孩子高雅秀美的氣質相符合,用宋詞為女孩取出的名字既能彰顯出女孩獨特的古典氣質,也不容易與他人撞名。
  • 女寶寶取名字生辰八字取名宋詞最唯美的名字女孩
    宋詞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是無數宋代文人的智慧結晶,被後世稱為「雙絕」之一,這也是很多父母選擇借鑑宋詞來為女孩起名的原因。若大家想要為女孩從宋詞中起一個最唯美的名字,那就不妨看看下面有關宋詞最唯美的名字女孩的文章內容吧。
  • 有人深情款款,有人風流多情,宋詞中描寫愛情的作品
    宋詞可以分為兩大流派,婉約派和豪放派。在婉約派的作品中,常常可見描寫愛情的作品。對於這部分作品如何賞析就見仁見智了。總體而言,其中的很多作品感情真摯,描寫細膩,可讀性極強。賀鑄寫過一首《鷓鴣天》,懷念逝去的妻子,情真意切,讀起來格外有感染力。後人常常把這首詞和蘇軾寫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相提並論。
  • 從唐詩宋詞中提取出的女孩名字(帶出處)
    但是唐詩宋詞也是取名重要的取材之源,像給女孩取名比較注重女性的柔美、秀麗,所以通過唐詩和宋詞來給女孩取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僅能把詩詞美好的意境加進去,還能使名字顯得文藝,讓人印象深刻。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從唐詩宋詞中提取的女孩名字。
  • 如果把豪放派看作一個江湖門派,則蘇東坡乃氣宗,辛棄疾為劍宗
    於是在婉約派的對面,蘇東坡樹立起一桿豪放派的大旗。在蘇軾之後,南宋辛棄疾的詞亦被被稱為「剪紅刻翠之外,別樹一幟」。故此世人以蘇東坡和辛棄疾為豪放派的領軍人物,二人並稱「蘇辛」。但是熟悉蘇東坡、辛棄疾的人都知道,兩人雖然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但因其人生遭遇、學識修養、理想抱負均不同,故而兩人的豪放詞風是完全不同的。
  • 宋詞中最唯美的男孩名字
    宋詞中最唯美的男孩名字 歷來古代詩詞的發展史上,宋詞佔據著極高的文學成就的重要地位,欣賞程度也是非常高的。不少父母在給男孩取名的時候就愛借鑑宋詞,名字中的內涵值得考究,裡面存在了很多優秀的內容。父母大多希望男孩子優秀,名字自然也不能輸下陣勢。
  • 蘇軾這首寫給妻子的婉約詞,讀完讓人落淚,美好的情話不過如此
    蘇東坡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他筆下飄飄然流淌出了許多具有英雄氣息的文字,篇篇豪情萬丈,勾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在這些作品中除了豪邁,還有他滲透進去的達觀豁達。其實,這位閱歷豐富的文壇大家在婉約詞的寫作上也是一把好手。或許,這就是真性情所致吧。
  • 近年底白領工作壓力大 豪放派解壓玩具走俏(圖)
    「豪放派」玩具更暢銷  比起「婉約派」解壓商品,那些「豪放派」解壓玩具顯得更受白領們喜愛。例如,一種塑膠材質的仿真燈泡,當你使勁把它砸向地面、牆壁時,它會變成一灘,但幾十秒後又會恢復原狀,同樣原理的解壓玩具還有仿真雞蛋。
  • 晏殊《蝶戀花》乃婉約詞極品,豪放詞宗蘇軾也作一首,可與之媲美
    晏殊是北宋婉約詞作者的代表人物,而蘇軾則以豪放詞著名,他二人各有一首《蝶戀花》。前者因境界遼闊高遠,久負盛名,被王國維用作「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第一重境界」的代名詞;後者豪邁於婉約,佳句不斷,開宋詞新風。兩詞各有千秋,讀罷令人回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兩位大家的詞作吧。
  •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品味宋詞中的別樣春天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品味宋詞中的別樣春天宋詞與唐詩分屬於古代文學領域中的兩種不同體裁。如果探究其根源其實也出自於《詩經》,只不過是一種經過變體之後的文學形式。實際上從文學角度去分析,「詞」其實就是一種詩的別體,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萌芽於南朝興起於隋唐。但無論是南朝還是隋唐「詞」這種文學體裁,都未曾達到過宋朝時期的繁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