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端午是從媽媽浸泡糯米時開始的,然後,每天數著媽媽給糯米換水的次數。
直到五月初四的下午,幫媽媽把桌子和小凳放在門前的樹蔭下,端出泡好的糯米,煮好的葦葉和馬連,看著媽媽坐下來開始包粽子,這數著指頭盼望的端午節才算到了。
小孩子們按奈不住歡呼雀躍的心情,不停地在媽媽身邊跑來跑去。
兒時的端午,是清早醒來一睜眼就看見媽媽給系在手腕上的五彩線,是一出門就看見的大門口掛著的大紅葫蘆,是門楣上插著的艾蒿和桃枝,是早飯桌上飄著葦葉清香的糯米粽子,是粽子鍋裡煮的離了皮的紅雞蛋……
在我們國家,端午的起源較早,隔著悠長的舊時光,和我一起讀關於端午的古詩詞,感受古人的端午情結。
薰風殿閣櫻桃節,碧紗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清.顧太清《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感悟:夏日悠長,永日薰風,輕輕搖著小扇引得微微涼意。
屋內燃著驅暑的薰香,恰是端午時節,枝頭上的櫻桃已經紅透。
這天是道光十七年五月五日,端午。這天,花盆裡綻放的一朵菊花令詞人欣喜異常。
本該在秋天綻放的花兒卻盛開在夏天,詞人的歡欣雀躍之情躍然紙上,真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端午。
顧太清原名西林春,她是現代文學界公認的清代第一女詞人,代表作《天遊閣集》,晚年曾為《紅樓夢》寫續集,名為《紅樓夢影》,計二十四回。
顧太清才貌雙絕,她是乾隆帝的曾孫媳——奕繪的側福晉。
對於顧太清的文學成就,前人曾經這樣評價:「八旗論詞,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容若即納蘭容若)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宋.陸遊《乙卯重五詩》
感悟:山村五月的端午,榴花璀璨。這天,詩人吃了兩隻角的粽子,把艾蒿插在高冠上,然後又忙著配藥方、儲藥,為的是保一家老小這一年沒病沒災,平安健康。
忙完了這些事情,太陽已西斜,酒菜已備好,一家人坐下來開心地過端午。
閒適愜意的山村風光,淳樸的江南端午風俗,令詩人暫時心生安暖。
陸遊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念念不忘的是「王師北定中原日」,他的遠大抱負是「收拾舊河山」。
所以,整首詩我們雖然看到的是歡樂和閒適,但是這其中卻暗藏這詩人的無奈和傷感。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節選)——宋.劉克莊《賀新郎.端午》
感悟:庭院深深,石榴花開始爭奇鬥豔。端午到,暑熱至,畫簾,葛衣,絹扇,但得微涼輕輕。
小兒女們穿上了節日的裝束,頭上插戴著式樣新穎的釵符和艾虎。
龍舟賽已經開始了,年輕人聚攏在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詩人年紀大了,和年輕人的心態不同,不願前去湊熱鬧。
可是,雖然他沒有身臨其境,卻能感受到少年搖旗擊鼓的熱情,江面上龍舟競渡的熱烈。
古人把日子過得熱氣騰騰的,每一個節日都過得充滿儀式感,真是足夠充實的。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宋.蘇軾《浣溪沙·端午》
感悟:蘇軾這首端午是研究端午民風習俗的絕佳教材,隔了千年的光陰,詞人依舊讓我們感受到了舊日時光裡人們歡度端午的熱烈氛圍。
炎熱的夏日,女孩子們穿著碧色的薄稠衣,汗已經將衣服浸透,明日的端午一定要浴蘭湯,那天將會有許多人參與,梳洗後的香粉胭脂隨水流入河中,布滿河面。
女孩子們將那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玉色的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掛在雲鬢上,此刻,只祈願和心愛的人天長地久白頭偕老地幸福下去。
其實,這也是蘇軾和朝雲的美好願望啊。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夏至到,端午來,不知不覺,一年的光陰就已經過半。
回頭看,兒時的端午已經過去了那麼多年,舊時光裡的美好和愛依舊暖暖的,伴我一路歲月靜好。
如今,雖然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焦急地盼望著過節,可是,對於每一個節日,我依舊像媽媽在時那樣,認真的過,充滿儀式感地過……
本文劉玲子candy 原創,圖片來自網絡,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