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曲直袁世凱|左右近代中國的俗吏與強人

2021-01-12 騰訊網

電視劇《走向共和》

即使對袁世凱的一生故事了解有限,「八十三天皇帝夢」也是很多讀者朋友從小聽過的吧。

他實現南北和解,成為民國首任正式總統。當他想進一步,集權於一身,實現「皇帝夢」時,結局悲慘。其子袁克文有詩「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弔詭的是,在袁世凱死後,中國經濟在迎來「黃金時期」的同時,「袁大頭」驅趕了原有的當地貨幣,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流通。

了解袁世凱及其時代,繞不開唐德剛《袁氏當國》一書。不過,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日本歷史學者岡本隆司筆下的袁世凱。

尾聲

袁世凱和他的時代

01

中國

「中華帝國」的消亡與袁世凱的死去,並未能改變任何事態。地方不斷地反抗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無法抑制地方,局勢劇變。治安越來越惡化,戰火也連綿不絕。這種局勢一直持續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如果把它作為袁世凱留下的遺產,遭到後世的譴責也是無可厚非的。

然而,袁世凱想要建設的中國,真的是這樣的國家嗎?就算他再怎麼對權力充滿野心,真的可以視中國的未來於不顧嗎?

左:袁世凱戎裝像;右:袁世凱祭天

我們追溯了他的一生,在此可以斷言並非如此。他在主觀上,終歸是希望中國富強統一的。他的一舉一動看上去像是只為了權勢,然而除了保身之外,可以說這種願望還是佔據了大部分的。

那麼,我們應該對他持以肯定的評價嗎?既然他未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也就不能一味地加以稱讚吧!

袁世凱的問題,並不是我們責罵痛擊或是鼓掌喝彩就能解決的。我們反而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他的主觀目的未能實現,卻還是導致集後世惡評於一身。因此,就不能不審視當時的中國。

袁世凱的一生,最輝煌的時期要算20世紀初,他擔任直隸總督這段時期。他治理有方,成為清朝賴以依靠的頂梁柱。而他一旦進入中央政府,便走上了竊取革命成果、導致軍閥混戰的窮途末路。兩者之間巨大的反差讓人難以置信,而且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的十年之內。

袁世凱於1913年10月10日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各國駐中使節覲見合影

天津的得意和北京的失敗,實際上就像是硬幣的正反兩面。當時正是各省積蓄實力,而中央卻走向沒落的時期。

袁世凱當上大總統之後陷入困境,並一蹶不振的原因,在於南北對立。武昌起義後出現的這一趨勢,表現為首都範圍內總統府和參議院的對立、全國範圍內北京與各省的對立,辛亥革命後也以另一種形勢而持續存在。也許表面上只是體現為思想和觀點的對立、政體和政局上的爭議,軍事上則體現為壓迫和反抗。但是,其本質問題絕不僅在於此。

無論是辛亥革命,還是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在反抗北京、脫離中央形成各省獨立這一趨勢和動態上是完全相同的。早在19世紀末的戊戌變法和東南互保時就已經出現了。而在最初時,袁世凱本人也應該是率先參與其中的。

02

事跡

袁世凱培養並掌握了中國最精銳的部隊,並將其作為資本。這是趕上了李鴻章時期以來督撫重權體制的緣故。這一時期都一帆風順,天津時代的治理功績也都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然而,被調到中央後,卻是風雲暗湧。與載灃的對立就不用說了,升到大總統一職也是如此。

當時,他的目標是通過確立立憲政體、強化中央權力來實現中國的統一。在這一點上,他的目標和行動模式,和戊戌變法中的光緒帝、康有為君臣二人,以及驅逐袁世凱的載灃政權,並沒有什麼不同。袁世凱政權也不過是舊中央政府的復興。

辛亥革命的混亂當中,袁世凱在萬眾矚望之中宣布登場。當時,幾乎無人批評他竊取了革命果實。雖說立場不同,各路勢力對他的期待卻絕不可小覷。即便如此,他仍然未能避免二次革命和三次革命。這是因為民國的袁世凱政權和中日甲午戰爭後發生質變的清朝政府,並沒有什麼區別。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原清政府外務部公署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後,與北洋將領合影

歸根到底,他都是從中央的角度來強化體制權力,由此招致了與地方的對立、北京的孤立。二次革命中袁世凱、中央獲得勝利,得益於鑽了革命派和地方準備不足的空子,再加上外債資金的豐厚。與清末被稱作是「洋人的朝廷」,藉助外國力量壓迫地方這一結構,並無本質不同。

最後的三次革命導致了各省的脫離和軍閥的混戰,北京的中央政府得不到地方的服從,化作了所謂「沒有地方的中央」。通常都說沒有地方,也就沒有中央,而當時的中央政府國內並未予以承認,只是受到了外國的認可,由此出現了這種奇怪的現象。

當時,各省都加深了與外國的直接往來而取得了經濟增長,對中央和其他地區的依賴有所減弱,得以財政自立、維持軍費開支。例如,日本與所謂舊滿洲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個典型。其他地區不分大小,也都具有相同的傾向,而得到加強的是從19世紀最末期到20世紀前十年,恰好和中央政府質變、地方軍閥勃起的時期重合。

袁世凱對這些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經過、趨勢和實況掌握了多少呢?僅僅看他的言行,可以說他局限於西方立憲制和近代國家的概念上,而未能洞察到宏觀的結構和動態。原本就不僅是他一個人如此,當時幾乎所有的人士無一例外。這樣思考的話,他所推行的政策並不是地方和中央的有機結合,而是滋生了反目和爭鬥,最後走向消亡,也許是必然的結果吧!

03

功勞

因此,統一的中國因為袁世凱而變得四分五裂,這一觀點是不成立的。清朝,至少是清末的中國,以近代國家的標準看來已經處於分裂的狀態。袁世凱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總統,想要建立起中央集權、名副其實的統一的近代國家。可是,他未能理解當時的實際情況,而以失敗告終。本就存在的分裂狀態,由於他的失敗而演變為軍閥混戰,轉化為表面現象。

儘管如此,在集權統一問題上,袁世凱的所作所為並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在這裡舉一個例子,就是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善後大借款的財政措施。

為了獲得這筆外債,袁世凱政權用鹽稅收入做擔保。在外國看來,沒有比它再可靠的財源了。沒想到,課稅徵稅卻是極其的紊亂複雜,中央政府能拿到的實際收入微乎其微。因此,列強以提供貸款為條件,要求聘請外國顧問實行鹽稅行政的改革。

袁世凱政權以此為槓桿,進行了大範圍的財政金融改革。通過鹽稅的改革和內債的發行,奪走了地方控制的稅收,並提前徵收。還將地方發行的各種形式的貨幣、紙幣統一為中央發行的「國幣」,來實現幣制的一元化。這些都是抑制地方走向自立、加強集權和統一的措施。

1914年,袁世凱像中華民國共和紀念幣

圖片顯示的是一元貨幣,俗稱「袁大頭」。我們稱為袁世凱銀圓的、刻有他頭像的硬幣,它的命運也象徵了袁世凱其人的事跡。

1914年發行的這種銀圓,剛開始並未得到廣泛的流通。這是因為各地的獨立性經濟結構根深蒂固,當地發行的貨幣佔據了優勢。袁世凱政權的改革事業,無疑遭到了失敗。

然而,在袁世凱死後,中國經濟在迎來「黃金時期」的同時,袁世凱銀圓驅趕了原有的當地貨幣,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流通。他本人未能實現的中國大一統,卻由刻有他頭像的硬幣打開了局面。這為大約20年後蔣介石政權斷然實行的幣制改革奠定了基礎。

不僅僅是貨幣,袁世凱的事業從鹽稅、內債到軍事,在很多領域都是蔣介石的先驅。更準確地講,他就是先驅。也許應該說,當時的時機還尚未成熟吧!

這樣的話,先驅往往伴隨著艱辛,不能僅僅責怪袁世凱一人。能夠洞察渴望統一的時代思潮與現實政治經濟結構之間的乖離,並採取永久有效政策的人物,真的會存在嗎?不都是屢屢碰壁層層受阻的嗎?蔣介石是如此,就連今天似乎也不例外。這麼看來,袁世凱和他的時代,是造就了延續至現代的中國政治的一個出發點。

04

人物

再來講講前面刻意迴避的袁世凱其人來作為收尾吧!由於這是評傳,應該最先就抓準這一點,然後再組織框架,才稱得上是正面手法。可是,這對才華有限的歷史學家來說卻是難度極高,只能致力於客觀地還原知道的事跡,然後再作為普遍歸納時的輔助罷了。

證言也留下了不少。梁啓超就稱讚說與袁世凱在一起如飲甘醇,文官曹汝霖等人也紛紛感動於袁世凱的平易近人和體貼入微。可見他的社交技巧極高。

袁世凱與自己的孩子們

而不甚以為然的有吉野作造。他從1906年開始,給袁世凱的兒子當了三年的家庭教師。他還記錄了和袁世凱本人見面時的情景:

說話親近、笑容滿面加上用詞親切,特別是握手時飽含親情緊緊相握,予懷抱敬慕之情而告別。……如今想來卻是徹底的演戲,其待人接物的巧妙讓人佩服至極。

吉野也是感慨不已的數人之一,事後卻指出了他的虛偽。虛偽這個詞,也許表現得並不貼切。倒不如看作是他對眼前該做的事情盡心盡力,也就是率真的意思。據說他不嗜酒,也不沾鴉片。

以上不過是身邊的社交和人際關係等等。然而,在他的公務生涯中,似乎也是一樣的。

袁世凱對眼前的問題總是全情投入。朝鮮問題、小站兵諫、戊戌政變、天津復興、北洋軍建設、清帝退位、中央集權,無一不是如此。他總是要給出最好的答案。然而,這些結果的合計,又是如何呢?

最終,他就算對自己看得見的地方進行了處理,在關係到整個中國的大計上,卻缺乏能力。在天津作為地方長官,在中央作為大總統,其行動也局限於這一立場和視野。合二為一的話,就造成了矛盾。

從這一意義上,將他和孫文並列一併痛擊的北一輝的評論,意外的準確,也就是「並無世評之奸雄大器而是墮落懦弱之俗吏」。他是默默嚴肅處理政事的官僚的典型,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使用巧妙的外交或是冷酷的暗殺。先不論「墮落懦弱」是否貼切,「俗吏」卻表現得非常形象。

1910年孫中山與袁世凱合璧明信片,在兩人中間印了孫中山先生等十位革命家,此明信片寄於1930

從袁世凱對共和的態度和復闢帝制可以看出,他對最新流行的時代思潮和理論性的抽象的意識形態未進行任何的迎合。也就是說他並不追趕時髦,俗吏或是率直的官僚,指的就是這一點。

也許,時髦是指與人類世界的本質無關的粉飾。可是,它卻具有牽動輿論的巨大力量。換作如今,會聯想到演藝圈或是偶像們。在中國史上,這些粉飾也是很重要的。被稱作明君的君主們,以唐太宗為首,多少都帶有宣傳誇大的一面,和實際的功績未必沒有出入。

在觀察袁世凱的前輩、清朝的名臣時也是如此,曾國藩便是所謂的偶像。能力和功勞遠超他之上的李鴻章,因其實務家的身份必定被視作曾國藩之下。即使如此,李鴻章仍有著偉岸身軀、豐富經歷之下的威嚴。這些也不過是粉飾而已。

袁世凱連這些都沒有,他有的只是活生生的政治能力、軍事能力,也就是實際的處事能力。被精英、學者、官僚的張之洞嚴厲批評為「空洞無物」,也是出自同一觀點吧!

不加粉飾,或許會是稱讚之詞。沒有了裝飾,言行舉止往往都公之於眾。

1916年,袁世凱葬禮

袁世凱本人在上升期和沒落期,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中國的政治經濟結構也是如此。變化的是他的立場和時代的風潮。在以往的價值觀、世界觀動蕩的時期,袁世凱率直的言行體現出了地方官的冷靜和果斷。然而,一旦時代風潮形成後,這種率直反而暴露出了作為一名元首的醜陋和腐臭。

帝制專制為惡、立憲共和為善,向外國妥協為惡、反帝國主義為善,這些當時的時代風潮,直到現在也佔據著統治地位。而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很是讓人生疑。其中,自始至終注重於現實而褒貶參半的袁世凱的生涯,應該可以看作是折射出中國百態的一面「鏡子」吧!

——以上節選自岡本隆司《李鴻章·袁世凱》

相關焦點

  • 【惠州文脈·雜談】從曾國藩到袁世凱:晚清兵制之變與近代軍閥割據
    曾國藩 資料圖文/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當清王朝驚魂未定之時,太平天國運動又爆發了,並在短短幾年內席捲中國南方,控制了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富庶之地,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更令清廷心焦的是,緊急派往前線「救火」的八旗、綠營兵一觸即潰。
  • 袁世凱和「戊戌變法」:袁世凱出賣譚嗣同是賣友求榮嗎?
    袁世凱,辛亥革命和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也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中國古人云,亂世出梟雄。這句話用在袁世凱身上也是合適。儘管這位亂世梟雄做過一些違背道義之事,如暗殺北方實力派人物吳祿貞,派人暗殺宋教仁(此謎案基本定論是袁世凱暗中指使,由此導致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有研究者認為,光緒皇帝之死也和袁世凱有關。
  • 近代第一奇人,只活了56歲,「帝王術」最後傳人,網友:穿越者!
    或許是權謀之術勞心費神,楊度只活了56歲,從他出師到去世也不過30餘年,但這30年裡,楊度真是一點都沒閒著,近代的眾多重頭戲都被他趕上,並且還參與了。我們來看看楊度的身影出現在哪些重要場合。
  • 袁世凱家族有活不過60歲的魔咒,後來究竟是怎麼破除的?
    眾所周知,河南袁世凱家族是民國最大的軍閥,是北洋軍閥的創始人和帶頭大哥,是袁世凱一手創立了北洋新軍,並帶領這支隊伍開創了近代中國的諸多個第一,如近代中國第一個警察制度等。而在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由於沒有了眾望所歸的首領而分裂,分為馮國璋的直系軍閥、段祺瑞的皖系軍閥和張作霖的奉系軍閥等幾大派系大軍閥,還有山西的閻錫山等小軍閥。一時之間,舉國上下軍閥林立,民不聊生。因此有人感嘆,如果袁世凱不那麼早死,近代中國或許會是另外一種局面。的確,這種可能極有可能存在,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當時正值壯年的袁世凱英年早逝呢?
  • 為什麼袁世凱不到60歲就去世了?看他吃的這些東西,會長壽才奇怪
    看他吃的這些東西,會長壽才奇怪文/星月論歷史在我國眾多近代人物中有很多人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張作霖還有袁世凱等一些人物是比較著名的,就拿張作霖來說,大家現在給他的正面評價還是很多的,因為在他坐鎮東北的時候,日本人都不敢輕舉妄動,並且張作霖也是一個很愛國的人,絲毫不會把領土讓給日本人,他的行為也讓日本人非常記恨,所以把他給謀殺了,之後東北三省也就落到了日本人的手裡,
  • 溥儀退位,袁世凱每年給他400萬銀元,放現在是多少?一算嚇一跳
    溥儀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他的人生既是一齣悲劇,又算得上是一齣喜劇:悲劇在於,溥儀身為皇帝,卻一生為他人擺布,沒有任何一天坐上過真正皇帝的位置。而喜劇在於,溥儀到最後經過勞動改造後,還是收穫了一個美滿的後半生,有自己真心喜歡的妻子,有安穩的家庭和事業,雖然沒了皇帝的頭銜,但是卻過得幸福而安寧。
  • 中華民國九年袁世凱像壹圓銀幣現在的價格是多少
    袁世凱為了提高自己的統治地位,趁機把他的頭像鑄於幣面,"袁大頭"由此而來。1914年2月7日,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形式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國幣種類有銀幣4種(壹圓、中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釐、二釐、一釐)。
  • 他們是北洋政府三個代表人物,也是袁世凱的「龍、虎、豹」!
    袁世凱邀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到濟南閱操。德國總督看到袁世凱所練新軍確比舊軍操練精嫻,讚揚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北洋三傑」。平時,王善操權謀於腹中,段常行兇殘於外形,馮貪婪之於不顧,這所謂的「三傑」,又被人指為袁世凱的「龍、虎、豹」。
  • 民國第一吃貨袁世凱,每天瘋狂進補,56歲時卻說了這樣一句話
    袁世凱是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袁世凱死於1916年6月6日,終年57歲。提到袁的死因,很多史料稱他是因為政治上的失敗「憂懼而亡」,但當你深入了解袁世凱的生活飲食習慣之後,你就會發現,病從口入是什麼意思了,你肯定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照他這麼吃,身體受得了嗎?
  • 孫中山和袁世凱,如果穿越回民國,你會選擇誰當大總統?
    晚清民國時期的中國,處於從舊時代邁向新時代的節點,有兩個人左右了中國的走勢。一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臨時大總統,一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總統。前一位叫孫中山,後一位叫袁世凱。歷史的評價是孫中山優於袁世凱,但是回到當時的歷史場景,這兩位總統,你會選擇誰還真不好說。搶杆子出政權1912年2月13日,近代中國發生了一次重要的權力更替。
  • 為什麼庚子年的袁世凱陰奉陽違還能夠青雲直上
    袁世凱在任山東巡撫期間,能夠有效處理好這些事情。光緒二十五年臘月,正是快過年的時候,山東登、萊、青沂四府,蟲旱兩災甚巨,袁世凱, 籌款撫恤 , 共發銀三萬兩;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底,山東黃河又因凌汛決口 , 波及七縣,袁世凱連上五折 , 涉及冬賑、登萊青沂設粥廠、截留京餉、展限賑捐。
  • 105年前袁世凱做了一筆投資,被無數人譴責,如今卻幫了中國大忙
    一說起「袁世凱」這個人,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竊國大盜、獨夫民賊」,他不但竊取辛亥革命果實,還大搞復闢恢復帝制,大家對其所作所為自然十分不屑;但也有人表示,袁世凱對中國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算得上是偉大的改革家。
  •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致送奠儀,十萬大洋不是簡單數字,含義太深了
    ,袁世凱在盛讚之餘必是深刻地記住了「楚中人傑」黎元洪。三年後,武昌兵變猝發,蔭昌奉旨統北洋軍南下彈壓,途徑彰德府時,他特意下車看望問計被迫在此地「養痾」的袁世凱。蔭昌乃庸碌無能之輩,見到袁世凱,他不知深淺地說:「武昌系烏合之眾,無人主持,不難撲滅。」聽聞此言,袁世凱正色提醒他:「湖北以黎元洪為將,何謂無人?」
  • 民國九年袁世凱銀元拍賣市場價格多少錢
    民國九年袁世凱銀元拍賣市場價格多少錢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做皇帝的希望越來越激烈,為了解決軍費和進步自己政治地位,民國三年(1914年)鍛造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圓。「袁大頭」在錢銀保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它是我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撒播最廣、影響的銀元種類,也是近代我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主要人物。清末民初機制銀幣向來在集幣圈裡有很深的保藏見識。
  • 西方傳教士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什麼?
    以尊重歷史的態度,我們來評價一下歷史上西方傳教士為中國帶來了什麼?一方面,我們不能否認歷史上到中國的少數西方傳教士犯下與身份不符的劣行,不但傷害中國人民,也羞辱上帝之名。現在看來,一般的控訴有「傳教士充當侵略中國的工具」、「傳教士參與訂立不平等條約」、「傳教士進行文化侵略」等等,雖然我們不能完全確定這些歷史陳述的準確性,但是恐怕也不會空穴來風。
  • 中華民國九年袁世凱壹圓銀幣精品鑑賞
    1914年2月7日,袁世凱以大總統令形式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其主要內容是規定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歸民國政府所有,原先的各個官局所鑄造發行的1元銀元,由民國政府兌換並改鑄,在一點的時期內,承認它們的價值等同於國幣1元的價值。國幣中的主幣是1元銀元,其重量是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材質是銀佔89%,銅佔10%,錫佔1%,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7錢2分。
  • 一人敵一國:袁世凱在朝鮮的戎馬歲月
    《江華條約》使朝鮮自認非中國屬國;《天津條約》則使清廷自認朝鮮不是中國的屬國,同時日本因此取得和中國同等地位,當時官吏的愚蠢,真是痛心之至。袁世凱變成了這次事件的罪魁,大家都把責任推到他的身上,他看到朝鮮局勢的任人宰割,非常痛心。
  • 章永樂丨「門羅主義」話語在近代中國的「下行」
    為什麼「門羅主義」會從「超國家」層面「下行」,成為中國「次國家」層面各種團體表達自主意識的話語工具?「門羅主義」話語在近代中國的演變,又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國的團體意識與空間政治的何種變化?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歐洲列強無暇顧及中國的局面,加強對於中國的控制,將「亞洲門羅主義」從一種思潮變成實實在在的政策主張,1914年利用一戰的機會佔領中國青島,1915年向袁世凱政府強加《二十一條》,在1917年推動「西原借款」影響段祺瑞政府,等等;日本精英不斷將日本對於中國的特殊利益主張,與美國對於墨西哥乃至整個拉美的特殊利益主張相類比,而美國在很大程度上對這一類比給予默許;(2)在一戰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