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 資料圖
文/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當清王朝驚魂未定之時,太平天國運動又爆發了,並在短短幾年內席捲中國南方,控制了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富庶之地,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更令清廷心焦的是,緊急派往前線「救火」的八旗、綠營兵一觸即潰。太平軍佔據南京後又發兵北伐、西徵,清政府根基動搖,幾乎已命懸一線。
太平軍 資料圖
性命攸關之際,清廷還能出什麼牌?我們盤點一下,大概有這麼幾張:一是繼續調集八旗綠營兵死磕。這很可能擋不住,最終導致政權崩塌,嚇破膽的清廷對此也沒信心。
其二,清廷搖尾乞憐,請求外國勢力援手幹涉。這種可能性是有的,但意味著進一步喪權辱國。當時剛登基、尚有「雄心」的鹹豐帝並不想如此。
還有第三張牌,就是依靠清廷尚存的可憐的威望,從地方挖掘潛力對抗太平軍。這種情況下,至少還能維持統治。不過這意味著要變革祖宗之法,賦權給漢臣帶兵。從當時看來,這種辦法或能解燃眉之急,且清廷損失較小。
湘軍兵勇 資料圖
於是鹹豐帝下旨,讓正在老家丁憂的在籍侍郎曾國藩就地募兵、練兵。
這就是曾國藩創建湘軍的歷史背景。只能說,這是清廷的一種無奈選擇。讓一個文人去練兵,能否成氣候,清廷上下也沒多大信心。
然而沒想到,12年後曾國藩真的攻下了南京,一度所向披靡的太平軍被其擊敗。
湘軍進攻南京 資料圖
湘軍為何有這麼強的戰鬥力?這要從兵制變革中找原因。
滿清能崛起於東北,得力於八旗兵制。入關後又建立了綠營兵。八旗、綠營都是國家正規軍,實行世襲兵制,軍戶家庭收入靠俸餉。起初這種「專業」兵很有戰鬥力,但承平日久,養尊處優,當兵只為吃俸餉;機制腐朽,連老人小孩都列入兵籍。且八旗綠營兵將分離,戰時臨時拼湊的軍隊結構鬆散,戰力很弱。
而曾國藩編練湘軍是另起爐灶,用的是勇營兵制。勇營原為地方團練,曾國藩對其開展正規訓練。湘軍實行募兵制,大帥招選得力將領,將領招選合格士兵。將帥士兵之間聯繫緊密,打仗時相互照應、拼力合作,戰鬥力很強。
萬物皆有兩面。湘軍如一把尖刀插向太平軍,除掉了清廷的心腹大患。但同時其另一面也慢慢暴露。這一點鹹豐帝早有擔憂,怕其成了雙刃劍。「天京事變」之際,鹹豐曾想棄用曾國藩,讓他回家繼續丁憂。但局面很快變了,洪秀全啟用陳玉成、李秀成等年輕將領,實力再次高漲。
太平天國運動 資料圖
無奈的鹹豐帝不得不再用曾國藩,並將一直不願放手的部分地方財權和行政權一併給了他。當上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大權在握,湘軍戰力也大大增加。
放權易收權難,對虛弱的清廷更是如此。儘管曾國藩是個理學家,有強烈的自律意識,在剿滅太平軍後主動消減了湘軍力量。但清廷統治再想回到太平天國運動前,已經不可能了。
隨著戰功積累,湘軍將領成了晚清最大的一支軍事政治力量,漢人力量崛起動搖了滿清的統治基礎。在湘軍之後興起的李鴻章的淮軍,以及後來全國各地組建的練軍、防軍,皆大致模仿湘軍,控制權掌握在地方督撫之手,中央皇權被嚴重削弱。
清廷大權旁落,有個典型事件,就是「東南互保」。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倉皇西逃,而東南諸省不著急「勤王」,而是跳過中央與外國籤協議,謀求地方自保,清廷顏面掃地。
「東南互保」 資料圖
甲午戰敗後,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用的是現代兵制,但士兵和將帥間一如湘軍,存在依附關係。招募、發餉等操於將帥之手,軍隊私屬性質很強,新軍甚至只認大帥不認清廷。
掌握著新軍,袁世凱成了晚清最有實力的人,也最終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只聽命於袁世凱的各支新兵,也在袁世凱身後失去控制,直接導致了近代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
袁世凱 資料圖
曾國藩和他創建的湘軍,就這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近代中國。這種影響是客觀的、漸進的,也遵循著歷史的規律,卻也充滿了無奈與遺憾。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夏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