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脈·雜談】從曾國藩到袁世凱:晚清兵制之變與近代軍閥割據

2021-01-10 騰訊網

曾國藩 資料圖

文/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當清王朝驚魂未定之時,太平天國運動又爆發了,並在短短幾年內席捲中國南方,控制了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富庶之地,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更令清廷心焦的是,緊急派往前線「救火」的八旗、綠營兵一觸即潰。太平軍佔據南京後又發兵北伐、西徵,清政府根基動搖,幾乎已命懸一線。

太平軍 資料圖

性命攸關之際,清廷還能出什麼牌?我們盤點一下,大概有這麼幾張:一是繼續調集八旗綠營兵死磕。這很可能擋不住,最終導致政權崩塌,嚇破膽的清廷對此也沒信心。

其二,清廷搖尾乞憐,請求外國勢力援手幹涉。這種可能性是有的,但意味著進一步喪權辱國。當時剛登基、尚有「雄心」的鹹豐帝並不想如此。

還有第三張牌,就是依靠清廷尚存的可憐的威望,從地方挖掘潛力對抗太平軍。這種情況下,至少還能維持統治。不過這意味著要變革祖宗之法,賦權給漢臣帶兵。從當時看來,這種辦法或能解燃眉之急,且清廷損失較小。

湘軍兵勇 資料圖

於是鹹豐帝下旨,讓正在老家丁憂的在籍侍郎曾國藩就地募兵、練兵。

這就是曾國藩創建湘軍的歷史背景。只能說,這是清廷的一種無奈選擇。讓一個文人去練兵,能否成氣候,清廷上下也沒多大信心。

然而沒想到,12年後曾國藩真的攻下了南京,一度所向披靡的太平軍被其擊敗。

湘軍進攻南京 資料圖

湘軍為何有這麼強的戰鬥力?這要從兵制變革中找原因。

滿清能崛起於東北,得力於八旗兵制。入關後又建立了綠營兵。八旗、綠營都是國家正規軍,實行世襲兵制,軍戶家庭收入靠俸餉。起初這種「專業」兵很有戰鬥力,但承平日久,養尊處優,當兵只為吃俸餉;機制腐朽,連老人小孩都列入兵籍。且八旗綠營兵將分離,戰時臨時拼湊的軍隊結構鬆散,戰力很弱。

而曾國藩編練湘軍是另起爐灶,用的是勇營兵制。勇營原為地方團練,曾國藩對其開展正規訓練。湘軍實行募兵制,大帥招選得力將領,將領招選合格士兵。將帥士兵之間聯繫緊密,打仗時相互照應、拼力合作,戰鬥力很強。

萬物皆有兩面。湘軍如一把尖刀插向太平軍,除掉了清廷的心腹大患。但同時其另一面也慢慢暴露。這一點鹹豐帝早有擔憂,怕其成了雙刃劍。「天京事變」之際,鹹豐曾想棄用曾國藩,讓他回家繼續丁憂。但局面很快變了,洪秀全啟用陳玉成、李秀成等年輕將領,實力再次高漲。

太平天國運動 資料圖

無奈的鹹豐帝不得不再用曾國藩,並將一直不願放手的部分地方財權和行政權一併給了他。當上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大權在握,湘軍戰力也大大增加。

放權易收權難,對虛弱的清廷更是如此。儘管曾國藩是個理學家,有強烈的自律意識,在剿滅太平軍後主動消減了湘軍力量。但清廷統治再想回到太平天國運動前,已經不可能了。

隨著戰功積累,湘軍將領成了晚清最大的一支軍事政治力量,漢人力量崛起動搖了滿清的統治基礎。在湘軍之後興起的李鴻章的淮軍,以及後來全國各地組建的練軍、防軍,皆大致模仿湘軍,控制權掌握在地方督撫之手,中央皇權被嚴重削弱。

清廷大權旁落,有個典型事件,就是「東南互保」。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倉皇西逃,而東南諸省不著急「勤王」,而是跳過中央與外國籤協議,謀求地方自保,清廷顏面掃地。

「東南互保」 資料圖

甲午戰敗後,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用的是現代兵制,但士兵和將帥間一如湘軍,存在依附關係。招募、發餉等操於將帥之手,軍隊私屬性質很強,新軍甚至只認大帥不認清廷。

掌握著新軍,袁世凱成了晚清最有實力的人,也最終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只聽命於袁世凱的各支新兵,也在袁世凱身後失去控制,直接導致了近代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

袁世凱 資料圖

曾國藩和他創建的湘軍,就這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近代中國。這種影響是客觀的、漸進的,也遵循著歷史的規律,卻也充滿了無奈與遺憾。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夏楊

相關焦點

  • 太平天國與軍閥割據
    可能有朋友會問,太平天國和清末民初出現的軍閥割據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其實,他們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至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僧格林沁在1860年9月的張家灣、八裡橋之敗標誌著滿蒙八旗兵制的橫死;而1860年6月,和春江南大營被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擊破則標誌著漢軍綠營兵制的覆亡。此時,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和後來由李鴻章招募訓練的淮軍這兩支漢人武裝,成了清政府對抗、鎮壓太平天國唯一可以依靠的軍事力量。
  • 民國軍閥史(一):小站練兵,袁世凱的發家之路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終結都會出現軍閥或是軍閥割據,例如東漢滅亡後的三國爭霸,西晉滅亡後的五胡十六國,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還有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民國軍閥。今天開始,我們將通過民國軍閥時期發生的十場大戰,為大家梳理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0年中原大戰這20年時間裡風雲激蕩的民國軍閥史。
  • 是非曲直袁世凱|左右近代中國的俗吏與強人
    其子袁克文有詩「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弔詭的是,在袁世凱死後,中國經濟在迎來「黃金時期」的同時,「袁大頭」驅趕了原有的當地貨幣,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流通。 了解袁世凱及其時代,繞不開唐德剛《袁氏當國》一書。不過,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日本歷史學者岡本隆司筆下的袁世凱。
  • 為什麼民國的軍閥叫「北洋軍閥」?
    首先要糾正一點,民國軍閥並不僅僅指北洋軍閥,還有後來國民黨的新軍閥階段,只是北洋軍閥的勢力範圍偏向當時的政治中心,所以北洋軍閥廣為人知。北洋一詞來源已久,最早出現於宋朝,到了清朝時期,北洋泛指上海吳淞口以北、包括江蘇、山東、直隸等口岸的地區。
  • 辛亥尋槍特別策劃之晚清新軍_網易新聞中心
    清末社會對軍人重新定位 蔣夢麟在回憶錄《西潮》中說,「歷史告訴我們,國家一旦受軍閥控制,必定要形成割據的局面,晚唐的歷史就是最好的教訓。俗語說:『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因此大家都瞧不起軍人。記得鄰村有一位品行不端的人去當兵,在他告假返鄉時,大家把他看做瘟神似的,都遠遠地避開他。
  • 曹錕為民國直系軍閥的首領,為何在近代史上不算軍閥?
    但是,其卻頗有民族大義,晚年在直系將領紛紛投靠日本時,他卻保持了晚節,是為可讚賞之處了。關於這個事情,我們得首先搞清楚什麼是「軍閥」。「軍閥」一詞作為具有指代意義的固定名詞,大約還是出現在近代(不是太過確切,但絕對不是自古就有),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含義的。漢語詞語解釋(來自於百度百科),是指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諸侯、太守、刺史、節度使等等的地方政權,因日久滋養軍事勢力且因政治、政策、種族或環境等因素考量而有所背棄中央政府,相當於近代所說的軍閥。
  • 身具梟雄之資,心無梟雄之志,這本書為你還原最真實的北洋軍閥
    從春秋戰國的紛爭,到秦王掃六合;從東漢末年的亂世,到三國終歸晉;從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大一統……幾千年來,這條規律一再被歷史所驗證。1911年,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清王朝政權覆滅,中原大地戰火重起,手握重兵的軍閥們割據一方,各自為政。在史書上,這群軍閥有一個統一的名字,那就是「北洋軍閥」。
  • 為什麼袁世凱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李鴻章逝世後,袁世凱接替了直隸總督以及北洋大臣職位,同時負責訓練新軍。最原始的「定武軍」隊伍中,大多都是湘軍和淮軍的舊部,袁世凱接任後不斷招募新軍擴充隊伍,由4000餘人擴編至7300餘人。新進的人員當中,很多是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再由袁世凱親信介紹、或者親自物色到了隊伍當中。至此,「定武軍」 改名為「新建陸軍」,也就是北洋新軍。
  •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各路大帥的軍費給養是從哪來的
    軍閥混戰時期,各路軍閥爭鬥不休,為此都很注重擴充實力,導致軍費開支是一直居高不。而各路軍閥軍費來源也是五花八門,下面簡單說一下。一是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大軍閥,他們的來源主要是北洋政府的財政收入。在軍閥混戰時期,北洋政府的當家人也是幾次易主。
  • 民國十大軍閥,個個是梟雄,有人被稱為不倒翁(下)
    他均能用他的權術或投靠袁世凱,或依附段祺瑞,或與中共合作,乃至與日本勾結來保全並擴展自己的地盤和勢力,因而他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這在中國近代軍閥史上是少的。因此,閻錫山可謂名副其實的「不倒翁」。 7、混世魔王張宗昌 張宗昌(1881~1932.9.3),字效坤。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
  • 一場不可能成功的改革,有識之士自強救國,晚清軍事思想的變革
    曾國藩於1853年7月17日,總結清軍教訓時,談到「竊維軍興以來,官兵之退怯遷延,望風先潰……推原其故,總由平日毫無訓練,技術生疏,心虛膽怯所致」,認為「不練之兵斷不可用」。所以,曾國藩的湘軍「以練兵為要務」。
  • 民國三大軍閥當中,除了稱帝的袁世凱,你還知道誰?
    民國三大軍閥當中,除了稱帝的袁世凱,你還知道誰?在新舊社會交替的民國,有桀驁不馴的文學大師、溫柔多情的才子佳人以及性格各異的軍閥大佬。提到民國的軍閥,很多人自然就會想到北洋軍閥中的代表人物袁世凱,民國三大軍閥當中,除了稱帝的袁世凱,你還知道誰?
  • 民國時期,有哪些軍閥勢力可位列前五?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軍閥。軍閥,其實是一個近代才提出的概念,而且是日本舶來品。不過,軍閥這種模式卻自古有之,東漢末年的群雄、唐代的藩鎮,乃至於近代民國時期的各路草莽英雄,都可稱之為軍閥。不過通常來說,軍閥一般是中央集權或中央政府衰落的產物,這些各據一地、把持了當地的政治、軍事、稅務等部門和官員任命的土皇帝們,不但不聽從中央的命令,甚至敢與中央分庭抗禮。
  • 袁世凱家族有活不過60歲的魔咒,後來究竟是怎麼破除的?
    眾所周知,河南袁世凱家族是民國最大的軍閥,是北洋軍閥的創始人和帶頭大哥,是袁世凱一手創立了北洋新軍,並帶領這支隊伍開創了近代中國的諸多個第一,如近代中國第一個警察制度等。而在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由於沒有了眾望所歸的首領而分裂,分為馮國璋的直系軍閥、段祺瑞的皖系軍閥和張作霖的奉系軍閥等幾大派系大軍閥,還有山西的閻錫山等小軍閥。一時之間,舉國上下軍閥林立,民不聊生。因此有人感嘆,如果袁世凱不那麼早死,近代中國或許會是另外一種局面。的確,這種可能極有可能存在,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當時正值壯年的袁世凱英年早逝呢?
  • 近代第一奇人,只活了56歲,「帝王術」最後傳人,網友:穿越者!
    所謂「帝王術」,即是權謀之術,在日後的歲月裡,楊度可以說將其玩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或許是權謀之術勞心費神,楊度只活了56歲,從他出師到去世也不過30餘年,但這30年裡,楊度真是一點都沒閒著,近代的眾多重頭戲都被他趕上,並且還參與了。我們來看看楊度的身影出現在哪些重要場合。
  • 袁世凱幼年時,叔叔說他無才氣,李鴻章:他將來成就在你百倍之上
    研究近代歷史,袁世凱絕對是一個繞不去的人物,他自踏上軍旅之後,撫朝鮮、鎮山東、練新軍、總理北洋、當他將著眼於政治後,清廷、洋人、維新派、立憲派、革命黨,翻雲覆雨任他玩弄。好巧不巧,袁世凱出生不久,袁寶慶的夫人牛也產下一子,但卻不幸夭折,袁世凱生母奶水不足,於是袁世凱從小便由嬸嬸撫養,嬸嬸因喪子之痛,遂將所有的母愛都轉移到袁世凱身上,對他視若己出。袁世凱七歲正式過繼給了袁保慶,從此,袁保慶就是他的嗣父。
  • 民國時候,袁世凱為著統治需要,「大赦」晚清時候十萬犯人
    如當梁山伯的領袖宋江,在殺了閻婆惜之後,面臨被刺配到江州的牢獄之災。 當時,宋江的父親就這麼安慰兒子,你現在到江州,就老老實實服刑,不要幹違法事情,更不要當強盜。等到一年半載之後,等到皇恩大赦時候,你表現良好,也會提前釋放你回來。 在這裡,小說中就是宋江等待皇恩大赦。
  •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是怎麼死的?可以從其日記中找原因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是怎麼死的?可以從其日記中找原因曾國藩進士出身,創建湘軍大戰太平天國,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雖然曾國藩位列四大名臣之首,但壽數最淺,其他三位都活到七十多歲,曾國藩61歲便「坐化」,他是因什麼而死的呢?
  • 民國梟雄閻錫山僅有山西一個省,為何能成為獨霸一方的大軍閥
    在亂世的民國時期,湧現出了很多稱霸一時的大軍閥,其中閻錫山就是典型代表。閻錫山是山西五臺縣人,在他的一生中,和各路軍閥都打過交道,他依靠的主要是山西一個省,但他能夠憑藉區區一省之力和東北軍,中央軍這樣實力強悍的軍閥對抗,那麼他靠的是什麼呢?閻錫山年輕的時候只是一個貨店的店員,在晚清末期,閻錫山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加入了同盟會。1909年,閻錫山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