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各路大帥的軍費給養是從哪來的

2021-01-12 不沉的經遠

軍閥混戰時期,各路軍閥爭鬥不休,為此都很注重擴充實力,導致軍費開支是一直居高不。而各路軍閥軍費來源也是五花八門,下面簡單說一下。

一是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大軍閥,他們的來源主要是北洋政府的財政收入。

在軍閥混戰時期,北洋政府的當家人也是幾次易主。最開始是袁世凱,袁世凱死後是段祺瑞,段祺瑞在直皖大戰失敗以後,則換成了曹錕,之後又是段祺瑞、張作霖、馮玉祥聯合主政,到最後的張作霖安國軍政府。

雖然因為軍閥割據,北洋政府收不到各地的賦稅,不過這鐵路、郵電幾個部門還是收入頗豐的。此外被列強控制的關稅每年在扣除賠款和外債以後有一塊結餘,叫做關餘,也是移交給北洋政府接收。

這不管誰當家,都是控制了北洋政府的財政收入。這筆錢自然就用於養自己的部隊了。

此外控制了北洋政府的人還可以向國外借款。比較有名的有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段祺瑞的西原借款等。這些錢也都被他們用來擴充自己的實力。

二是軍閥在自己控制的地盤上直接自籌。

軍閥往往割據地方,有自己的地盤。大的軍閥割據數省,中等的軍閥控制一個省,再小的軍閥則可能只有幾個縣。軍閥混戰時期,軍閥所控制的地區所收賦稅一般都是截留自用,甚至可能預收幾十年。以四川廣安為例,1935年時,廣安的田賦已經收到了1990年。而北京廊坊的邊防保障特別稅,乾脆預收到了2035年,多徵收了差不多100年。

此外為了滿足軍事需要和個人享受需要,軍閥往往還會巧立名目,收取各種苛捐雜稅。像四川軍閥楊森就在自己治下新設立了幾百種雜稅,走路要交路稅,坐船要交船稅,甚至農民挑糞都要交個糞捐。有人諷刺「自古未聞糞有稅,如今唯有屁無捐」。

除了各種苛捐雜稅外,地方軍閥另一個斂財的辦法則是發行鈔票。民國早年理論上通行的貨幣是白銀和銀元。不過各家銀行往往會發行銀元兌換券,也就是鈔票。當時北洋政府會發行銀元兌換券,地方上各省自己也會發行本省的銀元兌換券。當軍閥們需要用錢時,有時候就會開足馬力印一批銀元兌換券應急。民國時期多次因為紙幣大幅度貶值引發過金融風潮,就是軍閥亂印鈔票引起的。

當然,上面的做法其實都算文明的了。軍閥混戰時期不少部隊是土匪改編,這土匪習氣自然也就帶了過來,一旦沒錢了販毒、綁票、盜墓啥事都幹得出來。

三是依附他人。

軍閥混戰時期也有些軍頭沒有自己的地盤,那就只能依附別人過活。比如馮玉祥早期並沒有固定的地盤,就依附曹錕,由曹錕接濟軍餉。還有像盜東陵出名的孫殿英,先後依附過劉鎮華、孫嶽、張宗昌等人。

這其實有點像現在的僱傭軍,誰給好處就給誰賣命。當然這樣的部隊待遇一般比軍閥的嫡系部隊要差,一有機會都會另謀出路,搶塊地盤自己當家或者改投條件更好的東家,因此不大可靠。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各軍閥的軍費是怎麼來的?
    單是頂著「中央政府」旗號的北京北洋政府,1916年的軍費開支就達到一點五億元,到1919年更漲到二點一億元。以民國外交家曹汝霖《民初外交回憶錄》裡的估算,段祺瑞掌舵北洋政府期間,北洋政府每月就要虧損八百萬元。「中央政府」尚且如此,各地軍閥自然不用說,只要幹個仗,就是大把錢財往裡砸。
  • 民國軍閥混戰,各省軍閥到哪兒籌集巨額軍費?原來這裡面貓膩不少
    我這裡說一下民國時期地方割據政府財政收入來源:一、來自田地的賦稅1、田賦。民國成立初期,田賦沿襲清代舊制稍加變更,其名目包括地丁、漕糧、借課、附加四大類,在西北各省,也有仍沿用舊制的,如差徭、墾務、雜賦等。由於稅目繁多,徵收制度不一,因而弊端百出,廣大農民莫不身受其害。
  •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大帥遍地都是,為何大家熟知的少帥卻僅有1人
    北洋軍閥內部,大帥各省都有到了民國時期袁世凱死後,其留下的北洋軍事集團無一人能夠深孚眾望,遂分裂成直、皖、奉等多股勢力,加上閻錫山晉系、陸榮廷舊桂系、唐繼堯滇系等中小軍閥,「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儘管無論民國政府還是北洋軍制,序列裡面最高的只是上將軍銜,從來沒有元帥軍銜。
  • 一個民國時期的「神棍頭子」是如何受到各路軍閥追捧的?
    在民國時期就有這麼樣一個奇人,他可以稱得上是民國時期最大的「神棍頭子」。可是就這麼一個看起來永遠上不了臺面的職業,卻讓這他弄得出神入化,甚至關乎一個省的軍事政治大事他都可以隨意擺弄。他的名字叫劉從雲,一個靠著謊言與欺騙走向人生巔峰的大能人。光緒九年的時候,在四川的威遠地區,一個嬰兒的呱呱墜地。他就是我們的男主人公——劉叢雲。
  • 民國最搞笑的軍閥,連當總統,都是靠花錢買的
    民國是一個有槍就是草頭王的時代,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多數的軍閥都是是武夫、粗人,做事不管不顧,諸如好色、貪財、吃喝嫖賭、巧取豪奪等,他們都是公開做,毫不在乎民間的輿論。曹錕今天秀才就說一個非常搞笑的民國大軍閥,他連當大總統,都是靠花錢買的,被大家戲稱為賄選總統和豬仔總統。
  • 民國時期,有哪些軍閥勢力可位列前五?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軍閥。軍閥,其實是一個近代才提出的概念,而且是日本舶來品。不過,軍閥這種模式卻自古有之,東漢末年的群雄、唐代的藩鎮,乃至於近代民國時期的各路草莽英雄,都可稱之為軍閥。不過通常來說,軍閥一般是中央集權或中央政府衰落的產物,這些各據一地、把持了當地的政治、軍事、稅務等部門和官員任命的土皇帝們,不但不聽從中央的命令,甚至敢與中央分庭抗禮。
  • 此人是愛算卦民國的秀才大帥,為偽滿算了一卦非常準
    民國將軍傳記四:愛算卦的秀才大帥《易經》作為中國一部理論高深的書籍,多少年來一直受到人的追捧,尤其是很多人將它當成可以預知未來的卦書。民國時的軍閥吳佩孚很是相信這個東西,甚至在打仗這等性命攸關的大事上也是要先來佔卜一卦。
  • 5本精彩絕倫的民國軍閥類小說,人物形象生動,戰爭激情澎湃!
    二百七十萬字紙上風雲,起於軍閥混戰之時,終於文革暴亂之際,校長以截然不同的角度來重新敘寫那段蒼涼悽烈又大氣磅礴的動蕩年代。此書可以說是校長風格最濃鬱的一本,用網絡文學的格式來敘寫傳統的內涵,以主角陳子錕與各路名人打交道的歷程,來完成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解讀。底層生活描寫生動鮮活,歷史反映透徹,強烈推薦!第二本:《民國投機者》 作者:有時糊塗書評:民國軍閥類。
  • 民國混戰時期,五對是著名的將門虎子,是指哪五家?
    說到這些人,可能大家覺得時期比我們比較遙遠,然而,在民國混戰時期,也曾經出現了五對著名的將門虎子。而且這五對父子都是大家比較熟知的近代歷史上的人物。 第一對是袁家父子 說到袁家父子,可能了解近代歷史朋友都知道。這一家是指著名的袁世凱父子。袁世凱是民國時期一代梟雄人物,也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
  • 為什麼民國的軍閥叫「北洋軍閥」?
    首先要糾正一點,民國軍閥並不僅僅指北洋軍閥,還有後來國民黨的新軍閥階段,只是北洋軍閥的勢力範圍偏向當時的政治中心,所以北洋軍閥廣為人知。北洋一詞來源已久,最早出現於宋朝,到了清朝時期,北洋泛指上海吳淞口以北、包括江蘇、山東、直隸等口岸的地區。
  • 軍閥都是愛國者?為何民國時期沒有一個軍閥宣布獨立?
    說起民國時期的軍閥,很多人並不陌生,加上前段時間一些無腦網紅擺拍軍閥姨太太的醜劇,民國軍閥這個特殊群體再度成為後人討論的焦點。時至今日,在洗白翻案風越刮越猛的大環境下,軍閥這個曾經被萬眾唾棄的詞彙以「還原歷史」的名義再度走到前臺,瘋狂衝擊著世人的認知。
  • 民國有多少耕地被種上了鴉片
    民國軍閥強迫農民種植鴉片,若「種糧食一年,應完三年的稅」近年來,對「民國軍閥」的評價,有一種日益正面的趨勢。然不論軍閥本人之操守如何,其割據性存在,實是民國之巨害,乃毋庸置疑之事。試以鴉片之流毒為例,作一管窺。
  • 曹錕為民國直系軍閥的首領,為何在近代史上不算軍閥?
    關於這個事情,我們得首先搞清楚什麼是「軍閥」。「軍閥」一詞作為具有指代意義的固定名詞,大約還是出現在近代(不是太過確切,但絕對不是自古就有),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含義的。漢語詞語解釋(來自於百度百科),是指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諸侯、太守、刺史、節度使等等的地方政權,因日久滋養軍事勢力且因政治、政策、種族或環境等因素考量而有所背棄中央政府,相當於近代所說的軍閥。
  • 民國第一「變色龍」軍閥 先後背叛馮、閻、蔣、張、共
    摘自:劉繼興 《民國大腕
  • 民國風小說:林家小姐林顧盼和軍閥江生輝的虐戀,結局甜到炸!
    01顧盼生寒民國時期,軍閥混戰,雲城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林家小姐林顧盼和軍閥江生輝的虐戀,在無數次誤會過後他們終於走到了一起。民國的愛情一直都在,江生輝最愛的林顧盼也一直都在。02曇花一現人生夢小說描寫的是明未清初安慶府桐城的梅家是一個科舉世家,祖上出過狀元、進士等,但曾幾何時,這個曾經紅極一時的科舉世家也日漸凋零。
  • 民國初年,湛江徐聞為什麼會成為「匪窩」?
    之前我們講到了民國初年,土匪猖獗的四個原因——一、地主豪紳聯合貪官汙吏對農民的剝削。二、法殖民者的苛捐雜稅及外來商品傾銷,導致民生艱難。三、法租界當局對土匪的縱容和支持。四、軍閥混戰,對地方造成嚴重摧殘,人民顛沛流離。哪一個原因才是致命的呢?其實是第四個。
  • 民國軍閥割據時期,哪個軍閥實力最為強悍?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說到民國軍閥,縱觀當時整個神州大地,實力最強悍、勢力最大的當屬奉系軍閥首領,號稱東北王的張作霖。全盛時期,張作霖控制著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和上海等八省一市,統帥著一支擁有著完整的海陸空三軍建制的奉軍,佔據著北京的中央政府,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國家元首。張作霖到底有多強?看看東三省和奉軍的實力就知道。
  • 民國梟雄閻錫山僅有山西一個省,為何能成為獨霸一方的大軍閥
    民國時期,群雄並起,互相舉兵徵伐,致使天下生靈塗太,百姓民不聊生。在亂世的民國時期,湧現出了很多稱霸一時的大軍閥,其中閻錫山就是典型代表。閻錫山是山西五臺縣人,在他的一生中,和各路軍閥都打過交道,他依靠的主要是山西一個省,但他能夠憑藉區區一省之力和東北軍,中央軍這樣實力強悍的軍閥對抗,那麼他靠的是什麼呢?閻錫山年輕的時候只是一個貨店的店員,在晚清末期,閻錫山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加入了同盟會。1909年,閻錫山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
  • 昔日風光無限,晚景悽悽慘慘,民國軍閥們的生與死
    民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牆頭變幻大王旗,有兵便是草頭王的時代,大小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雖然有一個名義上的「中央政府」,但各地方官員儼然就是當地的「土皇帝」,他們都有自己的地盤和勢力範圍。如果把民國這幾十年中所有的軍閥統計一下,足有上百個。
  • 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面不改色的白七爺,輕鬆一句「開眼吧小子,我這牲口就愛吃帶餡兒的」,接著甩出一塊大洋,果然叫包子鋪老闆破涕為笑:「那位爺,您這牲口什麼時候餓了就上我這兒來。」以學者李開周的考證,在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可以買44斤大米。對比現代大米價格的話,換算下來約等於145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