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混戰時期,各路軍閥爭鬥不休,為此都很注重擴充實力,導致軍費開支是一直居高不。而各路軍閥軍費來源也是五花八門,下面簡單說一下。
一是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大軍閥,他們的來源主要是北洋政府的財政收入。
在軍閥混戰時期,北洋政府的當家人也是幾次易主。最開始是袁世凱,袁世凱死後是段祺瑞,段祺瑞在直皖大戰失敗以後,則換成了曹錕,之後又是段祺瑞、張作霖、馮玉祥聯合主政,到最後的張作霖安國軍政府。
雖然因為軍閥割據,北洋政府收不到各地的賦稅,不過這鐵路、郵電幾個部門還是收入頗豐的。此外被列強控制的關稅每年在扣除賠款和外債以後有一塊結餘,叫做關餘,也是移交給北洋政府接收。
這不管誰當家,都是控制了北洋政府的財政收入。這筆錢自然就用於養自己的部隊了。
此外控制了北洋政府的人還可以向國外借款。比較有名的有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段祺瑞的西原借款等。這些錢也都被他們用來擴充自己的實力。
二是軍閥在自己控制的地盤上直接自籌。
軍閥往往割據地方,有自己的地盤。大的軍閥割據數省,中等的軍閥控制一個省,再小的軍閥則可能只有幾個縣。軍閥混戰時期,軍閥所控制的地區所收賦稅一般都是截留自用,甚至可能預收幾十年。以四川廣安為例,1935年時,廣安的田賦已經收到了1990年。而北京廊坊的邊防保障特別稅,乾脆預收到了2035年,多徵收了差不多100年。
此外為了滿足軍事需要和個人享受需要,軍閥往往還會巧立名目,收取各種苛捐雜稅。像四川軍閥楊森就在自己治下新設立了幾百種雜稅,走路要交路稅,坐船要交船稅,甚至農民挑糞都要交個糞捐。有人諷刺「自古未聞糞有稅,如今唯有屁無捐」。
除了各種苛捐雜稅外,地方軍閥另一個斂財的辦法則是發行鈔票。民國早年理論上通行的貨幣是白銀和銀元。不過各家銀行往往會發行銀元兌換券,也就是鈔票。當時北洋政府會發行銀元兌換券,地方上各省自己也會發行本省的銀元兌換券。當軍閥們需要用錢時,有時候就會開足馬力印一批銀元兌換券應急。民國時期多次因為紙幣大幅度貶值引發過金融風潮,就是軍閥亂印鈔票引起的。
當然,上面的做法其實都算文明的了。軍閥混戰時期不少部隊是土匪改編,這土匪習氣自然也就帶了過來,一旦沒錢了販毒、綁票、盜墓啥事都幹得出來。
三是依附他人。
軍閥混戰時期也有些軍頭沒有自己的地盤,那就只能依附別人過活。比如馮玉祥早期並沒有固定的地盤,就依附曹錕,由曹錕接濟軍餉。還有像盜東陵出名的孫殿英,先後依附過劉鎮華、孫嶽、張宗昌等人。
這其實有點像現在的僱傭軍,誰給好處就給誰賣命。當然這樣的部隊待遇一般比軍閥的嫡系部隊要差,一有機會都會另謀出路,搶塊地盤自己當家或者改投條件更好的東家,因此不大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