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割據時期,哪個軍閥實力最為強悍?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2021-01-09 奧古說歷史

說到民國軍閥,縱觀當時整個神州大地,實力最強悍、勢力最大的當屬奉系軍閥首領,號稱東北王的張作霖。

全盛時期,張作霖控制著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和上海等八省一市,統帥著一支擁有著完整的海陸空三軍建制的奉軍,佔據著北京的中央政府,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國家元首。

張作霖到底有多強?看看東三省和奉軍的實力就知道。

東三省,作為張作霖和奉系的根本所在,張作霖深知只有東三省發展的好,他和他的奉軍才能與佔據中原、沿海地區的軍閥相抗衡,因此是不遺餘力地發展東三省的民生、經濟、商業與農業等各個領域。

「要想富,先修路」,張作霖是深諳此理。至1931年前,在張作霖「自建鐵路網計劃」的推動下,整個東北的鐵路總裡程達7000多公裡,擁有北寧、打通、鄭通、鄭洮、洮昂、沈海、吉海等7條鐵路線,基本上覆蓋了整個東北縣以上行政區,部分鐵路相對發達的區域,更是可以直接覆蓋到村。鐵路的覆蓋,不但讓東三省各地資源優勢迅速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也吸引到了更多外資的到來,加快了東三省對經濟發展。

除此,張作霖這人雖說沒什麼文化,可對讀書人卻是非常尊重,他深知要想讓東三省經濟突飛猛進,就必須要有相應的人才的加入,正所謂「術有專攻」,打仗讀書人肯定沒軍人厲害,但要是說到對於地方的治理,讀書人絕對能甩軍人一條街,因此當時張作霖是不遺餘力地花費重金邀請有能力的讀書人來東三省效力。

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張作霖為招攬、培養英才建立了東北大學。在張作霖的重視下,東北大學是當時整個民國資源最豐富,資金最充足的大學,張作霖每年都會撥款160萬銀元給東北大學(在當時清華大學是120萬銀元,北京大學是90萬,南開大學只有40萬),作為購買教學設備、教材等使用。同時為留住人才,張作霖給東北大學教職工的薪水那是十分優越,如東北大學教授級的老師月薪足足有360銀元,要高出當時北大、清華的教授60銀元,南開120銀元。

憑藉著這等極為豐厚的經費和薪水,東北大學一時間是人才濟濟,英才輩出,初期128名職教員中就擁有11個博士、37個碩士、29個學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學府畢業的講師佔了近三分之二,先後有梁思成、林徽因、章士釗、梁漱溟、羅文幹、馮祖荀、劉仙洲、黃侃、劉半農、石志仁等一大批名師執教於東大。而後,在這些高學歷、高學識的講師的教導下,東北大學是英才輩出,一半高材生畢業後加入到了東三省政府、軍隊等各類部門當中,為奉系強大做出了卓越貢獻。

就是在張作霖這般不遺餘力地治理下,東三省整體實力是突飛猛進,如哈爾濱,在張作霖的治理下,已是躍居遠東第二大國際化都市,哈爾濱濱江海關穩居全國六大海關之首,擁有當時全國最大的麵粉生產和出口基地、啤酒生產基地,並與巴黎、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有直接業務往來,外資企業多達1809個。

再如長春,它比哈爾濱更加現代化,整個城市全由外國專家規劃設計,仿照巴黎等大都市建造的,它擁有著多個亞洲第一的稱號,第一個全面普及抽水馬桶的城市;第一個全面普及管道煤氣的城市;第一個規劃地鐵的城市;第一個實現主幹道電線入地的城市等等。

至張作霖被炸死前,東三省地區的工業化水平已超過長江地區,且工業結構較為完善,既有以鋼鐵、煤炭為中心的重工業體系,也有以紡織、食品加工為中心的輕工業體系,經濟已是十分繁榮,躍居全國前列。

當然,軍閥混戰時期,單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這是沒用的,若沒有足夠強悍的軍力,也是守不住這家業的!

不過恰恰,張作霖是既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也有強悍無比的軍事實力。

奉軍,是當時中國為數不過的擁有者一個較為完整的軍事體系的軍隊,有自己的海陸空三軍,有自己的軍工企業,有自己的軍校,其實力就算是單獨拿出來,在當時的世界也都是排名靠前的軍事實力。

奉軍是當時中國少數擁有較完整的海陸空三軍的部隊。

奉系陸軍,轄七個集團軍,約50萬兵力,奉軍不似川軍、西北軍那般面臨著空有兵力,武器甚少的局面,在內部相對完善的軍工體系的幫助下,奉軍人手一把遼13步槍,甚至部分士兵還裝備捷克式ZH-29半自動步槍。

在當時多數軍閥連步槍都缺少的情況下,奉軍每個師多數還都配有一個炮兵團,每個炮兵團都配有數量不等的日38式75毫米野炮、日14式29倍105毫米加農炮、日41式75毫米山炮和日式105毫米輕便榴彈等型號的火炮,最為離譜的是,隨著奉軍建起一座迫擊炮兵工廠後,奉軍還為團級部隊配置了6門迫擊炮。

除此,奉軍還設有多個獨立的重炮團,配有遼造民14年式或遼造民19年式十五公分重榴炮等型號重炮。最後,更為變態的是,奉軍還擁有當時民國少有的坦克部隊,配有從歐洲購買到的36輛法制雷諾FT—17輕型坦克。

奉系海軍,是民國最為強大的海軍。自1924年收編渤海艦隊後,奉系海軍轄江防、海防和渤海三大艦隊,擁有海圻、海琛、肇和、鎮海、威海等巡洋艦,同安等護衛艦、永翔、楚豫、江利等炮艦,除此還擁有當時世界都少有的鎮海、花甲等水上飛機母艦。在當時全國軍艦總噸數是42000噸,奉系海軍獨佔32200餘噸,也就是說約76%的軍艦在奉軍手中。

奉系空軍,也是民國最為強大的一支空中力量。盛時擁有五個航空隊,擁有英制維梅型轟炸機、法制布萊蓋型、波太型、高德隆型轟炸機、德制容克型偵察轟炸機、日制甲式戰鬥機和八八式偵察機等各型號飛機300餘架(戰鬥機150架)。要知道,在當時整個日本的戰鬥機也不過是數百架,可見奉系空軍之強悍。

奉軍擁有當時中國最為完善的軍工體系,上至重炮、火炮等,下至彈藥、軍服等,都可以自給自足。

張作霖主政奉軍期間,為了不受制於人,也有強大自身,他先後創辦了奉天軍械廠、東三省兵工廠、奉天糧秣廠、奉天被服廠、東北航空工廠、奉天迫擊炮廠等軍工企業,這些軍工企業不但能滿足戰爭所需的武器和彈藥,還能替奉軍生產出飛機發動機零部件、航空儀器、無線電零件等高精度設備,及糧食、服裝、帳篷、鍋灶等百餘種軍品,涉及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

以東三省兵工廠為例。盛時其年產各式步槍6萬多支,輕重機槍1000多挺,野炮、山炮、重炮等各型大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槍彈1~1.8億發,月產TNT炸藥120噸,每天產出武器可輕鬆武裝一個營級部隊。同時,東三省兵工廠可輕鬆仿製出75毫米的野炮、山炮、平射炮、高射炮到240毫米的榴彈巨炮。

除了強大的軍隊,完善的軍工體系,奉軍還擁有更為完善的軍事教育體系,海陸空專業學習皆有之。

張作霖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他深知要想讓奉軍永遠的強大下去,首要做的就是做好人才的培養,只要人才能夠保持不斷層,奉軍就不會有衰落的那天,所以張作霖主政期間先後創辦東北陸軍講武堂、東三省航警學校和東三省航空學校等專業培養海陸空三軍人才的學校。

東北陸軍講武堂,與雲南講武堂、保定軍校和黃埔軍校並稱為的中國四大軍校,東北義勇軍創始人之一的黃顯聲、遼寧民眾自衛軍唐聚五、開國上將呂正操、開國少將沙克等名將皆出自東北陸軍講武堂。東北陸軍講武堂設戰術、軍制、兵器、地形、築壘、交通、衛生、馬學、軍用文牘等學科,及各兵科操練、野操、體操、劍術、射擊等術科,為奉軍培養出了數千名基層軍官;

東三省航警學校,是當時民國最為頂尖的海軍學校之一,設有航海、輪機、槍炮、國文、英文、數學、化學、測量、船藝、魚雷、通信、陸戰等學科,為民國海軍培養了1200餘位海軍軍官;

東三省航空學校,同樣也是民國最為頂尖的空軍學校之一,設有飛機構造學、發動機學、飛行學、航行學、氣象學等學科,為東北空軍培養了百餘位精英飛行員。

依仗雄厚的經濟實力,張作霖打造出了一支可以傲視民國任一軍閥的強大武裝力量。而借著這支強大的武裝,張作霖也就成為了民國最強大的軍閥,控制著八省一市,直至入主中央,成為民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當然,作為這麼一個梟雄,張作霖的結局卻很是悲慘,因他對日本秉持著極其強硬的態度,不願出賣國家利益,故而被日本記恨,日本為強佔東三省,遂趁張作霖乘坐專列返回奉天時,在皇姑屯將其炸死。就這樣,一代梟雄張作霖,慘死在日寇手中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有哪些軍閥勢力可位列前五?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軍閥。軍閥,其實是一個近代才提出的概念,而且是日本舶來品。不過,軍閥這種模式卻自古有之,東漢末年的群雄、唐代的藩鎮,乃至於近代民國時期的各路草莽英雄,都可稱之為軍閥。不過通常來說,軍閥一般是中央集權或中央政府衰落的產物,這些各據一地、把持了當地的政治、軍事、稅務等部門和官員任命的土皇帝們,不但不聽從中央的命令,甚至敢與中央分庭抗禮。
  • 民國軍閥割據,誰的實力最強盛?看完後明白了!
    因為,張作霖是一個很懂得經營的軍閥,他對東北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並打造出民國時期裝備和體系最為完善的地方軍閥部隊——東北軍,其勢力更是一度延伸控制關內多省。 在他的努力下,東北陸軍講武堂成為與雲南講武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並列的民國四大軍校。
  • 軍閥都是愛國者?為何民國時期沒有一個軍閥宣布獨立?
    說起民國時期的軍閥,很多人並不陌生,加上前段時間一些無腦網紅擺拍軍閥姨太太的醜劇,民國軍閥這個特殊群體再度成為後人討論的焦點。時至今日,在洗白翻案風越刮越猛的大環境下,軍閥這個曾經被萬眾唾棄的詞彙以「還原歷史」的名義再度走到前臺,瘋狂衝擊著世人的認知。
  •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各路大帥的軍費給養是從哪來的
    軍閥混戰時期,各路軍閥爭鬥不休,為此都很注重擴充實力,導致軍費開支是一直居高不。而各路軍閥軍費來源也是五花八門,下面簡單說一下。一是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大軍閥,他們的來源主要是北洋政府的財政收入。在軍閥混戰時期,北洋政府的當家人也是幾次易主。
  • 太平天國與軍閥割據
    可能有朋友會問,太平天國和清末民初出現的軍閥割據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其實,他們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李鴻章 縱觀中國歷史,凡逢大亂,中央政府無力對抗,迫不得已依靠地方勢力,嗣後大多會出現地方豪強和軍閥的割據局面。
  • 民國時期叱吒風雲的十大地方軍閥,他們到底有多強?
    民國時期,中華大地軍閥割據,各自之間混戰不休,不僅有以北洋軍閥為代表的舊軍閥,還有以黃埔係為代表的新軍閥。很多軍閥割據一省乃至數省,兵力數萬乃至數十萬。這些軍閥中,實力最強大的主要有十位,本文小編帶大家盤點這些民國時期的梟雄,看看他們到底有多強?
  • 曹錕為民國直系軍閥的首領,為何在近代史上不算軍閥?
    筆者理解為必須具備兩個要點方能成為軍閥。一是要有一定的軍事實力,既要掌握大量軍隊;二是要形成割據的事實,即往往都會有自己控制的地盤,亦即勢力範圍了;二者缺一不可,一旦事實形成,則往往是不聽中央政府的節制。我們常說的軍閥,其實大多從心中是指民國時期的軍閥,常說的「直系」、「奉系」等,都是從其實際控制的地域範圍來劃分的。
  • 為什麼民國的軍閥叫「北洋軍閥」?
    首先要糾正一點,民國軍閥並不僅僅指北洋軍閥,還有後來國民黨的新軍閥階段,只是北洋軍閥的勢力範圍偏向當時的政治中心,所以北洋軍閥廣為人知。北洋一詞來源已久,最早出現於宋朝,到了清朝時期,北洋泛指上海吳淞口以北、包括江蘇、山東、直隸等口岸的地區。
  • 一個民國時期的「神棍頭子」是如何受到各路軍閥追捧的?
    有趣的是,最後胡適的頑疾就是中醫治好的,而漢語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字現在也正在展現著中華文化的魅力;歸根結底,就是剛剛破除了封建統治的我們對於文化的極度不自信而造成的。在民國時期就有這麼樣一個奇人,他可以稱得上是民國時期最大的「神棍頭子」。可是就這麼一個看起來永遠上不了臺面的職業,卻讓這他弄得出神入化,甚至關乎一個省的軍事政治大事他都可以隨意擺弄。
  • 民國時期各軍閥的軍費是怎麼來的?
    首先值得一說的,就是「正當來路」——軍閥們搞「經濟建設」的成果。 這裡面最典型的,就是奉系軍閥張作霖,這位草根出身的「東北王」,眼光也比同時代多少喜歡「竭澤而漁」的軍閥們高出一籌。外加他的身邊,更有楊宇霆、王永江等「建設型人才」。所以自他執掌東三省後,東北大地的經濟很快有了長足發展:耕地增長到2.7億畝,自建鐵路近1522公裡。
  • 民國時期,軍閥四起,他們幾人霸佔中國大部分領土,看看分別是誰
    導語:每個軍閥的首腦都說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但他們卻是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為了爭奪地盤,手段用盡,有的甚至是為了私人利益,竟然出賣國家利益以傍上外國勢力,打著救國的名義,進行著賣國的交易。以現代來看,張作霖是自袁世凱之後,民國軍閥當中名氣最大的一個。
  • 存活38年的晉系軍閥四巨頭,在解放戰爭結束後,他們的結局都如何
    38年,恐怕在民國史上沒有哪個軍閥可以相比。也只有晉系軍閥讓蔣介石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一個地方派系。不過在1949年的解放戰爭時期,這個存在時間最長的晉系軍閥也走到了盡頭,在徐帥與彭老總指揮下殲滅了這支存在38年的晉系軍閥。那麼,你們知道晉系軍閥中,被稱為四巨頭的晉軍將領,在解放戰爭結束後,他們的結局都如何!
  • 此人反覆無常,號稱民國第一無恥軍閥,最後被活埋!
    此人反覆無常,號稱民國第一無恥軍閥,最後被活埋! 作者:劉大人說歷史 民國時期比較特殊,它是個「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年代,軍閥們結拜、背叛、聯合、倒戈,那都是見怪不怪的事,反正是靠實力說話,皆不足為奇。
  • 民國梟雄閻錫山僅有山西一個省,為何能成為獨霸一方的大軍閥
    民國時期,群雄並起,互相舉兵徵伐,致使天下生靈塗太,百姓民不聊生。在亂世的民國時期,湧現出了很多稱霸一時的大軍閥,其中閻錫山就是典型代表。閻錫山是山西五臺縣人,在他的一生中,和各路軍閥都打過交道,他依靠的主要是山西一個省,但他能夠憑藉區區一省之力和東北軍,中央軍這樣實力強悍的軍閥對抗,那麼他靠的是什麼呢?閻錫山年輕的時候只是一個貨店的店員,在晚清末期,閻錫山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加入了同盟會。1909年,閻錫山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
  • 昔日風光無限,晚景悽悽慘慘,民國軍閥們的生與死
    民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牆頭變幻大王旗,有兵便是草頭王的時代,大小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雖然有一個名義上的「中央政府」,但各地方官員儼然就是當地的「土皇帝」,他們都有自己的地盤和勢力範圍。如果把民國這幾十年中所有的軍閥統計一下,足有上百個。
  • 民國時期的北伐戰爭,主要打的究竟是哪幾路軍閥,他們結局如何
    1920年7月14日,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以吳佩孚、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為了爭奪北京政府統治權,雙方在京津地區展開大戰,由於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在關鍵時刻選擇站在吳佩孚一邊,段祺瑞招架不住,把苦心經營起來的西北軍和邊防軍輸得精光後,皖系從此一蹶不振,段祺瑞宣布下野,自此,北洋軍閥只剩直奉兩系。
  •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大帥遍地都是,為何大家熟知的少帥卻僅有1人
    北洋軍閥內部,大帥各省都有到了民國時期袁世凱死後,其留下的北洋軍事集團無一人能夠深孚眾望,遂分裂成直、皖、奉等多股勢力,加上閻錫山晉系、陸榮廷舊桂系、唐繼堯滇系等中小軍閥,「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儘管無論民國政府還是北洋軍制,序列裡面最高的只是上將軍銜,從來沒有元帥軍銜。
  • 民國軍閥混戰,各省軍閥到哪兒籌集巨額軍費?原來這裡面貓膩不少
    我這裡說一下民國時期地方割據政府財政收入來源:一、來自田地的賦稅1、田賦。民國成立初期,田賦沿襲清代舊制稍加變更,其名目包括地丁、漕糧、借課、附加四大類,在西北各省,也有仍沿用舊制的,如差徭、墾務、雜賦等。由於稅目繁多,徵收制度不一,因而弊端百出,廣大農民莫不身受其害。
  • 這個軍閥命令士兵必須佩戴一件東西,因這事兒他徹底悲催了!
    民國軍閥,在派繫上,可分:北洋系、皖系、直系、奉系和西北系等等,他們無一不是手握重兵,割據為王,這些軍閥在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開始,便開始在民國的大舞臺上,熙熙攘攘地出現,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五年。一部民國史,半部軍閥篇。小編今天就說一說民國年間,一位非常有個性的軍閥:這位軍閥的名字叫管金聚。
  • 民國十大軍閥,個個是梟雄,有人被稱為不倒翁(下)
    民國時期,閻錫山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 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從辛亥革命開始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閻錫山解放前夕去臺灣,1960年5月23日病逝臺北,終年77歲。葬於七星區陽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