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6月6日,妄圖復闢帝制的袁世凱在人民的一片謾罵聲中悄然逝世,所掌管的北洋軍隊由於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被迫分裂為直、皖兩系,而後來居上的奉系也在此時開始悄悄發展自己的武裝。1920年7月14日,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和以吳佩孚、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為了爭奪北京政府統治權,雙方在京津地區展開大戰,由於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在關鍵時刻選擇站在吳佩孚一邊,段祺瑞招架不住,把苦心經營起來的西北軍和邊防軍輸得精光後,皖系從此一蹶不振,段祺瑞宣布下野,自此,北洋軍閥只剩直奉兩系。
由於連年內戰,導致國家貧困不堪、民不聊生,作為革命代表的國民革命軍為了響應人民的號召,決定出師北伐,結束封建軍閥的黑暗統治。1926年7月9日,北伐軍8個軍約10萬人,在總司令蔣介石的帶領下,開始進行驅逐軍閥的北伐大業,今天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下當年在北伐戰爭時重點討伐的軍閥頭目都分別是誰,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
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山東蓬萊人,早年曾在曹錕手下擔任第三師師長,後來在直皖戰爭中嶄露頭角,成為繼曹錕之後的「二把手」。北京政變發生後,曹錕被馮玉祥軟禁,吳佩孚正式上臺,擁兵數十萬,虎踞洛陽,其勢力影響著大半個中國。北伐打響後,吳佩孚所部在湖南被唐生智擊敗,損兵折將,北伐軍也在此時乘勝追擊,勢如破竹,連連得勝,打得吳佩孚隻身逃往河南信陽,後來第二次北伐戰爭打響,吳佩孚在國民軍和北伐軍的共同夾擊下徹底失敗,從此再無翻身之力,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抗日戰爭期間,吳佩孚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決維護民族大義,保持了晚節,後因吃餃子被骨屑傷了牙齦,進入日本醫院治療,被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所指使的日本牙醫將其殺害,享年65歲,而國民政府也為了表彰吳佩孚的大義,特追贈其為陸軍一級上將。
直系軍閥首領:孫傳芳,山東泰安人,早年曾在王佔元帳下效命,後來從直系分化出來、自成一派,對外也稱之為直系軍閥。北伐戰爭期間,孫傳芳為策應江西戰場作戰,急令福建督理周蔭人部進襲粵東,後被何應欽擊潰,手下將士大多都投降北伐軍,孫傳芳見狀,只好向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求援,而張作霖也為了保全自己,派出張宗昌去支援孫傳芳,最後總算是勉強扛住了北伐軍的進攻。1928年4月,蔣介石聯合閻錫山、馮玉祥,共同舉兵北進,發動總攻,孫傳芳和張宗昌抵擋不住,只得率領殘部過黃河北逃,投靠張作霖。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孫傳芳隱居天津,拒絕了日本人的拉攏,選擇皈依佛堂,後於1935年11月13日被施從濱之女施劍翹刺殺於天津居士林佛堂,享年50歲。
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奉天海城人,早年曾出身綠林,後被清廷招降,出任管帶一職,袁世凱逼退清廷後,張作霖明面上俯首稱臣,暗地裡卻大造「奉人治奉」的輿論,驅逐段芝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為了直皖兩大派系,張作霖左右逢源,最後成功在東北站穩腳跟,並自立名號為「奉系」。北伐戰爭期間,張作霖出兵支援孫傳芳,後引火燒身,自己的部隊被北伐軍打得大敗,只好公開表示願與南京國民政府議和,退回東北,然而就在張作霖乘火車退回老家時,日本人在皇姑屯設下埋伏,將其炸死,享年53歲。
1928年12月29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並在東北各省同時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全部統一換成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史稱「東北易幟」。此事件標誌著北伐的結束、南京國民政府完成「形式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