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蒙曼、康震、王立群,誰傳統文化根底深?

2021-01-09 二小書法

文 | 王呈祥

最近網上有一條熱議的話題,問:於丹、蒙曼、康震、王立群,誰傳統文化根底深?

對此,立志將來要成為文學家的我,是這樣回答的:無論說誰深都有爭議,唯一沒有爭議的是,都比我深。這個回答獲得了不少網友的點讚,有人評論說:「整個討論區數千條回答,唯獨這條沒有爭議,你小子是個誠實的人。」

之前四位教授在電視上的講學我都看過,之後心中有了這樣的排序:一王立群,二康震,三蒙曼,四於丹。

一、王立群

王立群是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主攻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因2006年央視《百家講壇》《王立群講〈史記〉》,而被我們熟知。記得那時我還在上學,為了看這檔節目我鼓動宿舍的同學,湊錢在二手市場淘了個不知幾手的電視,由於當時是半夜才播,為此第二天總像丟了魂似的。

他講學很有特點,就像一個從古代穿越過來的人,曾親眼目睹《史記》中發生的每一件事一樣。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對漢代名將衛青的寬宏大度,李廣的機智果敢,奸相公孫弘的陰險狡詐的刻畫,可謂入木三分,精彩至極。用詞簡單易懂,娓娓道來卻無一點說教的成分。還有,他那兩隻異於常人的耳朵,時常讓我想起大耳朵圖圖,多少有些可愛。

二、康震

康震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中國古代詩詞、散文,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因2006年央視《百家講壇》《康震講〈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而被我們熟知。真正讓他成為網紅教授的,是因為在《中國詩詞大會》擔任點評嘉賓。

他擅長用現代的語言詼諧地講解歷史上詩人的風流趣事,不拘泥於一字一詞,而是從作者的性格,遭遇以及所處的歷史背景為出發點,點評某首詩詞都會妙語如珠。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講演員莫文蔚的名字,當很多人還在疑惑「莫文蔚還有出處」的時候,他已經從《易經》中找到出處,並給予相應解釋。

三、蒙曼

蒙曼是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隋唐五代史和中國古代女性史。被我們熟知,同樣是因為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大隋風雲》《唐玄宗與楊貴妃》。與康震一樣,也曾在《中國詩詞大會》擔任點評嘉賓。

觀眾對她的評價:這個戴眼鏡的小個子老師語言平和、言語幽默,把歷史與文學相結合,講學內容讓人印象深刻。在《中國詩詞大會》中的表現同樣精彩,她一直堅持著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傳達著自己對於古詩文的理解,觀眾也喜歡聽。

為何排第三,是因為她太像當年我的那個中學老師了,都是戴眼鏡的女老師,打人真敢下狠手,「嚶嚶~」。

四、於丹

於丹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廣播電視形態學,廣播電視頻道研究、傳統文化研究。被我們熟知,同樣也是因為央視《百家講壇》——主講《〈論語〉心得》《〈莊子〉心得》等。她是四位當中唯一一位非研究領域對口的講師。不過,她以經典對照生活,從自身出發談心得、談感受的講學方式,在當時很受歡迎。

但成名之後的他,頻繁出席商業活動,頻繁出書籤售(「2007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於丹排名第二),讓人越來越覺得她背離了知識分子傳道受業的初衷。

從後來她在北京大學以及交通大學講學時,被臺下學子轟下了臺,再加上易中評價她是「一個被市場經濟耽擱的知識分子」來看,能夠說明這一點。

這不是水平高低的排序,也不是年齡長幼的排序,更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是個人的喜好。另外,可見「四位教授都比我文化根底深」是沒有爭議的,也證明了我的確是個誠實的人(哈哈),所以,那位網友對我的誇讚,我欣然接受。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都是咬文嚼字,為何康震蒙曼等被奉為大家,孔乙己就窮酸迂腐?
    窮酸、迂腐,誰還去效仿學習他呢?但如果換個人,再出來一兩個溜須的,說不定立即就捧了起來。為什麼不能換個角度說他將學問做到了極致呢?所以《百家講壇》、《漢語橋》、《中國詩詞大會》多次邀請康震、蒙曼 、王立群等名人大家做點評嘉賓,誠然,這些文化學者個個學富五車,就該邀請他們普及國學等傳統文化。 但倘若孔乙己生在這個時代呢?他如果也靠讀書改變命運,躋身高校教師,一定可以做到教授。想像一下,眾多文化節目邀請的大家,如果退到100年前,和孔乙己一樣的裝扮,誰會比誰強一些呢?
  • 文化學者於丹海外開講學而思網校《同一堂課》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來到日本神戶中華同文學校,為孩子們開講唐代詩人張繼的羈旅詩《楓橋夜泊》。  在本期學而思網校《同一堂課》上,於丹教授結合中國詩歌、日本俳句以及箏樂文化等內容,與「第二現場」的張大春、「XES天團」的老師們一起,共同借「秋心愁」探究文化的同源與流變,喚起了海內外觀眾對文化同根的感慨。於丹表示,「好的語文教育是教人在母語中學會思考和表達。」
  • 老梁評論於丹其實有失公允,應當說於丹還是有可取之處!
    於丹前幾天在網上偶然看到一個視頻,應該是好幾年前的視頻,正是評論於丹的節目,於是看了幾分鐘,應當看了不是滋味,節目裡的老梁當真是把於丹批評的體無完膚,認為於丹一無是處,而且所講的《論語》和《莊子》漏洞百出。
  • 專訪王立群:成語節目尚缺乏對成語內涵的挖掘
    中新網北京6月11日電(上官雲) 近日,知名學者王立群新作《王立群智解成語》出版。11日下午,王立群接受記者電話採訪並分享寫作初衷,暢談對歷史文化的一些看法。他認為,成語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內蘊的傳統文化對現實極具借鑑意義,但當下卻存在「成語濫用」的現象,而一些成語類節目的盛行固然對成語普及具有很大好處,卻仍然缺失重要一點,即未能充分挖掘成語自身內涵。
  • 聚焦於丹的家庭背景,於丹在跌落神壇後,生活究竟怎樣?
    之間於丹就上過《百家講壇》,她作為受邀的學者在《百家講壇》也講述了《論語》、《莊子》等中國名著,她詼諧幽默、語言風趣,說起論語等文學頭頭是道,深受大家的喜愛。於丹與《論語》由于于丹的講述方式深受萬千觀眾的喜愛,慢慢的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一旦出名了之後,背後的質疑聲隨之而起,有的人質疑她曲解《論語》的中心思想、歪曲歷史事實,從而把大家往錯誤的道路上去引導,對大家了解歷史造成很大的阻礙。此後,於丹開始從大眾的視野消失,慢慢的淡出了大家的生活。
  • 兩首輓歌愛情詩被評委康震和王立群命名為「幸福」
    在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上,評委康震和王立群老師也被問到這個問題。康震老師的答案是「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王立群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經過兩位老師的分析,兩位老師的回答也迎來了陣陣掌聲。巧合的是,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寫的,那麼李商隱難道不是一個可以給人們傳遞幸福的使者嗎?兩位教授稱之為幸福詩的這兩首詩有多巧妙?讓我們分別來看看。
  • 於丹近況,在她跌落神壇的日子裡,老公默默付出不離不棄
    《百家講壇》是央視推出的一檔向百姓講述傳統歷史文化和著名文學作品的節目,導演邀請了許多著名的學者為觀眾剖析歷史和國學著作,拉近學者和普通觀眾之間的距離。觀看這檔節目,人們可以熟知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從學者的講述中了解古人的生活習俗。新中國成立後,領導們終於認識到了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因此這檔節目就應運而生。
  • 國學大師蒙曼為何從文化神壇跌落?三首唐詩的解讀,讓她現了原形
    蒙曼是通過《百家講壇》火起來的一位「國學大師」。自32歲成名之後,一直活躍在各大電視臺的文化類節目當中。最近,她在一檔文化類節目上,對三首國民耳熟能詳的唐詩,作出了一些「個人解讀」,結果招致輿論譁然。蒙曼在一檔節目中向一個城市裡的小孩子解釋:《憫農》中描寫的是古代農民在種莊稼的場景。於是有人指了出來:鋤禾不是「播種」,而是除雜草。就有人指責蒙曼沒水平,是個「假大師」。這一點我是不認同的。
  • 考前該拜誰?聽名家蒙曼講解道家「考神」文昌帝君
    封面新聞訊(見習記者 肖洋 記者 徐湘東)考前拜「考神」,你知道道教中「考神」是誰嗎?9月9日,涼山州越西縣第四屆文昌旅遊文化節開幕。當天上午,舉行了「悟道文昌——越西文昌文化講法論道」活動。現場,著名隋唐史學者、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為到場的越西學子分享了關於道教「考神」文昌帝君張亞子的故事。文昌帝君張亞子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的神靈,是科舉時考生考前必拜的大神。蒙曼說,張亞子這一稱呼,可能是由當時四川本地神靈張育和亞子結合而來。
  • 王立群:成語類節目尚缺乏對成語內涵深入挖掘
    此書是王立群在《王立群智解成語1》熱銷後又推出的新作,他用歷史故事談論時下熱點話題,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學習成語的範本。  針對現下流行的「成語熱」現象,他認為,現在市面上出版的「成語大全」之類的書與詞典類似,側重成語本身的解釋,缺乏與社會現實的聯繫;而近兩年不少電視臺推出的成語類電視節目,也大多以成語默寫和接龍為主,雖對普及成語知識有好處,但缺乏對成語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
  • 綜藝節目"文化味"濃 益智答題類成主打
    近期,記者發現螢屏綜藝除了真人秀、相親等傳統節目外,文化類節目突然多了起來。除貴州衛視的《最愛是中華》、河南衛視的《成語英雄2》這種傳統的選手益智答題類節目以外,還新增了人文紀錄類節目、話劇類節目等多種新鮮的形式。這也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加強版限娛令」出臺後各家衛視「改版」較為集中的一次。
  • 於丹:中國文字就是中華民族藏在手心裡的掌紋
    日前,中國記協邀請20多位在京媒體的負責人和部分專家學者,針對北京電視臺系列節目《於丹品味漢字》,進行了題為「傳承中華文化 助推中國夢」的專題研討會。與會嘉賓從立意、策劃、內容、文化價值等不同角度對《於丹品味漢字》系列節目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節目通過於丹教授融通古今、娓娓敘說的方式,揭示了中國漢字的意蘊和思想,形象地傳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節目的成功是新聞媒體改進文風的生動實踐。
  • 於丹武當山點評陳軍太極二胡
    作為其預熱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的「乘物以遊心.弦語道太極 -- 於丹.陳軍論道武當山」特別活動6月6日在武當山紫霄宮舉行。這場「名山+名人+名典」的國學與國樂經典對話,是大型太極文化視聽盛宴《太極.二胡聖典》的重要創作採風系列活動之一,也是中央電視臺、武當山特區政府、太極湖集團共同打造的「太極文化工程」核心版塊。
  • 家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
    家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成長史,也是一個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歷史的縮影。中國傳統文化中三大孝道:續家譜、修祖墳、建祠堂,這也是人生追求的三大目標,這也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先祖的祭祀和崇拜。認真聽取中家譜,億萬炎黃子孫的根系所在;家譜,所有華夏兒女的精神故鄉。沒有了家譜,尋根問祖,無非是緣木求魚;沒有了家譜,追根溯源,簡直是無本之木。我們的根在哪裡?萬裡江水,源起何處?一個人連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豈不負了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