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及談癌色變中「癌」的屬性。
以前,在揚中人看來,此「癌」多半等同於食管癌、胃癌,而後由我市市人醫、市腫瘤研究所承擔的國家級醫改重大項目「上消化道癌早診早治」於2006年正式啟動,該項目啟動後提高了癌症早期檢出率和治療率,對於上消化道癌防治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而今,小編聽聞這個令人色變的「癌」屬性有變,正與標題中所提及的肺有關。以下一組數據、一個新項目以及一個我們身邊的病例很能說明其變化,與此同時也提醒著大家,肺部健康亟需我們關注。
「頭號殺手」數據漸漲
治療關鍵要趁早
從大範圍來看,肺癌是目前世界上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也是近年來我國腫瘤患者的「頭號殺手」。近50年來許多國家都報導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增高。此外,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確。
△數據來源:國家癌症中心腫瘤登記數據
從小範圍來看,小編從我市市人醫了解到,2018年,市人醫做了20多臺肺癌手術,2019年,肺癌手術達到50多臺,而2020年,肺癌微創手術已突破100臺!此逐年遞增的數據實在駭人。
加之肺癌的臨床表現比較複雜,肺癌早期症狀常較輕微,甚至可無任何不適……基於以上種種信息,肺部健康必須引起大家的重視,而其治療關鍵也在於一個「早」字。據了解,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早診早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篩項目贏先機
大咖「神眼」辨秋毫
去年,65歲的張師傅參加了在市人醫的單位體檢,在體檢前,經同事提醒,他得知我市醫保局和市人醫聯合開展了一個「關愛肺健康」篩查項目,而他符合其中標準,可以參加一次免費低劑量胸部CT檢查,於是他順便做了相關檢查,平日裡注重鍛鍊、生活有規律,傷風感冒等小毛病幾乎都沒有的他,這一查竟發現右上肺有個10mm大小的磨玻璃結節。經專家會診,最終確診為肺部腫瘤。醫生很快為他制定了治療方案,進行了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由於發現早、治療早,他術後恢復良好。
據了解,這項由市醫保局和市人醫聯合開展的「關愛肺健康」早診篩查項目於2020年4月下旬正式開展,計劃在兩年內對目標人群(截至2019年12月31日職工醫保二級帳戶結餘在2000元以上的參保者),開展免費低劑量胸部CT檢查,同時非目標人群也可享受胸部CT惠民價200元/人(可刷醫保)。
據統計,自項目實施以來,截止至2020年11月底總篩查3660人次,其中約有1/5被發現有不同程度的肺部小結節,確診肺部早癌30人。期間市人醫對每位體檢人員的CT膠片進行認真讀片,對可疑結節,聯合影像科、呼吸科、胸外科等專家進行會診,對疑似惡性結節,請上海影像專家肖湘生主任專門評估,提供權威診斷。
△肖湘生教授坐診畫面
當初剛獲悉自己右上肺有10mm大小的磨玻璃結節時,張師傅感到恐懼憂慮,聽說全國著名的影像診斷專家肖湘生教授定期在市人醫坐診,便立馬預約了專家號,「你這個是早期肺癌,但你不要太擔心,不可怕,做手術就好了,做完跟正常人一樣」。診斷已明確,在與家屬溝通後,張師傅的手術被提上日程。
若說早篩為肺癌治療贏得先機,各路大咖專家給予患者極大信心,那麼先進的微創治療技術便為病患提供了高水準、高質量的手術效果、術後恢復等。
微創小孔救大命
術後生活有質量
前文數據顯示,2020年市人醫胸外科肺癌微創手術突破100臺,張師傅所接受的便是肺癌微創手術。
據市人醫胸外科高傑醫生介紹,現在的肺癌手術不同以往,已經進入微創3.0時代,創傷小,恢復快,張師傅的手術就是經右側胸部一個「牛眼」大小(3.0cm)的切口進行的,胸腔鏡下根據術前CT室定位,楔形切除病灶,術中快速冰凍病理,浸潤性腺癌,行根治性右上肺切除。
手術日當天,與張師傅一同手術的還有另外四位早期肺癌患者,他們都是在胸腔鏡下行肺部腫瘤切除術。術後第1天患者接近正常飲食並離床活動;第2天拔除胸引管;第3天拍片複查滿意;術後第5天張師傅順利出院。因為發現早、手術方式得當,張師傅不需要後期化療及放療,只需定期健康體檢隨訪就可以了。
△胸外科腔鏡手術
對於這一微創手術,許多病人和家屬都曾問過同一個問題,微創是不是打孔越少越好?對此,胸外科主任馬禎凱醫師的回答是:不以切口論英雄。
腔鏡手術的切口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肺結節的部位選擇是1個還是3個小切口。微創不應該被簡單的理解為切口小就叫微創,切口小只是微創的一方面;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肺組織是手術的核心;再就是手術時間的長短,時間短的手術更微創,手術時間長,麻醉的持續的時間就久,藥量就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者術後的恢復。特別是針對年紀大的患者,這一點尤為重要,因此微創手術的目標是既要保障患者活得長也要活得好。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肺部健康要重視,肺癌的早期診斷,5年生存率可達100%,其中絕大多數可活10年、20年甚至更長!
編輯 | 自遊 製作 | 莉莉
審核︱ 胡紅雲 沙海萍
編輯︱ 紫熙
圖文︱ 紫熙 姚丹
製作︱ 蔡鈺
歡迎轉載,請註明來自「揚中市人民醫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