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悠
雲濤畫室經理人/童話作者/文學碩士/二級心理諮詢師/媽媽
點擊標題下雲濤畫室,可以關注我
作為70後,我們小時候沒有那麼多通訊工具,聯絡感情都是平郵書信。當時小學生中最時髦的事就是交筆友,和遠方素不相識的人借鴻雁傳書,傾訴不為熟人道的秘密,神秘而浪漫。
小學四年級時,某天放學,班上一個和我關係普通的女同學,神神秘秘塞給我一封信,說是筆友給她的,讓她傳抄給九個人,我在選中之列。當時懵懂,頗感榮幸,乖乖地回家拆看。
看完後我的表情是這樣的
總的來說,該信表達了兩層意思:一、照我說的做,你會走好運;二、不照我說的做,你會倒大黴。照做包括:保守秘密,在一星期內抄寫同樣內容的信九份分別給你認識的人。不做就會倒黴,倒黴的範圍就廣了,小到考試掛科,大到親人病故,令人毛骨悚然,充滿了濃濃的惡意,分明就是詛咒。
信的具體字句我已記不清,但是說得有鼻子有眼,有實例和災難後果,還真是讓小小年紀的我困擾了好幾天。看著「期限」將近,我掙扎著把這事告訴了爸媽。爸爸以堅定的無神論調嚴肅批判了這種無稽之談,向我保證信上說的那些噩運都不會發生。出於對權威的依賴,我沒加入傳抄之列,至於其他八人有沒有抄,這封信後來傳到了哪裡,我就不知道了。
畢竟信中所寫的內容太過生猛,爸媽的口頭保證並未讓我完全消除疑慮。戰戰兢兢地過了一個月,確實沒什麼特別的壞事,漸漸的,我就把它忘了。
再度想起是在我成人以後,隨著QQ、簡訊、微博、微信的興起,資訊增多,傳播加快,類似的「詛咒帖」改頭換面地出現在我眼前。不知不覺間中了幾次招,我突然發現,原來這種信息的傳播力量很大。
若論炮製信息的居心,脫不了名利二字。我們討厭這種帖子不奇怪,它傳遞了大量的負能量。可是在傳播過程中,轉發的人才是推波助瀾的最大力量。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明明討厭它,還會去轉發呢?分析一下轉發者的心態,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被脅迫
在古老的部落,族人犯了不可饒恕的罪行,行刑時,只需族裡的巫師拿著法器衝他說一串咒語。回去後,犯人會立馬發起高燒,二十四小時內必死無疑。
與之類似的是心理學史上著名的死囚滴血實驗,將囚徒蒙眼,告訴他會在他的手腕上劃一刀,讓他失血過多而死。實際上他的傷口並未失血,他聽到的不過是水滴的聲音,然而他真的死了。科學家說明這是因為人在恐懼之時,神經系統應激過度,心臟不堪重負停止跳動,俗話說的「人嚇人,嚇死人」。
人類的心理過程是認知-情緒-意志(行為)三者的結合。首先,語言傳遞信息,建立認知,就像上文裡的死囚被告知要被如何處死。其次,認知產生情緒。死囚得知自己要死,產生恐懼情緒。最需要了解的是,情緒不辨真假,一旦喚起就很難消退。最後,情緒產生意志,意志是行動的先導,就是我們的身體為行動所作的準備。比如緊張情緒激活體內的交感神經系統,並分泌皮質醇和兒茶酚胺類壓抑副交感神經活動(如壓抑消化、免疫系統的活動),以保證身體能夠有更多能量應對眼前的突發狀況。
語言是認知的基礎,它對情緒和意志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大家看鋪天蓋地的廣告如何挑逗大眾的情緒,操縱大眾的購物意志就可見一斑。
回到詛咒這個話題,真的有人相信「詛咒帖」上的內容嗎?不一定,但它喚起了一種情緒:恐懼。當人處於恐懼時,頭腦起不了什麼作用。
是的,當人被一把槍指著的時候,即使知道可能它是假的,身體照樣會害怕,心跳加速,擔心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極力想要避免。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你,你怎麼做可以趨吉避兇。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聽話去做很正常。
所以那些收到「詛咒帖」轉發的人,和那些被槍指著掏錢的人在本質上都是在被脅迫,只是一個無形,一個有形罷了。
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詛咒的語言之所以能干擾認知,歸根到底是我們本身的認知有缺陷,比如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是認知中的消極關注。
假如詛咒說李四會在一個月裡如何如何倒黴。李四對此半信半疑後,就可能會在生活裡處處尋找證據。他越尋找,就會越發現這句話說得實在太準,什麼感冒生病,錢包被偷,女友劈腿,被上司罵,考試掛科,他會認為自己這個月前所未有的倒黴。
可是後來一個偶然機會,李四發現那條詛咒不是發給他的,而是發給同事張三的。他會立刻發現張三比他倒黴多了,他感冒只發作了三天,張三整整咳了一個月;他錢包被偷又找回來了,張三的鑽戒居然莫名消失;他只是女友劈腿,張三老婆鬧離婚;他只是被上司罵,張三竟然被炒了魷魚;他考試只是掛個科,張三因為考試作弊被取消資格。最後,李四發現果然這個詛咒是衝著張三去的!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個人若是想在人生中找一件完美無缺的賞心樂事不容易,可若是想要自尋煩惱,那煩惱永遠沒完沒了。詛咒的語言之所以讓人覺得「可信」,就是它永遠只能被「證實」,不能被「證偽」。就像一個大篩子,把快樂得意幸福漏走,讓人把注意力投向篩子上寥寥無幾的缺失、遺憾。
而當人沉浸在消極情緒中時,他的思辨能力是很弱的,力不從心,也就更容易被脅迫了。
三、從眾心理,推卸負責
如果有人跑來詛咒你,脅迫你照他的意思做事,你會照做嗎?多半不僅不會照做,還可能揍他或者報警。當你面對一個人或幾個人時,你會有勇氣反擊,保護自己。可是在網絡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容易聽從脅迫,乖乖轉發?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群體的力量,我們不知道一個帖子後面站著多少人,幾千?幾萬?
龐勒的《烏合之眾》說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與此同時,群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進而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雖然我並不完全認同這個觀點,但是當個人行為變成群體行為之後,個體的責任意識確實會有不同程度的削弱。網絡上各種聳人聽聞的謠言、不明真相的新聞、似是而非的理論之所以沉渣泛起,正是這種心理主導的結果。
有人發詛咒帖給你,你生氣問責,他一臉無辜,「我也沒辦法啊,別人發給我的」。這種是非不分的辯詞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以小搏大,「徵服」了大片大片網絡領域。
那麼,從內心出發,我們到底可以怎麼接招呢?
一、抵消
有些人說,我也不想轉,可是真的害怕啊。尤其是那些帖子的語言極盡惡毒,頂心頂肺,專挑你最在乎的人事下手,要是不轉,你可能會夜不安寢,食不知味。
有一次,我在聚會上無意瞥見一個年輕朋友打開網頁,正是這種詛咒帖,用語刁鑽,挑戰極限,可是他看完後若無其事地關掉了,並沒有轉發。我很好奇,問他怎麼想的。他不在乎地說,「那種話,都會原地反彈的」就是說,誰寫出這類內容,誰就會自身承受這種詛咒。這倒是跟佛家的因果循環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失笑,好聰明的辦法。
用這種方法來解除被「詛咒」後的恐懼感,用心理學的名詞解釋叫作「抵消」,它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以前歲末節尾,要是有人不小心打碎盤子,旁邊有人說「碎碎平安(歲歲平安)」,就是用這種抵消的方式來讓我們心情平靜。抵消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似乎能在冥冥之中,趕走噩運,翻開新章。就像白雲大娘跟某位大神說的,「剛才那咕嚕掐了,別播」
二、升華
如果你覺得抵消這招有點幼稚,不屑為之,那麼還有一個大招就是,升華。
看過《三國演義》小說或電視劇的人都記得先主劉備和的盧馬的故事。的盧馬的妨主傳說,類似是一種詛咒。轉送的盧馬,就像轉發詛咒帖一樣,是一種推卸責任,轉嫁禍水的行為。可是先主劉備跳出了這個格局,或者說羅貫中跳出了這個格局,他知道有另一種意志的存在,那就是擔當。謠言止於智者,詛咒止於善者。佛家說,我們要時時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承擔責任,阻止惡言,就是一個大善念。起善念,得善果,世間正因有這些智者和善者,人們活得更自由,更真實。這不就是升華嗎?
最後用先主的話收尾「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與君共勉!
更多心理學原創文章,請點「閱讀原文」
賞不在多,圖個高興
讚賞
人讚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