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承載著地方的歷史,維繫著文化的傳承。婺城擁有130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非遺1項、省級非遺6項。如今,它們活力猶在,婺城不僅保留了這些非遺文化本真的面貌,更賦予了他們新時代的內涵。
文娛「一線牽」,戲中看人生
在長山鄉石道畈村,村裡一支二十餘人的婺劇坐唱班倚著一廊長亭,就著亭下桐溪的「譁譁」水聲「咿咿呀呀」,攜著前來圍觀的一幫村中老小,過了把飯後的戲癮。
在婺劇開場前,通常會有一場不一樣的「表演」,即銀坑木偶戲。
銀坑木偶戲用的是提線木偶,以纖纖細線牽引木偶模擬人物百般情態,上演劇情。每個木偶身上的細線少則8根,多則12根,全系在一條長約十釐米,寬不過兩三釐米的條形薄竹片上。通常,木偶有左右各一根耳線,牽引搖擺,木偶抬手指示,或是舞刀弄劍,全靠它;木偶後腦勺和脊椎中部各有一線,以引導它磕頭跪拜;腳尖處各有一根腳線,以牽引它行走;有時兩個眼窩裡安的是活動眼珠子,上面各繫著一根絲線,或怒目圓睜,或暗送秋波,全在這一絲眼線的掌握裡。真可謂,眾生萬象一線牽。
在婺城農村,社區、老人班都有自發組織的樂隊、小唱班,不經意間就能從弄堂巷口、小河池塘邊聽到婺劇優美的唱腔。
婺劇豐富的劇目與多聲腔劇種形態,是我國戲曲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很多傳統唱腔都是靠口傳心授留存下來。當委婉動聽的唱腔在耳旁縈繞,華美的戲服在婀娜的身上呈現行雲流水般的姿態,一幕幕生活百態就在此演繹。
非遺小鎮,文化「滋養地」
安地鎮依託早期發達的水路和陸路交通,實現了山貨與外來商品之間的頻繁貿易,為文化傳播和技藝傳承提供了優質的載體。這些或流傳於口頭、或傳承在指尖的生存智慧,在當代人尋尋覓覓的目光裡,經由相關恢復與保護,重新活躍在安地鎮的村舍間。為此,安地鎮也獲評「金華市非遺主題小鎮」。
在安地鎮渡船頭,有一處婺州窯古窯址,這裡世代有人以燒窯制瓷為生。窯工們以制瓷手藝謀生計,家中女眷們則以精巧的扎染手藝撐起了「半邊天」,扎染文化源遠流長,尤以藍布最具代表性。
「它經雙手浸染,又在水中沉澱,最後由酸鹼固色而成。它有自然和時間的記憶,也有手作的溫度。」安地鎮是婺州染坊所用染料植物板藍根的主要種植地。數百年前,客家人遷居安地鎮山道村等地,帶來了故鄉的扎染工藝,種下了漫山遍野的板藍根。山下的巖頭村成為婺州染坊產品銷售的重要驛站。巖頭村有一家婺州染坊,染坊的手工藝人們用質樸的材料和靈巧的雙手,傳承著非遺文化,讓婺州扎染生根在充滿詩意的山水間。
非遺主題小鎮,是以地方特色非遺資源為基礎,以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方式,傳承和弘揚獨具特色的區域傳統文化,影響和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無獨有偶,雅畈鎮在2015年12月成為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旅遊局聯合下文公布的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景區,成為婺城區以婺窯青瓷為主題的省級非遺主題小鎮。
古婺窯火傳承2200多年生生不息。始於兩漢,盛於隋唐,這裡的每一寸草木山林、泥潭流水,融入工匠們的勤勞與智慧,百鍊成瓷,成為歷史長河中的藝術明珠與動人煙火。雅畈鎮依託當地歷史文化優勢,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匯聚多方人才,有力整合婺窯文化、婺學文化、婺派建築、美食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上下一心構建「鄉創」發展雛形。
活動承載,非遺在民間
金華鬥牛歷來是流傳在雅畈鎮的競技型傳統民俗,也是這一帶農村娛樂休閒的活動形式,深受歡迎。
每到節假日,伴著歡快的鑼鼓聲,扎著彩牌、戴著金花、身披紅綢的牛「選手」會被依次拉進了鬥牛場。開鬥前卸下盛裝,額束皮褡以護頭,號炮一響,兩牛相對而視。接著,牛「選手」們眼紅耳豎,牛性大發,夾尾低頭,四角相架,奮力爭鬥,一會奮力抬頭,一會互撞角力,一會互相追逐,看起來好不精彩。當兩頭牛鬥得難解難分時,拆牛手就上場將牛分開,稍作停歇。場上兩頭牛鬥得難解難分,場下觀眾也是看得津津有味,時不時發出陣陣驚嘆聲。
金華鬥牛歷史悠久,唐代以來畫家多有描繪,唐代婺州鬥牛為水牛相鬥。明清至今,則改為黃牛相鬥。金華鬥牛一般在春秋兩季進行,起初是為了娛神,明清以後,逐漸演變成以娛人為主。養鬥牛的牛主人要給牛取藝名,視若子女。鬥牛獲勝,必披紅掛綠,極為榮耀。
幸福生活手中現。剪紙,是婺城百姓自古以來為年節添喜的一項民間美術形式。剪紙的最佳舞臺就是窗戶,每當家家戶戶的窗戶上都「花團錦簇」時,年也就悄悄地走近了。婺城民間剪紙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地方色彩,所謂「凝練概括、厚中見秀、玲瓏剔透、含蓄華麗」。因此,民間手工藝人就將充滿當地特色的戲劇故事也用窗花的形式呈現出來。線條多變、構圖完整的窗花凝結了勞動大眾鮮活的審美取向。在沒有照相機和攝像機的年代,一幅生動的剪紙就是對鄉土年味場景的最好記錄。
近年來,婺城區在非遺文化的激活和傳承上下功夫,擦亮歷史文化名城的招牌,對非遺文化進行了活態化保護,努力讓婺城歷史上留下來的璀璨而寶貴的文化財富融入社會、造福百姓。
值班編輯:葉夢婷
值班主編:杜羽豐
【來源:浙江融媒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