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魚米之鄉,錦繡江蘇融入了歷史的濃墨重彩,暈染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絢美丹青。10月15日,澳門回歸20周年前夕,第四屆澳門國際文化藝術品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在澳門金光會展中心舉行。國畫、版畫、核雕、刺繡、水晶、陶瓷、紫砂、宋錦、崑曲、玻璃、剪紙……來自蘇澳兩地的260名藝術家齊聚「守匠心」,1500多件藝術精品驚豔亮相。
澳門迎來江蘇「非遺時間」
200家企業,300個展位,展出面積近8000平方米。作為江蘇在澳門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展會,已成功舉辦3年的澳門國際文化藝術品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不僅是每年一次的行業盛會,更是文化領域標杆性的品牌盛宴。交匯點記者注意到,展會現場匯集了具有濃鬱江蘇元素的藝術精品,包括金陵竹刻、東海水晶、無錫紫砂、蘇繡、微雕、刻瓷、核雕、玉雕等藝術門類,既有代表傳統的非遺作品,也有富有創意的文創產品,不少展區還有「國寶級」非遺傳承人坐鎮現場,觀眾在濃濃的藝術氛圍中感受到了江蘇韻味。
「這次展覽讓我看到了不少『江蘇特色』,很興奮!」 葡語收藏家瓊森先生這樣評價。交匯點記者獲悉,此次展覽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江蘇省商務廳、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江蘇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江蘇省文學藝術屆聯合會、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聯合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支持、領鷹國際展覽、江蘇匯鴻國際集團商務有限公司聯合承辦,將一直持續到10月18日。
創新保護方式,江蘇藝術品美哭了
群山起伏,煙雲籠罩……在展會現場,不少觀眾都為一處室內景觀駐足。「這是《千裡江山圖》與江蘇真實場景的結合,是名畫的『復刻』,可以理解為『書畫裡走出的江蘇』。」 南京十竹齋藝術品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孔超介紹。「它的特別之處還不光在書畫,」孔超接著解釋道,「這些假山大部分都是3D列印的,苔蘚則採用了新技術,即使是在夜間的環境中,也可以生長。」在孔超看來,這是讓古老書畫重新煥發青春活力一種嘗試。「用當代人喜歡的形式,結合新技術,表達新內容,這也體現了江蘇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孔超說。
緙(kè)絲機架上,排列著二三十個顏色各異的竹梭,每一個竹梭都被一種顏色的絲線纏滿。在蘇州工匠園澳門體驗中心,有31年緙絲經驗的工藝美術大師蔡霞明饒有興致地向交匯點記者展示了她耗時2年製作的《摹宋徽宗柳鴉蘆雁圖》。今年52歲的蔡霞明是蘇州長橋人。她告訴記者,緙絲與傳統書畫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所有的花色,都是一梭一梭織出來的。此前《延禧攻略》的熱播,曾讓緙絲技藝火了一把。因其工藝極其繁瑣複雜,迄今無法被機器替代。據說製作一件緙絲龍袍要花上390個日夜,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緙絲之技,傳承了千年,全憑人力。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真正了解緙絲的,我希望在展出產品的同時能夠將緙絲技藝傳承下去,讓大家都知道緙絲真正的可貴之處。」 蔡霞明意味深長地說。
在創新文化保護方式上,交匯點記者還了解到,江蘇正在積極作為,利用數位化手段採集保存重點項目。如江蘇非遺數位化「記憶工程」試點項目,此項目是江蘇省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保存的一項重要舉措。
江南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一次對話
精雕細琢、充滿童趣。展會現場,交匯點記者還被澳門孩子們製作的木版畫作品吸引。「這都是澳門創新中學、廣大中學、教業中學、培正中學的師生們與澳門木版畫協會合作,利用暑假時間製作的。」澳門視覺藝術教師協會黃德恩理事長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道。黃德恩認為,這次展會是蘇澳文化的集中展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次展會是長三角一體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兩大國家戰略的牽手,也是江南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一次對話。」此次展會組委會的工作人員在接受交匯點記者採訪時這樣概括。「我們會將展會打造成立足江蘇、講好江蘇故事,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同時向一帶一路推廣的優秀文化藝術品的國際交易平臺。」
交匯點記者 朱威/文 劉暢 方達/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