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升級:剛中而應,行險而順——從師卦看戰爭之道

2020-08-13 醉臥松雲且聽風吟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是毛澤東同志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寫的一首詩。寫出了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的壯闊畫面,曾經盤踞在南京的蔣家王朝很快灰飛煙滅,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江南,同時寄語「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願望,同時闡明了歷史的發展規律,世事滄桑,好事多磨,但不斷向前發展,不斷進步,就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彈指間一過71年,但祖國的統一大業還沒有完全實現。今日,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面對島內的分裂勢力,「武統」已經擺在明面。

《周易.序卦傳》中說:「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戰爭首先起於爭執(訟),各說各的立場,當雙方有「共同訴求」時,可以以「求同存異」的方式和平共處;但雙方失去「共性」基礎的時候,則只有通過戰爭解決分歧,化「不一」為「歸一」。

歷史上最為精彩的就是北宋統一南唐,南唐後主李煜聞聽北宋大兵壓境,急忙派徐鉉來談判,徐鉉時江南名士,他與兄弟徐鍇、江寧人徐熙,並稱為「江南三徐」,他來到北宋都城汴京,大有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氣魄,但他碰到雄才大略的趙匡胤還是吃了癟。徐鉉自降南唐的身份,把李煜和趙匡胤之間的關係,比做父子之情:「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趙匡胤反駁道:「汝以為父子分兩家,可乎?」還說自己三番五次徵召李煜,但李煜避而不見,兒子不聽話,你說該打不該打?再後來,徐鉉還要強辯,趙匡胤直接兜底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自然,趙匡胤要攻打南唐,不是因為「情」,而是因為「勢」。天下大勢,人心所向,豈能因名因情所困?

一、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師卦是比卦的綜卦,比卦是「地上有水」,代表著相親相近;而師卦是上坤下坎,客卦坤代表大地,主卦坎代表著水,整體卦象是「地中有水」,一陽爻五陰爻,陽爻居九二中正之位,有一呼百應之象。卦象雖然主卦有些艱險,不順,但憑藉客卦代表的大地眾人的支持,只要有英明的統帥,依然所向披靡。

所以《周易.師》卦辭說:

《師》: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従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這段文字意思說,就像大地不擇細流,擁有大江大河湖泊。君子憑藉著美好的德行號召天下百姓。只要有英明的統帥,自然可以獲得吉祥,沒有什麼過錯。「師」,就是眾多的意思,「貞」,是堅守正道的意思,能夠以正道率領百姓走向正道,可以稱王天下。只要堅守中正之道,即使遇到危險也會化險為夷,以此督(毒)導天下,百姓必然雲集響應,這是吉祥之事,哪裡會有什麼災禍呢?


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這裡的「正」不單是領導者的正言正行率先垂範,重要的是人心所向之「大勢」,是「人間正道」。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以正義之師行天下大勢,一如《六韜》所言:「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義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二、師出有名,師出以律

正義之師,必定師出有名。鋼鐵軍隊,必須有鋼鐵紀律。所以《周易》「初六」和「九二」就強調這兩方面的重要性。什麼是「正義」,首先就是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也就是《孫子兵法》中說「上下同欲」;還有一個就是「天意」,當然,這個「天意」則是通過人間的君王發出號令。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這一段的意思說,軍隊出發作戰必須有嚴明的紀律,否則就是十分兇險。「失律」可以理解為「失去約束」,也可以理解為「不合兵法」或者「違背軍事規律」。從整體而言,這裡應該強化的是前者。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這一段文字的意思說,統帥剛毅中正,和將士打成一片得到將士擁護,就會十分吉祥。君王多次獎勵將士,有懷安天下的志向。「王三賜命」也可以理解為「王賜三命」,按照周禮,古代統帥臨危受命需要三受(作為國君要三授),一命受職,再命受服, 三命受位。代表國君對統帥的信任,也是一種昭告。對於統帥和將士來說,意義重大,一代表著師出有名,二代表著統帥行使君王授予的權力,號令軍中,有違令者可以立即誅殺。所以《六韜》中說:「凡兵之道,莫過乎一。」又說,「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

政令統一,這也是「出師」的重要「紀律」。歷史上不少國君「越俎代庖」,往往導致軍隊敗績。最有名的當屬蔣介石了,蔣介石有軍事謀略,卻沒有軍事之才,偏偏打仗喜歡遙控指揮,結果常常敗多勝少。政令不一,各自為戰,自然也好不到哪裡,最為著名的就是唐朝安史之亂中,郭子儀、李光弼都是一代名將,有一次聯合作戰,兵多將廣,但皇上卻沒有設置主帥,讓他們都擔任副元帥,而讓宦官魚朝恩作為兵戎觀察室居中調停,結果勝利在握的戰役導致大敗。政令不一,為害大矣!

《孫子兵法》中把決定勝敗的關鍵細分為五個方面,說「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曰地,四日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孫子所說的「道」,就是天道,或者說人心所向,國君和百姓,將帥和士兵軍民齊心,上下相應。「天」「地」都是外部因素,再次就是「將」和「法」,表示為將之道和治軍方法,這些都可以稱為「律」!

這種「律」,就是要求將領,出師要切合實際,審時度勢 因時制宜,服從和運用戰爭規律,該進則進,該退則退,知所進退,才能全軍安邦。


三、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

有人說:和平孕育戰爭,戰爭孕育和平。

黑格爾說:「持續的或長久的和平會使民族墮落!」

人類的歷史多是在血戰中前行,戰與和是主要的兩個主要態勢。魯迅更是把中國歷史分為兩個時代「亂」與「治」。但戰爭必須使不得已的手段。

西方諺語說:「戰爭是死神的盛筵!」

《老子.偃武》(第三一):「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孫子兵法.始計》開篇就說:「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又在《作戰》一篇中說: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又在《火攻》篇中再次強調:

夫戰勝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惰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上。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周易.師卦》也對戰爭之「害」進行了闡釋:

六三,師或輿屍,兇。《象》曰:「師或輿屍」,大無功也。


   這句話的意思說,出師歸來大車滿載屍體,有兇險。這說明打了敗仗。

雖然每個人都渴望勝利,但戰爭的結果常常難以預料,所以更要知己知彼,對戰爭形勢做好充分預判。

《孫子兵法》在《地形》一篇對此有精闢論述: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六四,師左次,無咎。《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左次」 為後退而暫處。該爻辭意思說, 「率軍暫時撤退,沒有過錯」。「左次無咎」,說明行動沒有違背用兵之道。

雖然說最好的防守是進攻,但打仗不是如李逵一般殺得性起亂砍亂殺,而是行止得法,進退有道。《周易.乾》之文言曰:

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惟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為聖人乎?

對此,《孫子兵法.九變》中說: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合。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戰爭是一門高超的藝術。毛澤東對此也做出過深刻的總結:「進攻,是消滅敵人的主要手段,但防禦也是不能廢的。進攻,是直接為了消滅敵人的,同時也是為了保存自己,因為如不消滅敵人,則自己將被消滅。防禦,是直接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時也是輔助進攻或準備轉入進攻的一種手段。」消滅敵人是戰爭的直接目的,但是當戰場形勢不利於已、態勢為敵強我弱 時,統帥若能夠審時度勢,知難而後退暫處,先保存自己,再待時而進,這也是用兵的常法。他更是在紅軍時期提出「遊擊戰十六字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兇。《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屍」,使不當也。


  這段文字的意思說,天地裡有禽獸,有利於捕獲,沒有什麼過錯。委任有德才備受信用的人統帥軍隊就會吉利,反之就會打敗仗,有兇險。《象》詞中解釋說,「長子帥師」,表示將帥中正得體委任得當;「弟子輿屍」,則是用人不當。


戰爭具有趨利性,有了利益去爭取,無可厚非。但必須知道,什麼利益可以爭,什麼利益不可爭,所以《孫子兵法》中說:「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如果是明顯的誘餌去爭奪,必定陷入對方「彀中」。而判斷是否可以「爭」的關鍵在於人,在於將領的決斷。解放戰爭中,毛澤東同志放棄一城一地的得失成敗,把「利」留給對手,但這個「利」是好處也是包袱,讓敵人不得不分兵把守,而毛澤東則指揮解放軍在運動中殲滅敵軍。

這裡,卦象強調了將領的重要性,「長子」代表著「中正」,他的地位才幹德行被上下高度認同;「弟子」則是受國君寵信但無真才實學的碌碌之輩,他們的眼中只有「利益」,如果把戰爭視為「逐名逐利」行為,就會如辛棄疾筆下的劉義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這一段文字意思說,國君發布命令,獎勵有功將士,小人不可受到重用。《象》詞中進一步解釋說,「大君有命」,是為了論功行賞;「小人勿用」,則是刑賞不當,就會讓將士寒心,危及國家。

《木蘭辭》中說:「將軍百戰死,將士十年歸。」唐代曹松更是說:「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都突出了戰爭的殘酷性。

論功行賞,獎勵有差。作為戰爭的總結,同樣意義重大。對於功勞重大的獎勵,古代可以「開國承家」。國,應指諸侯的封地。家,應指卿大夫的封地。對於其他將士,根據軍功大小按照等級進行評定獎勵。論功行賞,正是為安 功臣進而以正天下人心。掛鍾特意強調:「小人勿用」,小人有了功勞可以獎勵,但不要以此作為藉口重用提拔他,如果賞罰不明,不足以服天下安穩國家,甚至會造成「亂邦」的危險。

因此《周易》師卦對戰爭的重要方面都做了告誡,可謂微言大義,言簡意賅,不可不察,這些戰爭指揮,對後世的《孫子兵法》等軍事著作影響很大。

師卦上坤下坎,內中含藏坤震。坤為地,震為雷, 坤(地)與震(雷)相遇即為復卦。復卦一陽來復,陽長陰消,君子道長,小人道消,蘊藏化險為夷的無限潛 力。《尉繚子·武議第八》:「兵者,兇器也;爭者,逆德 也;將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易學家雖然反對戰爭,主張和平,但是由於戰爭可能性的存在,並不放棄備戰;一旦不虞事端起,舉正義之師,用戰爭 消滅戰爭,維護國家尊嚴與世界和平,賢者因此建功立業 ,「開國承家」,聖人於此深誡「小人勿用」,箇中消息,蓋非你我肉眼所能覷破。(1)

《周易》原文:

《師》: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従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六三,師或輿屍,兇。

  《象》曰:「師或輿屍」,大無功也。

  六四,師左次,無咎。

  《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兇。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屍」,使不當也。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註:

(1)孫景龍.師出有名 ,後發制人 ——《周易·師卦》經傳文字解讀.J.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 2013年5月第33卷第2期:64

本文系拙著《道通天地——周易八十一講》的一部分,歡迎出版界朋友關注。

相關焦點

  • 《易經》-師卦
    首先看卦名,然後看卦象,卦(爻)辭,再是彖辭,最後看卦的大象。一個卦,首先看卦的名字,然後看卦象,根據卦名去想像,之後要看它的卦辭,了解這個為什麼叫這個卦名。接下來要看彖辭,彖辭就是解釋卦辭裡面的話的。
  • 師卦,中心思想是貞,堅守正道
    師卦卦辭:師貞,丈人吉,無咎。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但競爭也有良性競爭和惡性競爭之分。易經的師卦告訴我們,只要做到貞,便能在競爭中行險而順,沒有過失。師,就是兵眾,軍隊。興師動眾去打仗,就是戰爭。下卦是坎卦,就是水,上卦是坤卦,就是地。地下有水。
  • 易經新解七——師卦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解:師卦說的是一群堅持中正之士。能領導一群正義之士,可以為王矣。剛健中正能得到大家的響應,就算行至險地還能順行正道治理天下,百姓無不擁戴順從,大吉之像,哪裡有不利的地方呢。《象》: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解:師卦上坤下水,為地中有水之像,形容君子要有坤德一樣能容萬民並善以待之。
  • 漫談周易四十一《經文》第七卦師卦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従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六三,師或輿屍,兇。   《象》曰:「師或輿屍」,大無功也。
  • 大白話解讀易經之師卦
    泓元文化師卦 也叫地水師卦,也可以理解為興師動眾發動戰爭之象,當然此卦不是鼓勵戰爭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解釋: 師就是軍隊,一定要對君王忠心並且品德高尚,能力出眾的人才能勝任統帥,這樣就不會有兇險,才能算正義之師。象曰: 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解釋: 師卦的卦體是水在地下,也叫地水師。水就好比老百姓一樣,君子就會聚集自己的子民組成軍隊。
  • 對於戰爭,《周易》怎麼看?
    當然,這些都不一定成為戰爭的現實,但是的確有戰爭的風險。不過戰爭也不一定是軍事方面的,經濟戰、網絡戰等等其他形式的戰爭,或許更易發生或正在發生。對於戰爭,《周易》是怎麼看的呢?《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可以勉強的和戰爭扯上關係,那也是太扯了,太荒唐了。
  • 《周易》最新裁解(之七) 直探易經真面目,新裁正解撥迷霧
    《象》曰「容民畜眾」,容之則增,畜之則殖,持之而搏,則股息富有也。《周易》上經第七卦 師卦一、白話裁解師卦爻辭、筮佔註:《師》:(筮) 貞丈人,吉,無咎。(《師卦》:佔問大人物吉利,無災患。)初六:師出以律。(軍隊按律令出兵。)
  • 《周易》師卦-行兵打仗,決勝千裡,正義之師,王者風範。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象》日: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爭訟不成必然會聚合以眾合力而戰,故受之《師》。師,眾也。也就是眾人集合的團體。眾人集合一團就能化弱為強,就能維護正義,就能戰勝一切邪惡的勢力,就能捍衛自己不受侵害。因此,要想維護利益和將來的利益就得建立一個捍衛之師、正義之師。
  • 師卦和比卦卦名意義解析
    我不知道別人是如何看待此類解說的,但是它們在我在看根本就沒有講明白任何問題。怎麼地裡面有水就是師?師又與容民畜眾有何關聯?所以,我總是試圖尋找更令人信服的解說。如果單純從文字出發,看到師字我們就很容易聯想到軍隊,並由此可以推知此卦與軍事有密切的關聯。很多人偏偏還要將它提高的普遍原理的高度上,說什麼師卦裡包含了有關戰爭的普遍規律。
  • 師卦「師左次」是何意?
    師卦六四「師左次」是何意? 那麼「師左次」、「高險之左」到底是什麼意思? 師卦與同人卦相形。師卦卦辭「師,貞。丈人吉。無咎。」同人卦辭「同人於野,利涉大川。利君子貞。」這兩個卦是相生的關係。
  • 師卦解釋,地水師六爻吉兇解卦,易經師卦詳解
    師卦代表著『老成持重』之象,師卦坤上坎下,為坎宮歸魂卦。師即兵眾,只有選擇德高望重的長者來統率軍隊,才能吉祥無咎。地水師六爻吉兇詳解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律為軍紀,否為惡,藏為善。初六為初始之爻,象徵軍隊剛出發時,必須有嚴明的紀律,否則不論勝敗都是兇事。此爻主病癒,求財遂,婚成。
  • 師卦,深刻揭露作戰的哲理
    很多人都知道《易經》,認為是一本算卦的書籍,其實並不是,《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孔子和老子都曾經受到《易經》的影響,《易經》中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哲理,而學好哲學可以讓人更好的生活。在《易經》中雖然沒有直接描寫關於領兵作戰的,但是通過一些卦象深刻揭示了領兵作戰的關鍵。
  • 比卦與師卦的不同,志同道合更好
    比卦告訴我們,開明賢能的領導者,都會有仁慈之心,從而使民眾親附於他,不至於因敬畏而疏遠。這樣才有利於整體的團結,實現眾口一聲,一呼百應。與比卦互為綜卦的師卦,也有著聚合眾人,團結一致的內涵。師卦的水在地裡面,叫地中有水。當水在地中間聚集的時候,它的流動性很小,凝聚性很高。
  • 四象法之解讀~壯士
    短期之事有憂鬱之象而難成。長遠之事則可以下定決心,逐步循序達成。往南徵戰大吉。利於拜訪大人。《雜卦》「萃聚而升不來也」,問來人則來人不至,因兌現巽伏。萃卦卦象為現於地上,因此卦辭說王假於廟。升為伏於地下,因此人不來。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徵吉。《彖》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徵吉,志行也。
  • 讀易之《周易注-師卦》
    (1)、丈人(大人),嚴莊之稱也。為師之正,丈人乃吉也。興役動眾無功,罪也,故吉乃無咎也。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吉又何咎矣(1)(1)、毒猶役也。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 比卦的親比之道(進化版)
    內柔外險之象。從卦畫結構上看,下卦為坤卦,是主卦、內卦,坤卦代表柔順、包容、承載、配合,表明組織內部是柔順的。上卦是坎卦,是客卦、外卦,坎卦為風險、坎坷、心病、加憂,表明外部環境或外部對象存在風險因素。從卦畫陰陽爻角度考察,全卦只有九五一個陽爻,理所當然成為卦主,其餘五個陰爻從屬於卦主。下卦為主卦、九五為卦主,看起來好象有些矛盾,其實是辯證統一的。
  • 【明日運勢】師卦
    解釋:表示軍隊打仗強烈抗爭之意。師亦為「師長、老師」,是為強烈教訓的現象,若在事、在人,均表示會受到很大教訓、挫折。或是與人結怨甚深而遭到其強力的打擊、迫害。運勢:事雖有不順、但要引以為鏡,記取教訓。不要圖私利而投機取巧。凡事應以正規而行,事物多變動,切忌獨立而行。困難多端,靠自己努力,摒除一切困難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