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為什麼沒有另取英文名,而是用拼音HUAWEI,中間原因讓人動容。
本土品牌走向國際市場的時候,一般都要取一個高大上的洋名,來提高品牌知名度。為了讓品牌被更多的人知道,也為了克服不同語言帶來的困擾,品牌方就會選擇一個通用的、交流成本最低的方式,來為本土品牌取一個英語漢語雙諧音的品牌名,比如格力Gree、方正Founder、騰訊Tencent,它們總體是為了既遵循中文原意,又在閱讀上不對海外消費者形成障礙,可謂是兩全其美。
但是在眾多的品牌中,卻有華為獨樹一幟,它沒有取一個類似的英文名字,而是直接使用華為的拼音HUAWEI走向國際市場。這在國內企業中是非常罕見的,也是讓人有所疑惑的,為什麼華為要這樣做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裡面的原因吧。
我們先來看看「華為」這個名字的來歷,先說一句,其實從企業名的角度來看,「華為」這個名字並不太好,因為它都是輕音,讀起來又是閉口音,不夠響亮,造成的最大後果就是讀起來不夠氣勢,或者說從聲韻上面略遜一籌,尤其是將華為和其他的騰訊、百度等名字放在一起讀,很明顯能感受到「華為」的強調感沒有後面幾個強。
任正非也曾說過取名「華為」時是很隨意的,在1987年公司成立,要註冊公司時想不出名字,看著牆上「中華有為」標語,就順手取名「華為」,看起來確實很隨意。任正非一直是實用主義的人物,沒在名字上花心思,畢竟華為早期面對企業市場,交換機、企業級路由器、電信設備的市場,華為也沒辦法和當時的愛立信等相比,只能默默地加大研發力度,正面面對市場的機會並不多,所以名字也就無所謂了。
華為在進入市場的初期,目標客戶就是國內的普通百姓,取洋名雖然會讓大家高看一眼,但是普通百姓買帳的並不多,也就直接採用了拼音的形式,反而能讓客戶覺得親切。在2009年,華為第一款安卓智慧型手機上市,到14年前後mate系列的發布打開局面,人們也就逐漸認可了HUAWEI標誌,所以在當時信息技術並不是很發達的時候再次改動商標會對當時的華為造成很大的影響,改名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現在華為不改名,則是因為足夠強大,不需要用一個英文名讓國際市場認識華為,哪怕是用拼音,現在外國人也都能讀出華為的正確名字,外網中谷歌怎樣"HUAWEI Pronunciation"(HUAWEI如何發音)有1,220,000個(超過122萬個)結果。因為這個時候的華為已經擁有了足夠的知名度,已經讓國際市場認可了自己,所以更沒有改名的必要了。
華為的「中華有為」,就一直標誌著它會作為我們的民族企業走上國際,也會成為讓我們驕傲的國內品牌,而華為也不負眾望地成功了。它的特立獨行,它的堅持使用拼音,這更是讓我們動容,有感於華為的堅持和努力。華為的成功,也說明了名字難發音不是問題,只要你足夠出名,別人會去學習你的名字怎麼讀,所以一個企業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