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飛佟巍:感知、決策、執行,無人化技術如何賦能智慧農業

2021-01-09 騰訊網

編輯丨張樂

12月15日,極飛科技在年度大會上發布了最新一代農業科技產品和應用場景,其中包括功能更豐富的R150農業無人車、全新亮相的P40 2021款農業無人機和P80 2021款農業無人機、行業創新的V40 2021款農業無人機、以及真正可落地的AI處方圖技術。

重磅亮相的4款智能精準硬體設備,進一步豐富了極飛智慧農業科技的產品布局矩陣。通過AI處方圖技術的成熟應用和普及,極飛也將開啟農業生產活動的定製化作業時代,為農業帶來顛覆性變革。

此前,在2020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白馬峰會(IFA 2020)上,極飛科技公共關係負責人佟巍也以「無人化技術如何賦能智慧農業」為主題發表了演講,重新定義了科技感知下的未來農業發展模式,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行業同仁們下午好,很高興35鬥邀請我們來參加這個峰會,和大家一起給未來農業行業賦能。其實做農業很辛苦,因為農業裡面充滿不確定性,這也是為什麼農業需要數據、需要分析、需要決策,我們使用科技,是希望賦能農業,讓我們能夠在農業的不確定裡面找到確定性,讓它的未來更加清晰明朗,彌合數字時代的鴻溝。

中國農業的未來困境正在顯現

隨著中國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中國20億畝耕地或將面臨無人可種的局面。根據國家各個組織機構的統計,農村人口老齡化、青壯年農業勞動力的大量流失正在威脅著農業和糧食系統的未來發展。55歲以上人口目前已經佔到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34%,以這個趨勢再過五年的時間,中國的農業就業人口比例可能會降低到至20%,也就是說五年之後中國的務農人員只有6000萬人。

相比於澳大利亞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目前中國農民人口數量還算可觀,但我國農民相較薄弱的知識體系,再加上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和空心化問題,對未來農業的發展構成了巨大風險。

意識到傳統農業所面臨的發展瓶頸,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農村土地加速流轉,使小田塊逐漸流轉集中到一起。同時,企業也通過科技創新和智能農業裝備的開發,去不斷提升各個農業生產環節的機械化、智能化程度。我們認為,無人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未來形態。

數位化、無人化、智慧化,三大維度破局農業困境

對此極飛科技提出構想,未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決中國農業老齡化和空心化問題。

第一是建設數字農業基礎設施。這和華為建設5G是一樣的,為什麼在中國的城市裡面可以享受全世界最好的外賣服務,我們可以手機下個單,過20分鐘,送餐員可以非常精準找到你門牌號,這一切的邏輯是中國通訊技術高度發達以及高清的城市地圖。但此之前,所有的農事服務在農田裡都是無法被記錄下來的。農業數位化基礎設施的意義就在於,通過遙感測繪技術將農田數位化,保證農田高清地圖的坐標精確到釐米級的定位,從而使得大型、小型農用機械能夠開展全自主的標準化作業。

第二個是開發精準的智能農機設備。未來農業會擁有高精度的地圖和無人化的系統,通過科技把傳統拖拉機進行改造變成無人駕駛,這些農用機械可以以毫米級定位、釐米級作業的模式,自動完成幾乎所有的農事工作,而我們只需要管理數據流動,查看監測報告即可。側向上這也有利於為農業持續保留人才輸送。試想如果未來農業還是十分勞累繁瑣,又怎麼能吸引海歸投身農業領域呢?

在場景運用中,相較於傳統農業通過人工操作完成耕地、播種、插秧,我們可以使用農業無人機進行高精確測繪、獲取農田的高清3D地圖,再通過AI處方圖技術識別作物長勢和雜草,從而做到定點定量的作業,把農藥的使用率降低到極致。這也是為什麼小型靈活的無人化設備至關重要,它貫穿於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就像一個眼睛、一個大腦一樣,讓所有的工作都變得有條不紊。

其次,我們還通過農機自動輔助駕駛設備,將一個傳統的拖拉機改造成無人農機,讓它可以自主地在農田裡面走直線和轉彎。另外,農業物聯網設備還可以在田間實時記錄作物的生長狀態,採集如溫度、風力、風速、光照、大氣溼度等氣候六要素數據,測量土壤裡的PH值以及溼度。

除了將農業生產無人化以外,我們也在不斷更新與數位化相輔相成的智慧農業系統,通過更多的智能設備作業、物聯網監測、無人拖拉機耕作,讓所有產生的數據回到極飛雲,並保存在智慧系統裡面,這樣系統就能夠精準地告訴我們一個大學生如何種田。因為農業不是變魔術的行業,產量一下實現十倍的增長是不可能的,農業的本質是光合作用,種子已經決定了基因,因此我們的目標是要幫助農戶實現降本增效,即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投入成本。

感知、決策、執行,科技奠基未來

總體來說我們在農場裡做的三件事情就是感知、決策和執行。其實和剛才的產品線是一樣,感知是通過物聯網和遙感無人機,精準地認知農場裡發生的一切。其次,結合高清農田地圖,極飛智慧農業系統能夠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基本苗識別、產量預測、作物長勢分析等。比如,播種完之後,系統能夠識別出種子的出苗率是否低於或高於正常閾值,從而幫助農戶制定補苗和水肥管理措施。基於這些後臺精準的數據感知,農場主能夠獲得更加科學化的輔助決策。

在最後的執行環節,操作員只需簡單地通過智慧型手機和智慧農業系統,就能讓無人機、無人車按照指令幹活。過去我們在新疆、東北進行了大量無人化種植管理的試驗,實踐也證明了農業無人機可以在作物植保領域大規模運用。在今年的棉花收穫季節,外來作業隊由於疫情影響無法進疆援助開展脫葉劑噴灑行動。但是通過過去5年在新疆的深耕,極飛農業無人機如今已經被本地用戶廣泛應用於除草、治蟲、化控、脫葉劑噴灑等棉花種植的多個管理環節,降低對人工的依賴,將疫情對新疆棉花產業的影響降至最低。

現在我們清楚地看到科技不僅大大提高了生活的便捷程度,也在不斷為農村、農業賦能。在中國現在整體國家實力上升的時候,科技帶給農業的變化,不僅推動農業本身,也推動人們自由擇業、兩性平等、社會公平進步,這一切的變化,我們會在中國農村看到,也想帶到世界的舞臺上讓大家都看到,謝謝。

聲明:本文來自35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極飛科技年度大會2020:用智慧化、無人化科技賦能全球第一產業
    12月15日,一場以新技術賦能第一產業的盛會 -- 極飛科技年度大會2020(XAAC 2020)在廣州隆重召開,來自農業生產、行業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權威媒體共同見證了極飛科技2020年度的創新成果,同時也見證了新一代P系列農業無人機、創新雙旋翼飛行平臺V系列農業無人機、新增固體播撒和割草兩大執行單元的R150農業無人車、新一代農機自駕儀等一系列全新硬體產品的問世,這意味著千年農耕文明在科技研發與應用的賦能之下
  • 「資訊」政策利好 資本助力 極飛科技發布新品領跑智慧農業賽道
    極飛科技多年來深耕智慧農業領域,通過對農業生產各環節痛點的深入洞察以及對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物聯網在不同農業場景創新性應用的持續探索,將科技賦能農業,從而幫助農戶降本增效,讓種田有利可圖,推動農村青年回流。
  • 龔檟欽:極飛的目標是通過無人化的技術讓農業重獲競爭力
    在不久前舉辦的極飛年度大會上,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在談到如何讓農業重獲競爭能力的問題時表示,農業競爭力越來越弱的本質,是價值鏈分配不均。 「農業的Bug是人產生的,數位化可以推動農業的改革,極飛的目標是通過無人化的技術推動農業價值鏈的重新分配,讓農業重獲競爭能力。」
  • 極飛科技推出V40 2021款農業無人機,唱響農業無人化新高音
    從極飛 V40 2021 款農業無人機機臂展開的那一刻起,農業無人化的新高音已經唱響,未來農業已經展開。以上種種,極飛 V40 2021款農業無人機都可以幫新農人實現。在發布會現場,見證者們的如雷掌聲,是驚豔於極飛 V40 2021 款農業無人機展開機臂亮相的那一刻,也是驚嘆於未來智慧農業的全新想像。行業創新:一反常規的傾轉雙旋翼結構
  • 極飛科技新品發布盛典來襲,以硬科技創新詮釋「農業從此大不同」
    這4款智慧農業「硬科技」,為極飛無人化農業的產品版圖再添新兵,亮點紛呈:(1)全新P系列農業無人機:深度演繹無人化生產解決方案基於對技術創新和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極飛發布了全新一代P系列農業無人機,為不同類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帶來更高效、智能、靈活的無人化生產解決方案。
  • 極飛科技推出P系列農業無人機全新一代產品
    12月15日,農業科技公司極飛科技(XAG)在廣州舉行極飛科技年度大會(XAAC 2020),發布一系列全新硬體產品,其中深受青睞的拳頭產品極飛P系列農業無人機推出全新迭代產品 -- P40 2021款農業無人機和P80 2021款農業無人機,在智能化程度、執行單元和使用成本上全面優化,為不同類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帶來更高效
  • 極飛科技攜手合作夥伴為農業現代化添磚加瓦
    12月15日,農業領域的科技盛典 -- 極飛科技年度大會XAAC 2020在廣州成功舉辦。大會以「農業從此大不同」為主題,圍繞構建「無人化農業生態系統」的目標,極飛發布了最新一代農業科技產品和應用場景:功能更豐富的R150農業無人車、全新亮相的P40 2021款農業無人機和P80 2021款農業無人機、行業創新的V40 2021款農業無人機、以及可落地的AI處方圖技術。
  • 極飛科技與北大荒達成科技戰略合作
    極飛科技高級副總裁徐連雲(左)與北大荒股份公司副總經理彭榮君(右)共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北大荒股份公司總經理賀天元對合作寄予了厚望,他表示:北大荒股份公司期望構建以大數據為核心驅動的智能管理平臺(即」農業大腦」),依託農學理論與農藝技術,堅持以優質高產高效為目標,通過構建生產模型,利用智能裝備,來實現生產裝備化、裝備數位化、監管網絡化、管理智能化、作業無人化,最終以「無人化農場
  • 極飛科技將無人機飛進農田!「農業+AI」,中國農業科技...
    2007-2013年是極飛發展歷程的「第一階段」,其前身「XAIRCRAFT」更像是一個由技術人員組成的「小作坊」。從航模開始,逐步拓展至了多旋翼無人機、無人機飛控系統。儘管實現了淨利潤,但彭斌坦言,當時沒有融資,「能活下來全靠勤儉節約」。圖/ 極飛科技官網2014年,團隊完成了向現代企業轉型,變身為「極飛科技」。
  • 無人漁場如何實現?李道亮教授:無人農場引領農業智能化
    最後就是智能化:在大數據的基礎上和人工智慧的融合,實現決策的智能化、控制的智能化和傳統裝備的自動化,這樣就完全實現裝備對人的替代。  無人化是中國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漁場發展的方向。  3.0就是在裝備數位化、網聯化和部分環節決策智能化的基礎上形成咱們所謂的智慧漁業。  這個智慧漁業實際上就是以數位化為基礎,以在線化和網絡化、精準化為目標,實現資源、環境、裝備、養殖過程的全方位優化,這樣一種生產方式就是智慧漁業。
  • 毛球科技集團聯手中國農業銀行德陽分行及新型農業聯誼會...
    毛球科技集團作為四川省區塊鏈龍頭企業受邀出席本次大會,其董事長王明鎏作為大會特約專家嘉賓出席本次大會,發表主題為《區塊鏈技術下的智慧農業》演講,並代表毛球科技集團與中國農業銀行德陽分行、德陽市新型農業農村人士聯誼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智慧農業平臺為產業賦能。
  • 感知每一滴水,觸碰智慧灌區數字的靈動
    這些數據無不顯示著黨和政府踐行興水惠民推進鄉村振興的決心,此外更明確指出要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節水和高效節水灌溉。可見新的發展時期國家對於農村飲水安全以及農業節水灌溉的高度重視。
  • 美菜網促進農業智慧化發展,幫助中國農民增收
    本網1月6日訊 隨著時代發展,5G網絡的發展與逐步普及,以自動化機械、智慧機器人等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標誌著我國智慧農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智慧農業可以大力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益、有效解決農產品供需矛盾,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即富:領先支付科技技術賦能智慧新零售
    近年來,隨著大眾消費水平的不斷升級及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各行業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有專家表示,伴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持續深入,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的相繼湧現,以新零售、場景消費為代表的新型模式持續火熱。
  • 學術交流丨從感知到認知的飛躍 智能GIS技術再升級
    可快速關注我們近年來,人工智慧與GIS的結合越來越受到業界重視,MapGIS 10.5 IGServer—S智能GIS產品也在人工智慧方面取得了技術突破,可以為城市的智慧化運營提供決策支持,實現從感知到認知的飛躍。
  • AI賦能上海最大購物中心 雲天勵飛打造智慧商業新標杆
    、鋪子如何旺起來。懂技術,更懂客戶客流分析、AI導購、智慧停車……這些智慧應用已經逐漸成為商業中心的「標配」,但云天勵飛扮演的,並不僅僅只是一個技術的提供方,而是一個賦能者。「賦能者」與「技術提供者」的不同在於,「賦能者」是從客戶的實際需求出發,打造解決方案,客戶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而「技術提供者」往往只提供單點的技術,無法為客戶提供整體的、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過去,商業中心和商戶幾乎是站在對立面上:商業中心有運營壓力,就會提升租金,商戶則需要為此「買單」;但如果租金太高,商戶因無法負擔而撤離,商業中心則面臨危機。
  • 敲敲鍵盤就能把地種 平度農業向「智慧」轉型
    「2014年開始,合作社將一整套物聯網技術『植入』15個現代農業大棚,對園區的基礎設施進行技術升級發展智慧農業。」看記者一臉疑惑,理事長肖雄把記者帶到了合作社的數據管理中心。一塊集合了大棚空氣溫度、空氣溼度、風速、二氧化碳、光照度、土壤溫度、土壤溼度、土壤PH酸鹼度、雨量等實時數據的大屏幕映入眼帘,15個大棚的動態畫面一覽無餘。「最近陰雨較多,大棚光照有些不足。
  • 中國人壽重慶市分公司 以科技賦能 守護百姓智慧生活
    圍繞重振國壽戰略目標和科技創新戰略方向,中國人壽重慶市分公司深入推進 「科技國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在地方落地,以科技賦能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讓服務更上一層樓。在中國人壽重慶市分公司看來,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搶佔高質量發展的制高點。科技賦能在保險運營管理和服務中越來越重要。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就必須打造科技創新的新引擎。
  • 數字「新基建」構建中國「新時空」,智慧城市 數字孿生新高地
    作為中國數位化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力,地理信息技術在與其他領域和技術的融合方面擁有巨大潛力與空間,正不斷催生出新業態。  當前,以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物聯網建設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加速推進,為地理信息技術構建全空間信息管理模型奠定了基礎。在「新基建」和地理信息技術的支撐下,社會治理將逐步邁向依託「高空地表地上地下一體、陸地海洋相連」的全空間一張圖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