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關歲尾的,各大音樂APP紛紛開啟了「年終總結」模式,通過分析你過去一年聽了哪些歌,分別來自哪些樂隊或歌手,又都屬於什麼曲風,最終給每個人都統計出一份十來頁的「成績單」。
每一個從學生時代過來的朋友都會感到無比欣慰,不需要考試就能拿到的成績單,哦,多麼美好!
我的手指快速划過朋友圈裡一堆堆的九宮格圖片,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真的有人會在意你過去一年聽了些什麼歌嗎?
一個殘酷、扎心又悲傷的事實是:甚至都並沒有幾個人在意你,更不要說你聽的歌了。
這是一個無比割裂的時代,不僅僅只是因為整個網際網路被割裂成了無數自說自話的小圈子,而是聽音樂這種事,也逐漸脫離了所謂的「鄙視鏈」。
是的,你沒有看錯,其實早就沒有什麼鄙視鏈了,因為如果你是活在今天的某種曲風的樂迷,你會自然而然的被歸類到某個固定APP的推薦算法裡,算法通過計算你的紅心歌曲,從此只會推薦給你類似的曲風。
你根本沒有機會「鄙視」誰,因為你根本看不到聽其他曲風的樂迷,也聽不到其他曲風的音樂。
網易雲音樂的「日推」功能
於是,一個無比「和諧」的時代來了,聽流行的用QQ音樂,聽小眾曲風的用蝦米,而「文藝青年」的標配則是網易雲。
甚至就算是在一個同一個APP裡,你也幾乎接觸不到你「不太喜歡」的曲風,因為當你習慣了日推和評論區,一個聽搖滾的人很可能意識不到在同一個APP裡還活躍著那麼多古風粉絲。
但與之相對的是,誰也不會在意別人在聽什麼了。你所聽的東西,無非都是音樂平臺算法推薦給你的東西而已,持續的正反饋讓你越來越離不開推薦,最終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一個個孤立的島嶼。
面對即將到來的2020時代,甚至當你偶爾心血來潮想要向別人推薦某某樂隊的時候,你都必須要識趣的加上一句「只在某某平臺才有」。
這當然與音樂版權的分裂有關,但與版權同時分裂的,也有各大音樂平臺之間分裂的音樂審美和樂迷群體。
搖滾天堂在一年前徹底停播了電臺,而在這一年裡也不斷有人在呼籲楊主播復播每個月的新歌榜。倒不是我不願意做,而是如今的分裂局面,每個月做一期能綜合本月所有平臺新歌的節目已經幾乎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即使你做出來了,其實意義也不大,因為對大部分樂迷來說,即使節目做出來了,他們也不可能像我一樣用四五個音樂APP去收聽這個推薦列表。
而如果你單獨「寄生」在某一個特定的音樂平臺上,那你對整個音樂世界的感覺也會變得狹隘起來。
例如只用蝦米的朋友可能會產生「臺灣樂團稱霸中國」的錯覺;只用網易雲的朋友會感覺說唱和古風還在風口浪尖;而QQ音樂的用戶則依然會停留在一種「流行的還在流行」的歲月靜好裡。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才是「主流」,但其實不過是被包裹在不同的泡泡裡而已,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時代再也難以出現一個像周杰倫那樣的時代偶像的原因。但音樂APP讓我們誤以為我們所喜歡的那些歌手或者樂隊就是這個時代最流行最偉大的存在。
而我們自己,就是那個最高貴又最獨特的,最有審美的個體。
那耳喀索斯(Νρκισσο)是古希臘神話中極度自戀的少年,因為愛上自己的倒影后憔悴而死
然而醒醒吧,其實並沒有人在意你聽什麼歌,如果你真的有興趣打開你朋友圈的那一個個九宮格,大概發現的是另外一個完全迥異的歌單,和另外一個完全迥異的人。
也不用掩飾那種發自內心對聞所未聞的曲目的抵抗,因為說到底,你並不關心TA聽的那些歌,泡泡之外的世界原本就不存在,不是嗎?
HowtoDisappearCompletely<em>Radiohead</em> - KidA(Collector'sEdition)
說到底,歌單這種功能誕生的時候大概就意味著音樂的「社交功能」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因為它只會告訴你,你有多麼孤獨而已。
發到朋友圈的「年終盤點」,就如同很多你的朋友圈內容一樣,只不過是自顧自憐的自言自語罷了,哪怕你把它發到更多的APP裡,哪怕你打著尋找「知音」的旗號尋找跟自己品味類似的人,其實也不過制是想要尋找自己的一個倒影而已。
在2020年代即將過去的前夕,我回想起著過去十年裡無數的社交工具,和無數原本沒有社交屬性卻努力在做著社交功能的工具(比如網易雲音樂),我只覺得它們讓我變得更加孤獨而已。
當我們在探探上左滑右滑,或者在Soul裡面來一段速配聊天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不再有勇氣和耐心開始一段恆久的關係,而只是碎片化的感情中飲鴆止渴而已。
當我們曬出自己的歌單,其實也不過希望多獲得幾個贊,和獲得一點看似虛無縹緲的短暫關注而已。
然而只要你在任意一個平臺裡動動手指就能得到的東西,當朋友圈裡充斥著這種廉價的「年終總結」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原來並沒有什麼人在意你聽了什麼歌。
因為也真的沒有什麼人關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