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我國空間天氣事件能量流動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2021-01-10 科學網
空間天氣科學「亮劍科學前沿 服務國家需求」系列報導(十一) 我國空間天氣事件能量流動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描繪空間能量路線圖

 所有空間天氣事件背後,都有能量的流動和驅動。

 

本報記者 張雙虎

 

日地空間環境的災害性天氣會給航天、通訊、導航、電網、太空人健康和空間安全等帶來嚴重威脅和巨大損失。而所有空間天氣事件背後都有能量的流動和驅動。因此,研究空間天氣事件的能量流動,對理解近地環境和空間天氣監測預報十分重要。

 

空間天氣事件的背後推手

 

「所有空間天氣事件背後,都有能量的流動和驅動。」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北辰對《科學時報》記者說。

 

空間天氣事件的源頭是太陽,太陽劇烈活動釋放電磁能和動能,以光輻射、高能粒子和空間等離子體雲等形式先後到達地球附近,通過能量的傳輸、轉換(如磁能轉換為動能)、儲存(如動能轉換為磁能)和耗散,引起地球空間環境高動態、短時間尺度的條件變化。

 

在地球附近,來自太陽的電磁輻射和太陽風與地球磁場和地球大氣層相互作用,形成了由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組成的相對穩定又緊密耦合的複雜系統,這個系統通常被稱為地球空間。當太陽劇烈爆發時,增強的電磁輻射、高能帶電粒子流和高速等離子體雲將對地球形成三輪攻擊,打破地球空間相對穩定寧靜的局面,即產生空間天氣事件。

 

磁暴期間進入地球空間的能量一方面改變全球熱層環流和中性大氣成分,對地球電離層電子密度和總電子含量造成顯著改變,進而影響電離層電波傳播;另一方面,增強的極區極光粒子沉降和極區對流電場,形成極區電離層不均勻體結構和產生電離層閃爍,影響跨極區飛行器的通信導航。

 

中性大氣加熱改變大氣密度和溫度分布,會影響衛星軌道和壽命,同時,環電流粒子和粒子能量增強形成的高能粒子影響空間電子設備和人類的空間活動安全。

 

「從覆蓋區域看,空間天氣事件能量流動涉及太陽大氣、行星際、地球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所組成的空間區域。」張北辰說。

 

「細緻研究太陽的能量變化,特別是當太陽劇烈爆發時的能量變化及流動路線,有可能推斷隨後即將發生的空間天氣事件。」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瑞源對《科學時報》記者說,「能量傳輸和轉化過程與空間天氣緊密相關,空間天氣事件形式多樣(如太陽質子事件、地磁暴、電離層暴、高能電子暴、極光亞暴、電離層突然騷擾、極蓋吸收事件等),在時間順序上和地域分布上有不同的變化特性,掌握其中最為本質的能量流動路線,有助於理解各種空間天氣事件的產生與變化過程。」

 

地球的太空之窗

 

「極區是地球開向太空的窗戶。」劉瑞源說,「極區高空大氣是地球大氣層和近地空間最活躍的部分之一,與中低層大氣有較強的耦合作用,對全球變化有著靈敏的響應和顯著的反饋。研究極區高空大氣有助於整體理解太陽風—磁層—電離層—高層大氣—中低層大氣的相互作用和在全球變化中的作用。」

 

地球南北兩極上空的地磁場近乎垂直進出,太陽風能量粒子進入地球磁層後,可以沿著磁力線沉降到南北極區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產生一系列重要的地球物理現象,如極光、磁暴、磁層亞暴、電離層暴、極蓋吸收、西向浪湧及對中層大氣加熱和電離等,這些空間天氣過程在極區最先發生,最為強烈,並逐步向中低緯地區傳播。

 

近年來,我國南北極考察的發展,開闢了極區高空大氣物理研究新領域。我國在極區電離層、極光和粒子沉降、極區電流體系、極區等離子體對流、地磁脈動和空間等離子體波、極區空間環境的南北極對比、極區電離層—磁層數值模擬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引起國際同行關注。

 

初步建立能量流動路線圖

 

太陽風能量通過磁場重聯和類黏滯作用進入磁層,分別以焦耳熱和極光粒子沉降進入高緯電離層、增加內磁層環電流和粒子能量、加熱磁尾等離子體片粒子,以等離子體熱能、動能和磁能形式儲存在磁尾,和以等離子體團的形式離開磁尾重新進入下遊太陽風。

 

太陽風的能量進入地球磁層後,在磁層內部環電流區、極區高層大氣和磁尾區釋放能量。環電流區的能量一部分經過部分環電流—場向電流和電離層電流構成迴路,在極區高層大氣中耗散。其餘能量通過電荷交換、庫倫碰撞、波粒相互作用以及漂移損失等過程消耗。

 

在地球極區上空,能量通過焦耳熱和極光粒子沉降耗散。磁尾能量一部分通過磁尾磁重聯生成的等離子體團攜帶至遠磁尾,一部分通過加熱磁尾粒子耗散。

 

在日地能量傳輸研究方面,我國學者檢驗和修正了太陽風—磁層能量耦合函數,建立了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等效電流體系。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觀測數據的增加,對環電流能量收支平衡有了新的認識,構建了Dst指數(反映環電流引起的地磁場變化)與太陽風動壓和AL指數(反映極區電離層電流引起的地磁場變化)之間的函數關係,改進了Dst指數的預報。

 

通過子午工程和極地考察能力建設,我國建立和完善了極區空間環境地面觀測體系。我國南北極空間環境觀測,特別是極區高頻雷達和極光、地磁臺鏈的建立,實現了由點到面的轉變。

 

我國極地空間環境監測與研究在國際學術組織和重大國際合作研究計劃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研究人員在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歐洲非相干散射雷達(EISCAT)、國際超級雙子極光雷達探測網(SuperDARN)等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在國際探測和學術團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7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國空間天氣亮點研究方向研討會上,相關專家建議發揮我國極區地面觀測的優勢,以能量流動及其空間環境響應為主線,開展空間事件的聯合分析,初步建立空間天氣事件能量流動路線圖。」張北辰說,「但空間天氣事件能量流動路線圖的建立,仍然需要更多的觀測數據和經驗的、理論的模式,對來自太陽的能量在近地空間的收支平衡作出定量估計,以更好地預測空間環境變化。」

 

《科學時報》 (2011-12-05 A4 基金)

相關焦點

  • 太陽軌道飛行器公布最新成果:揭秘「營火」、太空天氣和...
    太陽軌道飛行器(Solar Orbiter)的最新結果顯示,該任務首次將太陽表面的事件與太空飛行器周圍的行星空間發生的事情直接聯繫起來。它也讓我們對太陽能「營火」、太空天氣和彗星解體有了新的認識。
  • 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大事記|附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在國際上僅有的兩次高溫超導研究重大突破中,都作出了先驅性和開創性貢獻,在該領域多個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持續推動國際高溫超導研究發展。2、拓撲物態領域系列研究物理所在拓撲物態領域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
  • 研究人員發現鋰離子電池「短壽」潛在因素—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etr Jan Juracka/SPL 鋰和鈉是高活性金屬,這使得它們的單質形式難以研究。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員於奕與合作者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在成像過程中生成每一種元素的純形態。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透射電子顯微鏡通過從目標材料上彈射一束電子來成像。於奕與合作者用電子束轟擊含有鋰或鈉的化合物。作為回應,化合物分解了。
  • 飛鶴再度發布三項中國母乳研究成果
    中國乳業品牌飛鶴1月13日再度發布在中國母乳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此次飛鶴髮布的三項研究成果全部在去年取得,通過系列的基礎研究,飛鶴已率先實現從「中國母乳成分含量研究」到「中國母乳成分微觀構成及功能研究」的跨越,這些研究結果為中國奶粉企業設計「更貼近中國母乳,更適合中國寶寶」的產品提供了更科學的依據,也標誌著飛鶴在中國母乳研究領域的持續領先地位。
  • 研究:《陝西富縣秦直道考古取得突破性成果》質疑
    自從1975年春天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承擔蘭州軍區的科研任務,首次全線實地考察秦直道取得巨大成果以來,四十年間,又有許多學者和考古工作者奔赴有關地區進行考察、發掘,取得的成果無計其數,十分豐富。2018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把這些研究成果匯集成冊,以《秦直道》為書名,出版了八大冊,可謂泱泱巨著,為讀者閱讀、研究和了解秦直道提供了方便,功不可沒。
  • 第25章 能量是如何循環流動?五行在動植物能量流動中起何作用?
    能量流動跟金屬的導電性能沒有直接關係。星辰又想從金屬的形態和硬度上去分析,發現其實他們的延展性能都很好,但是汞在常溫下又呈現液態。但是汞的密度卻超越了銅、鉛、銀等金屬。並非是越重的金屬表現的硬度就強。能量流動跟金屬的密度也不存在必然的聯繫。
  • 科研人員首次在火星隕石中發現柯石英—新聞—科學網
    胡森供圖 柯石英是石英的一種高壓相礦物,在地球上主要產出於變質巖和隕石坑中,如我國秦嶺地區的變質巖和岫巖隕石坑。近年來,在月球隕石和灶神星隕石中也相繼發現了柯石英,而在相似巖性的火星隕石中,石英的高壓相主要為斯石英和賽石英。 柯石英與斯石英和賽石英相比,其形成的壓力相對較低,所以有觀點認為火星隕石遭受的衝擊變質程度更強,不容易在火星隕石中形成柯石英。
  • 上海正修訂汙染天氣應急預案 研究機動車限行政策
    許建明告訴東方網記者,霧霾天氣的減緩主要靠偏東風、降水和明顯冷空氣。目前看來,不利的氣象條件是導致入冬以來霧霾頻繁爆發的重要原因。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今年厄爾尼諾持續發展加強,已達到1986年以來的最強值,成為極強厄爾尼諾事件。受到影響,今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明顯偏弱,華北、黃淮、長江中下遊等地區天氣靜穩,大氣擴散條件很差。
  • 勇於突破,推出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以科技賦能產業為己任,把『卡脖子』清單作為科研攻關清單,推出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在實現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上發揮更大作用……」省委書記婁勤儉在江蘇省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在江蘇科技界引起強烈反響,與會代表紛紛表示深受鼓舞,要高揚「科學家精神」,勇於突破,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 回顧2020年我國幹細胞研究進展,2021年幹細胞技術走向如何?
    回顧2020年的幹細胞研究進展,如果讓小編用一個關鍵詞形容,那麼用「穩定推進」最為合適。2015年之前我國幹細胞經歷了一股「幹細胞熱潮」,2016起,我國的幹細胞研究便在國家的監督調整之下逐步開放,2020年我國幹細胞研究有序開展並穩定推進!
  • 三項母乳重大研究成果發布_新聞動態_教育頻道_雲南網
    原標題:三項母乳重大研究成果發布1月13日,在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搭載夥伴揭秘暨中國飛鶴科研成果發布會現場,該企業首席科學家、研發負責人蔣士龍發布了其在我國母乳研究領域的三項重大研究成果。這是目前公開的學術文獻中,對中國母乳成分樣本量最大的總結之一。
  • 「唐詩知音」的詩心慧眼—新聞—科學網
    該文集共10卷、22冊、1200餘萬字,系統整理、全面展示了被譽為「唐詩知音」的劉學鎧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特別是唐詩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推進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這套文集的問世,在中國古典文學界引起轟動,程毅中、袁行霈、莫礪鋒等一批古典文學大家均對此書給予高度的評價。「劉學鍇先生是李商隱研究最有權威性的學者,對溫庭筠的研究具有開山之功。」
  • 甲骨文排譜系聯成果明年出爐 四川古文字研究成果或迎井噴
    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1周年,研究成果陸續出爐。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語委、文化和旅遊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全面系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力爭經過5-10年努力,產出一批具有深遠影響的成果,提升中華文化價值引領力。
  • 中國飛鶴全球首發母乳研究成果
    北京商報訊(記者 錢瑜 王曉)1月1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搭載夥伴揭秘暨中國飛鶴科研成果發布會現場,中國飛鶴髮布了其在中國母乳研究的三項重大研究成果。這也是目前公開的學術文獻中,對中國母乳成分樣本量最大的總結之一。
  • 匯集智力資源 服務「一帶一路」——藍迪國際智庫研究成果入選CTTI...
    12月22日,南京大學、光明日報社舉辦的「2018中國智庫治理暨思想理論傳播高峰論壇」在南京召開,在論壇上發布的多項研究成果中,藍迪國際智庫研究成果成功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2018年度精品成果。
  • 【我國鋁電解技術40年發展回顧】(下)電解鋁——科技創新的輝煌之路
    我國電解鋁在大型化的過程中,從沒有忽視質的提升,大量的科技創新成果,一直穩固地支撐著我國電解鋁今天的輝煌發展。尤其是在電解工藝過程控制、連續穩定運行工藝與裝備、環保技術以及新型陰極結構的創新和研究領域,成效卓著,讓世界側目。  工藝與控制——高效運行關鍵技術。我國鋁電解工藝與控制技術從「日輕」技術的引進開始,得到了大力的提升,這也是我國在該領域研究的起點。
  • 宇宙能量流動遊戲規則
    宇宙有一個能量流動遊戲規則,就是你幫助別人越多,別人給你加的能量越多,而加你能量的人並不會付出太多最終這些能量還是大宇宙出的只是通過遊戲,好人能量增加了宇宙不缺能量,只是缺少能得到能量的人你幫助了他,他就會以感恩的心為你輸送能量,但在輸送過程中宇宙也在給他逐步補上輸出的
  • 太空美術:架起科學與藝術的橋梁—新聞—科學網
    ■喻京川 1944年,中國天文學科普作家李元在重慶街頭看到了當年美國《生活》雜誌刊登的一組太空美術繪畫:《土星系列組畫在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的距今6100~6400年前的「八角星紋彩陶豆」,堪稱我國彩陶星空藝術珍品。 漢代是我國星空藝術發展最為璀璨的時期,從出土的帛畫、漆器、畫像石、畫像磚中就有大量的關於星空的美術作品,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其自上而下分段地描繪了天上、人間和地下的景象,展示了漢初人們觀念中的宇宙圖景,以及對天、地、人三者之間關係的看法。